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寶
根基·生命力
編者按:盡管名稱有所不同,河北、江蘇等省市都在通過選派“工會組織員”等形式,加強基層工會組織建設,夯實工會基層工作基礎,積極探索工會工作者職業化和社會化的有效途徑,切實把“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會工作方針落到實處。
昆明市總工會自2009年3月13日起,也將面向社會公開選聘的40名工會組織員選派到城區各辦事處,專職從事轄區內工會重點推進工作。2個多月過去了,這些工會組織員的工作狀況如何?昆明市總工會又是如何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實施這一創新舉措的?對此,本刊記者專訪了昆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楊麗。
記:加強工會組織建設,社大工會會員隊伍,一直是各級工會的職能所在,但同時也是工會工作的一個難點,昆明市總工會怎么想到以選派工會組織員這種方式?
楊:工會是黨領導下的群眾組織,由此決定了工會組織的群眾性,我們動員、服務的群眾越多,工會組織的生命力就越強,而我們的廣大職工在哪里呢?在基層!如何“組織起來,切實維權”,就必須抓基礎工作,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只有先組織起來,才能依法維權,科學維權,這就需要各級工會的共同努力。面對非公經濟的迅速發展,許多職工分散在鄉鎮、街道辦事處,這些基層的工會組織建設一直都是難點,昆明市總工會這幾年做過許多嘗試,但我們不可能一竿子插到底,需要鄉鎮、街道的工會組織發揮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恰恰是鄉鎮、街道辦事處這一級面對了更多小型、多樣、量大、復雜的工人成分,縣級工會受人手所限,工作上難以延伸到鄉鎮、街道辦事處。經過多年的爭取,鄉鎮、街道辦事處總算建立了工會組織,工會主席大多由同級黨委副書記擔任,同時配備一個工會專職干部,雖為專干,其實專干不了,像救火隊員。在此情況下,工會的政策法規和主張難以落到實處。昆明市總工會選派工會組織員,一方面是基層工會形勢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組織員本身的需要。前幾年的改制過程中,許多企業的工會主席下崗了,提前離開了崗位,勞動關系在原單位,但他們正是年富力強之時,有成熟的群眾工作經驗,有事業心,熱愛工會工作,這項組織員的工作很適合他們,既幫助他們解決了就業難題,同時給這些老工會工作者搭建了一個再為職工服務的平臺,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再為職工服務的機會。可以說,工會組織員的誕生,是昆明市總工會制度創新的一個成果。
記:市總工會對這批工會組織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楊:首先是有一定政策理論水平和文化素養的中共黨員,而且有S年以上黨群工作經歷,或者2年以上工會工作經歷,身心健康。出勤率高,能勝任工會工作,男女不限,年齡30歲-60歲,不需要工會解決住宿問題的昆明市常住人口。為了不產生勞動糾紛,我們特別規定了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退、下崗、提前退休或離休、停產半停產企業中待崗等不需與工會建立新的勞動關系的人員。他們經過了筆試、面試等各個環節,最終成為一名工會組織員。
記:經過兩個多月的運作,工會組織員發揮了哪些作用?
楊:我們首先要求他們熟悉情況,原來的工會專干除了填送報表,還有其他硬性任務。現在的工會組織員不是頂替原來的專干,也不是單槍匹馬,而是在當地黨組織的領導下、在相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開展工作,但他們是專職從事街道、社區和非公有制企業工會重點推進工作的人員,所以轄區內有多少企業、單位、職工、流動人口,分門別類都要搞清楚,他們的頭等大事就是組織職工,為以后的維權工作做準備。
工會組織員進入基層指導建會成功的很多,東華辦事處的組織員多次跑到好又多超市進行聯系,這家外資企業馬上就要建立工會了。
記:市總工會如何管理和指導?
楊:前幾天開了一個工會組織員座談會,既讓他們匯報,也讓他們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是水平,解決問題是能力。如果問題都發現不了,你怎么知道癥結在哪里呢?我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我從信息上看到一個昭通來昆明的娃娃,母親得了心臟病,要到昆明做手術,同仁醫院雖然減了一半手術費,但仍需要5萬元,父親原來在昆明小壩一家餐館打工,現在只好騰出手來照顧妻子,家里把房子也賣了,他們這個11歲的小姑娘只有上街跪著乞討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一個星期才討著700多元。我和幫扶中心的同志給她們一家人送去了被子、墊單,她們租住的房子里一無所有,母親睡在地上,小姑娘就著膝蓋做作業,我們當天送去了2萬元手術費和4000元生活費,還幫忙聯系了醫生,5月19日做了手術,成功安裝了心臟起搏器,挽救了—個家庭。
我告訴我們的組織員,這樣的事情為什么不報告呢?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下面,還住著很多困難職工、農民工,他們的生活狀況,組織員都要了解,有困難就要幫助。所以我要求組織員做到四個第一:第一知情人;第一報告人,不報告就是失職;第一幫扶人,是否采取了行動?有困難要向上級工會反映;第一監督人,總不能看著別人餓死。
另外,市總工會專門由組織部對這些組織員進行管理,要視同自己的干部來看待。現在,工會組織員的報酬,市總出一半,選用組織員的區縣總工會出一半,他們平常的福利,今年五一節,我們給他們發了過節費,每年有1000元的辦公用品補貼,我們還給他們發了體檢卡,今年五一節聯歡、工會文化宮的奠基儀式、勞模活動,都喊這些組織員參加,讓他們體驗到工會大家庭的溫暖。
記:這項制度創新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楊:由于鄉鎮、街道辦事處的工會工作有發展不平衡的一面,所以工會組織員面臨的問題也是各有不同。目前,他們的身份只是組織員,也導致了他們還不夠“名正言順”,他們和原來的工會專干是什么關系?和辦事處又是什么關系?都還需要進一步理順。我們希望在這些工會組織員逐漸進入工作狀態以后,由市總工會推薦為辦事處的工會主席候選人,讓大家去選舉,成為主持工作的副主席,解決了身份問題,就可以更為名正言順地開展工作。
將來,我們還可以學習借鑒外省市的工會工作經驗,選派工會組織員到非公企業當工會主席,前提是雙方愿意。現在有些非公企業的工會主席因為端著別人的飯碗,根本不敢為職工維權。
其實,考慮到現在的就業形勢太難了,我們更想選派那些可塑性強、熱愛工會工作的優秀大學生成為工會組織員,作為工會工作的后備隊伍,他們將來報考正式崗位時,我們可以為他出示鑒定。現在有些人家傾家蕩產培養出來一個大學生,本想解困,卻因無法就業成了包袱。我一直講“我們的工資是帶著職工體溫的血汗錢”。我們應該為就業做點什么。可涉及到勞動關系等工會無力解決的問題,我就非常苦惱,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