我在這個小鎮上工作生活了14個年頭,這14年,我見證了小鎮無數的更迭嬗變,但特別有趣的是,這些變化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那越來越多的藥店。
小鎮是我們的縣城,南北狹長,東西逼仄,街道只有縱橫交錯的幾條,在日新月異的南方,這樣的縣城的確過于“袖珍”。近年來,小鎮雖有所擴張,但總體變化不大,方圓依然不到3平方公里,依然纖細單薄,如營養不良的農家女。然而,就在這3平方公里不到的地方,卻隨處可見裝修時尚的藥店。以前,藥品是附屬于國營醫院的,民營藥店極少。近些年,小鎮上的藥店發展異常快捷,首先是一兩家,而且規模較小,接著是三五家、十數家、數十家,如同雨后春筍一般保持蓬勃之勢,如今數數,大大小小差不多上百家了吧,規模也越來越大。我住所所在的街道,從頭至尾不足500米的距離,街道兩旁就林立著“百姓”、“千金”、“祥林”、“人民”等4家大型藥品超市,中間還有一些很難讓人記住名字的門店,也大都是賣藥的。這條街原來還有一家賣百貨的“津津樂”大型超市,營業不到兩年就被“百姓大藥房”擴張掉了。
這些藥店中,有的是原來街道上的小店面發展起來的,有的是一些醫院離職人員集資開發的,有的是外地品牌的連鎖經營。我的一個李姓熟人,原來在婦幼保健醫院的門前租了個約3米寬、5米長的門面做藥品零售,如今他在小鎮上已經擁有3家藥店,經營面積千余平方米,小鎮的藥店發展情況,可見一斑。還有的藥品連鎖店在小鎮上遠不止一二家,“千金大藥房”連鎖超市在鎮上就有5家。在筆直的街道旁,密集的藥店齊唰唰地亮相,鱗次櫛比,爭奇斗艷,也算小鎮一大奇觀。這些年,最能反映小鎮商業繁榮的,唯有藥品零售一行。站在街頭左右望過去,那夸張艷麗的招牌,徹夜耀眼的燈箱,著裝整潔的收銀員,一律都是藥店。間或碰上促銷的時候,藥店門前還會搭起高臺,支起音響,花鼓戲演員和通俗歌手粉墨登場,同臺獻藝,遠古與現代,銅鑼與薩克斯,南腔北調混雜在小鎮特有的市聲中,頗給人一絲幽默的享受。
藥店多了,倒給出行的人們提供了不少便利,這真是無心插柳的收獲。比如人們串門購物,招呼好的”后,對司機不必說到某某路下,直呼到某某藥店,的士立馬風馳電掣而去;生人問路,指路的大爺大媽聽完問話也必定快人快語:哦,那兒呀,直走右拐,過了某某藥店便是;年輕人通電話約會,地點迅即就能敲定:6點半,某某藥店前,不見不散啊……如同人們一說起玉就會想到藍田、一說起瓷就會想起景德鎮一樣,藥店成了我們這個小鎮的名片,成了小鎮街道的標志。
要問小鎮上這些年哪類人生意做得最好,賺錢最多,贏利時間最長,人們一定會異口同聲地回答:開藥店的。前文提到的那位李姓熟人,不僅藥店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而且蓋了別墅,換了車子,應了小鎮流行語:藥店就是生產力!與藥店越來越多相對應的是,小鎮的體育健身場所越來越少了。小鎮原有一個體育館,后來被商人開發了,但特有意思的是,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藥品超市,占地十余畝,三層樓房,電梯通聯,“千金大藥房”的招牌赫然醒目。小鎮原來還有一個露天溜冰場,如今也成了房地產開發商的生財寶地了。雜文家魏劍美說奧運會“豪華開幕式和高居第一的金牌數并沒有給普通老百姓帶來隨處可見的體育設施”,仿佛出人意料之外。而在我們的小鎮,體育場館的消失,帶來了藥店的繁榮昌盛,卻確實是情理之中的事。
小鎮上唯一能與藥店增勢相當的是酒樓的增多。近年,小鎮上的酒樓雖然天天有開張的也有關門的,但總的趨勢是開業的多于關門的,賺錢的多于賠本的。小鎮除了酒樓就是藥店,這給人一個印象,就是這里的人們首先是吃飯,然后就是吃藥。吃飯是口食之欲,先哲告子說:“食色性也”,可見吃飯問題是與生俱來的要求。而吃藥呢?肯定不是與生俱來的要求,因為人只有身體出了毛病才會去吃藥,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去吃藥那是腦子的問題,不是身體的毛病。不過,如今腦子有問題的人并不在少數,很多人稍有傷風感冒就緊張得一驚一乍如世界末日,慌忙提著長長的購物袋走進藥店。有人把吃藥當成了生活習慣,家里柜子抽屜里到處是像存折一樣碼得整整齊齊的藥物,大人的,小孩的;外用的,內復的;健胃的,消脂的;滋陰的,補陽的……沒事就翻箱倒柜找藥吃,反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倘肚里填多了山珍海味葷腥油膩而撿個富貴病什么的,那人就更成了名副其實的“藥罐子”,必然天天時時“與藥共舞”,藥店生意不好才怪。
當然,藥本身也能給藥店帶來顧客和效益。我的一位同事,孩子身體欠佳,隔三差五地送孩子上醫院。后來,孩子點滴打多了,藥用得太“好”了,結果一般的藥用在小孩身上根本不見效。據說,這是因為藥物影響了孩子的免疫力。用醫療術語說,是因為孩子對藥品產生了“賴藥性”。沒法,藥品的檔次只得越來越高,藥品的劑量只得越來越大。從此,這位做父親的,藥店就成了他除家里和單位而去得最多的地方,光榮地成了藥店一個沒有報酬只有貢獻的編外打工仔了。
一個不足4萬人的小鎮,擁有如此龐大的藥品零售體系,確實值得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好好研究一番。我忽然冒出一個奇怪的問題:倘若某一天又像四十年前一樣面對大饑荒,田里產不出莊稼,菜地種不出菜蔬,山上長不出野果,那時的人們會不會瘋狂跑進藥店搶藥吃呢?那超市貨架上琳瑯滿目的藥品能不能把人們的肚皮給撐起來呢?這的確是個很“雷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