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 駿
內黃縣二安鄉沙河莊村農民李銀保是遠近聞名的金針菇“栽培大王”,自1990年栽培大棚金針菇至今,他的金針菇基地已經發展為產、加、銷一條龍的小企業了。一談起金針菇,他的話匣子可就打開了。別人向他“取經”,他也從不吝惜、保守。根據多年的栽培經驗他總結了如下幾點,僅供栽培戶參考。
1.室內發菌:接種后的金針菇菌袋,宜放置于20℃恒溫的培養室內發菌培育。約25~30天,菌絲可長滿袋。培養室一定要干燥、清潔,空氣新鮮。
2.搔菌催蕾:菌絲滿袋后,室內發菌培養階段已告結束,這時就要將菌袋及時搬到栽培室進行栽培管理。先將棉花塞和套環去掉,把塑料袋拉直成原來的圓筒狀,然后進行搔菌處理,就是將培養料表面的接種塊和表層老化的菌絲扒掉,并整理平整,輕輕地在表面搔菌,使新菌絲露出來接觸新鮮空氣,更快促進菇蕾整齊發生。搔菌后,袋口要用報紙或紗布覆蓋,然后少量噴水,或者將布在清水中浸濕,稍稍擰干,拉平覆蓋,總之,保持濕潤即可。催蕾時,室溫應控制在12℃~13℃,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95%為宜。在這樣的環境下經過5~6天后,可在培養基的表面看到琥珀色的水珠或一層白色棉狀物,這就是菇蕾出現的前兆。搔菌后至現蕾一般需8~10天。
3.現蕾出菇后的管理:現蕾之后,要增強室內通風,降低室溫。金針菇出菇期間的最佳溫度為10℃~13℃,子實體生長的最佳溫度為6℃~8℃。在這一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應掌握在90%左右。噴水時不可直接噴于菇面上,可均勻噴于報紙、紗布上,或在地面四周空間噴霧。切忌高溫、高濕,報紙或紗布等覆蓋物應經常翻動,增加通風量,促進子實體生長。一般以棉籽殼為培養基的袋式栽培金針菇可收3~4批菇。整個栽培周期約需3個月。從搔菌催蕾至第一批菇發生約需1個星期左右,從菇蕾期到采收約2個星期左右。第一批采收結束至第二批菇蕾出現約需8~10天,第二批現蕾至采收約10~12天。第二批至第三批間隔8天左右,出菇至采收也為8天左右。以木屑、甘蔗等為培養基的栽培周期為2個月左右,可采收2~3批,其產量主要集中于第一批,可占總產量的6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