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學
[摘要]假幣孽生于源頭,禍患于販賣。假幣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假幣既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又危害社會穩定和人們日常生活,影響社會的和諧。為此,反假貨幣斗爭必須從組織領導、完善法律、深化宣傳、持久打擊等方面強勢推進,遏制假幣的蔓延。
[關鍵詞]假幣;蔓延;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8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5-0159-02
隨著反假貨幣工作的不斷深入,假幣犯罪活動猖獗勢頭有所收斂,假幣滋生蔓延趨勢有所遏制。假幣作為破壞貨幣流通秩序的罪魁禍首,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塊頑疾,像“毒瘤”一樣,依附于正常的貨幣流通環境,侵蝕著正常的流通秩序;像“病菌”一樣,通過變異來改變外表,迷惑群眾。
一、假幣孽生的源頭
假幣孽生于源頭,即假幣的印制和流入;禍患于販賣,即假幣的販運和倒賣;危害于流通,誤收假幣的群眾受到經濟上的損失。我國假幣的來源主要為:一是境外偷運入境,二是境內非法印制。根據公安部門統計資料,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均已發現假幣。
二、假幣蔓延的特點
從當前金融機構柜面收繳的假幣實物及公安部門破獲的假幣案件分析,假幣蔓延主要呈現如下特點:
(一)流通領域假幣品種趨增,假外幣時有出現
目前,我國流通中發現的假幣數額趨增,品種趨全。發現的假幣中既有本幣也有外幣。既有主幣也有輔幣,既有紙幣也有硬幣,既有貴金屬紀念幣也有普通紀念幣。從面額上看,已由以往的大面額人民幣轉向與大小面額人民幣并舉;從版別上看,第四套人民幣假幣少,第五套人民幣假幣多;與此同時,小面額假幣在收繳量中占比逐年上升;從材質上看,由原來單一的紙幣轉向硬幣和紀念幣,特別是偽造流通紀念幣活動呈上升趨勢。近年,走私假人民幣和跨境制販假外幣犯罪有所抬頭,港幣、美元、歐元、越盾等假外幣也時有出現。境內外犯罪分子相互勾結,走私假幣大要案件時有發生。
(二)假幣流通速度加快,假幣存量逐年積多
近年,雖然繳獲的假幣數量不少,但收繳數字尚不能全面反映當前市場流通假幣的泛濫程度。一是存量假幣收繳困難。日常生活中,市場原有假幣被人們誤收后,又有意或無意流通使用現象客觀存在。這些散落在流通領域的假幣很難被繳入金融機構和公安部門,市場流通假幣積少成多逐年增加。二是增量假幣進入市場渠道不斷更新。據公安、工商等部門反映,境內假幣有相當一部分是犯罪團伙從廣東、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販賣入境的。假幣進入市場渠道不斷更新,同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散布販賣假幣的信息、廣告,使其販賣地點、方式更具隱蔽性。三是假幣流通場所不斷擴大。不法分子將假幣推向各行各業,他們抓住農民、司機、小商販及各類娛樂吧廳的從業及娛樂人員對真假幣知識了解不足,主觀防范意識薄弱,將犯罪活動引向這些場所及對象。
(三)城鄉結合部為假幣“集散地”,農村區域假幣流通量快速增長
形成農村區域假幣流通量快速增長的原因:一是農村假幣收繳單位短缺;二是農民反假貨幣意識尚需進一步加強;三是隱蔽作案,大部分案犯為農村住戶,熟悉農民心理和習慣。農村已成為制販用假幣的高發區,特別是農村和城鄉交匯處更是假幣犯罪活動的猖獗地帶,形成假幣“集散地”。犯罪分子利用人多事雜,受害者無法集中精力辨別真假,伺機使用假幣高價收購農副產品等。
(四)犯罪團伙組織嚴密,作案方式集團化
據公安部門近年發現的持有假幣使用案件,假幣犯罪分子均采用一人盯梢、一人接應、一人用假,進行有組織、有計劃地分散使用假幣。一旦不慎被識破,即謊稱自身也是受害者,不知鈔票真假,以逃避法律制裁。作案方式流動,使公安機關防不勝防。受假幣制販集團化影響,假幣制販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與此相關,國外造假呈現集團犯罪,假幣印制技術先進,幣材仿真度高,危害性越來越大,滲透真幣的能力越來越強。
三、假幣蔓延的成因
假幣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上原因,也有客觀上原因;既有物質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認識方面的原因。
(一)假幣成本“三低”導致假幣蔓延趨勢不減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述資本的特征時指出;“100%的利潤就可以讓它鋌而走險,300%的暴利就能讓它踐踏人世間一切法律”。此論斷闡明了假幣產生的最根本原因。假幣制造成本低、社會成本低、處罰成本低,這“三低”導致假幣蔓延趨勢不減。一是制假“成本低”。據調查,制造一張100元假幣一般成本只需幾毛錢成本,且規模越大成本越低,其暴利也越豐厚;二是販假“獲利高”,假幣轉手販賣可獲利20元至60元不等,這種利潤比例是正常的商品交易所無法比擬的;三是相對“處罰低”。與其他犯罪相比,制販假幣被查處、沒收、罰款或判刑及流通領域假幣犯罪量刑標準卡H對偏低,不足以對假幣犯罪行為產生應有的震懾作用。
(二)貨幣市場現金收支量大,為假幣流通提供“溫床”
彩色復印,激光照排、電子分色制版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假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機制假幣的數量越來越多,如近期出現的“HD”冠字號碼的假幣等。一般而言,假幣流通與現金收支量呈正比例關系,現金收支量大的地區其假幣流通量亦大,反之則小。而我國企業和居民現金偏好較深,貨幣市場現金流量巨大,在支付結算手段欠發達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尤其是農村網點缺少新的結算方式或對新型結算工具推廣宣傳不到位。這為假幣蔓延擴散提供了“溫床”。
(三)社會整體反假意識較低,致使假幣長期滯留于流通領域
任何防偽性能再好的貨幣,如果人們使用時不能多加注意的活也是毫無意義的。當假幣的接收者不知道接收的是假幣時,假幣就在交換中具有了真幣的價值。這使得一部分人用較低的價格購得假幣,然后在交換中獲取較太利潤,這種非法流通形成惡性循環,致使假幣長期滯留于流通中,這是流通中假幣無法及時收繳入庫的主要原因。另外,個別金融機構怕收繳假幣,采取“三不”對策,即:不問來源,不追去向,不予收繳。容忍退讓使其放任自流,個別金融機構的假幣收繳量長年為零,這也是造成假幣收繳難的原因之一。
(四)反假工作尚未形成合力,難形成群防群治良好氛圍
貨幣反假工作是一項社會性工作。它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人民政府、宣傳、公安、銀行、工商等諸多部門,他們在人民幣反假工作中都負有一定的責任。雖然基層建立了反假貨幣工作聯席機構,但機構松散,反假工作難以形成合力。部分反假貨幣聯席會議“職大權小”,整體缺少反假貨幣專業隊伍,僅僅靠人民銀行領導各部門,反假工作很難形成合力,反假工作尚未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圍。
四、假幣蔓延的危害
人民幣作為我國的法定貨幣,承擔著代表國民財富和分配國民收入的職能,發揮著調控、促進和穩定國民經濟的作用,在國家經濟社會中充當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具有
很高的信譽。假幣蔓延,既危及國家經濟利益,又危害社會穩定和人們日常生活,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經濟的穩定。
五、遏制假幣蔓延的對策
由于反假貨幣斗爭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和社會性的特點。為此反假貨幣斗爭必須從組織領導、完善法律、深入宣傳、持久打擊等方面強勢推進,遏制假幣的蔓延。
(一)依法治假,健全并完善反假貨幣法制體系
目前,雖然有國務院《人民幣管理條例》,人民銀行《假幣收繳、鑒定管理辦法》等,但反假貨幣工作是一項社會性極強的系統工程,需要有更高的國家法律來規范。而且從近幾年反假貨幣工作實踐來看,國務院的法規、人民銀行的部門規章還不能有效解決反假貨幣工作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比如反假貨幣工作組織領導問題以及法律地位問題;現行假幣沒收機構覆蓋面過窄問題;反假貨幣舉報機制不夠實際及舉報獎勵問題;對反假貨幣工作中各相關職能部門如何履職以及不能很好履職如何處罰問題等等,都需要通過制定法律規章加以補充完善。因此,必須為反假貨幣工作立法。如果把國務院的反假貨幣法規和人民銀行反假貨幣規章加以修改補充,并且提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假貨幣法》,將更有利于反假貨幣斗爭的開展,更能有效地打擊遏制假幣違法犯罪活動。
(二)提升技防,降低現金使用率減少假幣流通
在繼續加大反假貨幣工作的宣傳、打擊力度的基礎上,通過強化基礎建設,提高科技水平,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進一步提高人民幣的印制質量和防偽功能。做到不法分子難以偽造,人民群眾易于識別。同時,加快金融電子化發展的步伐,大力推廣應用新型結算工具,創造寬松的刷卡和賬戶結算環境,嚴格落實現金管理制度,加大現金檢查力度和降低現金使用率,減少貨幣市場現金流通量,降低假幣流通機會。
(三)加強反假貨幣知識宣傳教育,發揮反假貨幣網絡體系作用
反假貨幣工作必須緊緊依靠群眾,群眾自覺抵制假幣,才能從根本上抑制假幣的滋生和蔓延。因此,必須在堅持嚴厲打擊不手軟的同時,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性反假貨幣宣傳教育。只有全面增強全民族的法制意識,提高公眾識別假人民幣的能力,自覺抵制和有效防范假幣侵害,才能從根本上抑制假幣的滋生和蔓延。只有形成宣傳、打擊、管理、群防“四位一體”的管理體制,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利用好宣傳巡演、校園基地、新聞媒體、信息網絡、毗鄰優勢等資源和力量、造聲勢、廣傳播、拓手段、建機制,不斷提高全民反假貨幣意識和鑒別假幣的能力,才能構筑起一道社會性的反假貨幣防線。這些是反假貨幣工作必須堅持的治本之策。要充分利用好反假貨幣網絡體系中的反假貨幣宣傳站的作用,建立規范化的反假工作宣傳站,加大對反假貨幣工作站的經費投入,可采取各級人民政府納入政府預算、財政部增加人民銀行反假預算、商業銀行和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增加反假貨幣支出的方式,解決日常反假貨幣宣傳、購置反假貨幣設備的問題。同時,對在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宣傳站、宣傳員,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調動其積極性,更好的發揮反假貨幣宣傳的作用。
(四)整體聯動,構筑高效反假貨幣工作機制
打擊和防范假幣違法犯罪活動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社會系統工程,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應著力構建以地方政府為領導,成員單位各司其職、整體聯動的反假貨幣高效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省、市、縣三級反假貨幣工作聯席會議的職能作用。建議開發和建設反假貨幣信息系統,健全反假貨幣舉報中心和受理平臺,全面匯總假幣樣本,加強技術分析,綜合研究假幣信息;建立全國反假貨幣舉報網絡,與成員單位共享網絡資源,各部門隨時隨地掌握網絡資源,信息一經發布,隨即進入聯動機制,這將大大地提高破案率,變被動偵破為主動出擊,從而實現反假貨幣工作管理科學化、信息網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