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華
交易服務平臺
從下圖可以明顯的看出,數字出版對傳統紙本出版產業中的各個環節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例如:(1)數字化降低了出版的門坎,每個人都可以提供內容,而且只要在個人網站或博客上建立連結,就能精確地找到目標讀者;(2)數字化的內容可以方便地在線下載,不再需要紙張載體的印刷復制,也不需要經過實體的發行物流與書店交易。
臺灣地區最大的紙業公司、印刷產業龍頭——永豐紙業,自然也是這波數字浪潮下最先受到沖擊的產業。由于數字的便利、環保的訴求,報章、雜志及圖書的印刷用紙量有明顯萎縮的趨勢。永豐紙業感受到轉型迫在眉睫,開始投入數字版權認證與交易平臺的開發,并于2005年宣告完成。新開創的Hand Box數字出版交易平臺,同時提供出版社數字化(to B)與個人出版(to C)的服務。尤其是在協助傳統出版社順利轉換到數字出版的制作流程,并以金融級的加密措施來保護智慧財產權等,這讓永豐紙業從傳統印制載體成功轉型為跨越現代信息網絡載體的專業服務公司——而這只是眾多傳統產業升級的一個例子。
內容提供:從圖書雜志到在線數據庫
臺灣地區每年出版的新書高達4萬種,照理說出版業者擁有豐富的內容資源,要轉型做數字出版,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高出版量的背后,隱藏的卻是高退書率,平均50%的退書率已經讓出版業者都成了“四庫全書”,當然沒有余力再去投資數字出版。再加上,大多數出版業者進行的數字出版,主要還是將過去以實體書籍形式呈現的內容,轉換成數字化的形式出版發行,并不是以數字化的思路原生原創的內容,例如,電子書(包括圖書、雜志)等。由于民眾對于圖書雜志已有既定的閱讀習慣,一時之間也很難改變,因此,電子書(此處泛指電子書的閱讀器及其數字內容)的市場前景也一直在探索中。
目前,臺灣地區的數字出版內容還是以原生的在線數據庫、電子報以及博客等形式發展。例如,臺灣各大報系皆發行自己的電子報、著名的博客網站“無名小站”(http://www.wretch.cc/)也捧紅了許多網絡寫手。而提供在線數據庫服務的則以漢珍數字、華藝數字、聯合在線等公司最為知名。
漢珍數字公司以學術數據庫的整合、營銷見長,代理銷售的都是海內外知名的產品,客戶資源也遍及海內外(詳見本刊7月上旬《閱讀引領智能,以知識迎接未來》一文)。華藝數字則以論文、期刊數據庫的建置與銷售聞名,大大提升了華文學術刊物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詳見3月下旬刊《找到對的人就可以從A到A+》一文)。聯合在線則以新聞數據庫的服務為強項,它擁有全球最大的華文新聞數據庫(詳見5月下旬刊《內容為王 版權優先》一文)。
閱讀載體:從電子書到電子紙
兩千年前蔡倫改良造紙術,以質地輕柔的帛紙取代了笨重又不易攜帶的竹簡。直到今天人類依舊不斷在尋求更輕便的方式、更接近紙張的質感,來承載更多的知識或信息。
2003年,一家有40年歷史的傳統家電業者——歌林推出了臺灣第一臺電子書閱讀器——i-library,機身輕巧不到300克,可輕易地進行繁簡字體轉換,內存容量為16MB,可以同時儲存400~500本書(約600萬個中文字),也具有MP3的語音功能,就像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小型多媒體圖書館。到了2009年,book11電子書數字出版平臺出現,它結合平臺提供的內容,推出了一款閱讀器——i 讀機iRex,重量為388克、機身超薄只有16mm、內有128MB內存,最重要的是i讀機采用最新E-ink電子紙技術,節能省電、不反光,長時間閱讀也不傷眼,跟閱讀紙本書一樣舒適。這就是i讀機的主要訴求:在最新的科技上依舊可以保有最自然的閱讀習慣。
同年,臺灣的“工業研究院”展示了全球最長,超過3米的連續性軟性液晶電子紙,證明臺灣在電子紙的研發技術上已有突破性的發展。院長李鍾熙指出,這個屏幕可以從手機(網絡)下載,今天的新聞像看報紙一樣,看完了以后,第二天也可以重復使用,再下載第二天的新聞,無限重復使用只是其中一個突破。柔軟、超薄、可剪、可折、可卷……這些模擬紙張的特質,才更讓人嘖嘖稱奇!可以預見電子紙的軟性電子技術的應用,會讓電子書保留更多讀“書”的感覺,不再是硬梆梆的機器,相信這又會為數字閱讀帶來另一波的熱潮與商機。
銷售平臺:從網絡書店到交易服務平臺
臺灣的數字內容產品包含有:數字游戲、數字學習、移動應用服務、網絡服務、計算機動畫、數字影音應用、內容軟件、數字出版典藏等8大領域,數字出版只是其中一項。現有的網絡書店因其在線交易的特性與現有的客戶基礎,可以較容易地轉型為數字內容的一個交易平臺。但是仍有許多新興的業者崛起與之競爭,例如:互聯網、有線電視、無線電視、電影、衛星通訊等,提供給大眾各式各樣的閱聽服務及不同選擇。網絡書店不再是數字時代中買書的唯一場所。
2009年7月,遠傳電信與誠品書店、三立電視宣布共同合作進軍數字閱讀市場,預計2010年第二季正式推出電子書服務。遠傳電信將提供電信通訊技術,以及開發自有品牌的電子書閱讀器。三立電視臺則承諾將偶像劇轉化為電子漫畫、小說,讓電子書的內容從圖文進化到影音。誠品書店則將透過它與出版業的良好關系,邀請出版商加入此平臺。遠傳電信也表示,未來電子書不只是透過手機、PC、NB和閱讀器來閱讀,任何具有無線傳輸功能的3C產品,如手持式游戲裝置、電視游戲器等都可以輕松下載閱讀。
2009年8月,臺灣地區最大的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宣布和多家出版業者,包括城邦、商周、時報周刊、遠流、臺灣角川等出版社,以及臺灣微軟、宏達電子等十幾家業者合作,整合內容、平臺、終端設備,攜手跨足電子書產業。今年9月起智能型手機iPhone、Windows Mobile及Android的用戶,就可以在“中華電信”的Hami書城買到最新出版的圖書雜志,下載后可在手機上直接閱讀,費用則會與當月的電信通話費賬單一起結算。看來一場數字閱讀的市場爭奪戰已悄悄展開……
一個產業的形成與成長除了業者的自覺,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在這方面業者的腳步總是領先于政策。
在數字化的沖擊下,臺灣傳統出版產業受到新興媒體的威脅,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關,電子書的市場也一直在探索中。就信息服務與電信業者來說,他們雖擁有技術與平臺,但是卻缺乏優質的內容。于是2008年7月,由出版業、數字內容、智庫團體、圖書館、信息通訊服務等業者共同籌組的“臺灣數字出版聯盟”成立。聯盟的建立就是要協助臺灣傳統出版業,將創作內容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現和銷售,進而轉型成有高附加價值的內容產業。業者認為,臺灣地區目前電子書的發展遭遇最大的難題,在于電子書格式的兼容性。針對這個問題數字出版聯盟于2009年6月邀集了內容廠商與閱讀器制造商共同討論,并于會中達成共識:支持國際數字出版聯盟(IDPF)所主導的電子書共通格式ePub,這可以節省內容商多重轉檔的成本,支持ePub的閱讀器,讓使用者在閱讀、購買電子書上,有更豐富的內容可供選擇。
政策方面,在提升數字出版整體產業上,除了對數字出版品提供補助、設立數字出版金鼎獎等措施外,還擬訂電子書產業行動方案——點火計劃,補助出版業者發展電子書,對數字內容廠商提供研發經費和補助,鼓勵中小學多用電子書,預計臺灣將有10%的學校未來會變成不用帶書包的電子書校園。
目前,臺灣地區數字出版品一年的產值為新臺幣120億元,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電子書等數字出版品的產值一定能如預期的在2013年提高到11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