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果順
只有歷經歲月積淀形成的個性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這種不可取代的唯一才能獲得長久生命力。
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歷史街區是中華大地上的優秀文化遺產。西津渡歷史街區是其中的一支奇葩。西津渡歷史街區的吸引力不只是它所擁有的老房子,還在于這個古渡口派生的街區為古代交通運輸保留了一些可以修復的文化線索,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體驗古代交通渡口津渡文化的載體和教育環境。街區內濃厚的古渡文化、優美的山水風光、純樸的慈善救生歷史,乃至它們獨特的地理位置、合理的街道組景、獨特的中西建筑等,都能給人以厚重的歷史回顧和全新的旅游體驗,讓當代都市人進入一種積淀豐厚、個性鮮明的古老空間,感受恬靜、純樸、和諧的自然情調,從審美的愉悅中得到心靈滿足,在悠閑的漫步中領略文化神韻。
古街文化是一個街區賴以成長的靈魂,是街區發展的引擎與心臟。街區的文化特色與街區的經歷密不可分,與生活在這里居民的社會心態、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密切相關,并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積淀、緩慢演變發展,形成古街的文脈。“傳統猶如血脈,應該更新,但不可以割斷”。
西津渡歷史街區的保護和建設者們認為,西津渡歷史街區是鎮江歷史發展的文脈,在數千年發展的歷史中,有許多歷史的痕跡、發展的年輪,都可以在西津渡歷史街區這個老碼頭上找到蹤影,作為承擔這項任務的主體,他們深感責任重大,對街區的保護和修繕,他們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歷經歲月積淀形成的個性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這種不可取代的唯一才能獲得長久生命力。
在西津渡歷史街區的保護和修繕中,在總體保護規劃的基礎上,他們先后完成了《西津渡小碼頭街保護與修復設計方案》、《西津渡歷史街區消防方案》、《西津渡歷史街區三街一巷市政管線整治規劃》等保護性修建詳規的編制與論證,準確定位,一脈相承,維護了規劃的權威性。在保護維修工程中堅持規劃領先,準確地把握街區建筑的保護分類,根據不同的保護等級確定維修方法:文物建筑堅持 “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的保護原則,如救生會、觀音洞、鐵柱宮、小山樓、都天行宮的修復;沿街風貌建筑的維修立足“遷危拆違、保持風貌”的原則,拆除違章搭建的陽棚、水池等雜亂建筑,街道立面的晾曬桿和路燈桿都作古舊處理;各種信息管道和水電管網按規劃全部下地埋設,路面用石塊或磚塊敷設;新建景點(區)采取“呼應得當,品相相容”的原則,如蒜山游園、西津雅苑的修建;全部修復工程都堅持“精雕細琢、精工打造”的原則,大則亭臺樓閣、空間布局,小則門窗桌椅、花草樹木,都使歷史風貌得到復興和延伸。
他們還成立了西津渡課題研究組,經常研討可持續發展利用的有效途經。比如,怎樣在街區旅游資源開發中堅持整體保護原則,如何在街區建筑的修繕中保持街區原生態文化和歷史滄桑感,如何使傳統民俗文化、傳統手工藝品制作技藝等有效傳承等。
因此,古街只有維護好歷史傳承,留住古街的“命脈”,在保護中弘揚,其歷史文化積淀才能再現時代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