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 書
具有三千年滄桑歷史的鎮江,匯聚了古今中外各類建筑流派,在這里掀開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歷史建筑風情畫卷。特別是西津渡歷史街區,由于所 處的獨特的地理位置,自1861年開埠以來的一個多世紀里,中西方文化在這里交匯相融,留下了許多獨具魅力、風格各異的建筑遺產,建筑文化成為西津渡街區津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的建筑式樣繁復,風格迥異,內部設施考究,成為鎮江這個歷史文化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其中鎮江營造業(現在稱建筑業)的工匠們功不可沒,他們的營造技藝和智慧結晶與留存的建筑遺產一樣,無不讓人嘆為觀止。
在鎮江近代的100多年間,本地的傳統工匠,從原來對西方建筑的一無所知,到逐步成長為建造鎮江現代建筑的主力軍,其過程是可歌可泣。在這一過程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熏陶、示范和刺激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鎮江本地的建筑工匠在此間也充分表現出對外來文化的理解和適應,并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迅速融合、交融的智慧和能力。
1840年之前,鎮江傳統的營造業已相當成熟,并已孕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1861年鎮江開埠后,第一批來鎮江的西方人依靠本地工匠在鎮江英租界建成了第一批建筑。這些建筑完全是西式的式樣,其支撐卻是承重墻結構,這與鎮江傳統的立貼式木構架截然不同。當時的本地工匠對此十分陌生,于是一些原非建筑師出身的西方人不得不自行設計,并指導施工。西式建筑就這樣進入鎮江。
同在這一段時間里,中國其它地方有些建筑工匠由于種種原因,對西洋建筑采取仇視態度,拒絕承接西式建筑業務。但鎮江是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英國人在鎮江設立英租界,鎮江的建筑工匠與西方人接觸較多,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所處的社會環境相對比較寬松,思想比較開放。加之鎮江又距離上海較近,受上海“萬國建筑”的影響較大。他們毫無顧慮地學習,加上技藝純熟和想象豐富,便迅速掌握了西式建筑的基本技能,建造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西式建筑,這其中的主力軍便是“許成記建筑事務所”。
“許成記建筑事務所”的主人是兄弟二人,老大叫許成忠,排行老三的叫許成華,他們原是蘇北如皋鄉下人,由于家中突遭火災變故,他們兄弟二人即到揚州城里學瓦木匠手藝,三年滿師后又在揚州實踐了三年,手藝逐漸成熟。后遵照父親的意愿,過江到鎮江投奔建筑業者吳繼財之父(外號叫吳小達子)。在吳的指導下,在鎮江英國領事館主樓的東南側,為美國浸禮會牧師馬義德和白懷義建造了兩處西式建筑。許成忠為人膽大心細,別人稍加指點,他即見微知著。結果房子造得很好,獲得一致好評,他本人也深得吳小達子的好感和信任。
開埠初期的鎮江營造業一直沿襲傳統的“水木作”的作坊方式。1861年以后,鎮江西津渡歷史街區周圍成了鎮江英租界,這里毗鄰江邊,許多中外公司在西津渡設置了20余個碼頭,吸引了大量商家長期在此經營,促進了大西路一帶商業的迅速發展,而與其相比鄰的小碼頭街、伯先路(原來叫南馬路)就成為大戶人家和中小商賈的理想聚居之地,于是西津渡歷史街區內出現了多個商業街坊和大量的民居建筑群。租界人口膨脹,房地產業興起,這給傳統水木業帶來極大沖擊,同時也帶來巨大的市場。鎮江的傳統建筑工匠一方面需要盡快熟悉和掌握陌生的西式建筑建造方法,另一方面更需要熟悉和掌握新的經營管理手段,以適應資本主義式的市場施工業競爭。
為了擴大業務,許家兄弟在京畿路七十號向西到郵局巷前這一段開設了“許成記建筑事務所”,并先后承建了崇實女中、潤州中學;1929年,受鎮江商會會長陸小波委托,在伯先路建造鎮江商會館;接著又建造了高級郵政官員屠家驊的江南飯店和蔣懷仁醫寓,這些西式建筑都是許成記在上個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杰作。
市場和技術的發展,刺激了鎮江傳統的建筑工匠,使建筑施工技術和經營方式都進行了脫胎換骨的轉變,告別了傳統的作坊式經營方式,投入到近代建筑市場競爭中去。
為了提高競爭力,擴大經營場所。1935年,許成忠和美國牧師奧立夫協商,在云臺山西麓土地建造了瑞芝里大片瓦房。商定租賃土地四十年后房產歸美國浸禮會。于是許成記從原來那個施展不開的地方搬進瑞芝里,前面三排平房出租,中間是其住房,后面是作場和堆積建材的場地。
接著,許成記又建造了瑞芝里山上的兩層洋房、銀山門的浸禮會教堂以及大西路的福音堂。由于建造質量較好,信譽譽滿大江南北。鎮江的四益農場全部工程由許成記營造。其時權勢顯赫的江蘇省政府委員、民政廳長王柏齡(又兼任蔣中央軍某師師長,是蔣介石的嫡系)母親六十生日大慶,蔣氏獎勵五萬大洋給王,王即請許成記設計、營造壽堂,為他的母親祝壽。
“許成記建筑事務所”不僅在鎮江營造許多建筑,而且還承接了外地許多工程。當時揚州最大的旅館——綠揚旅館和揚州十二圩鹽務稽核所大樓(專管淮鹽的一個大機構)也是許成記建造的。由于質量上乘,外觀富麗堂皇,以至于江蘇省建設廳廳長董贊堯也請他們在高郵城里建造了宏大而豪華的住宅(董家是高郵最大的地主,開了糖坊,出產著名的“董糖”)。
除了許成記建筑事務所,鎮江還產生了許多小的營造廠(所)。鎮江建筑師和營造業的發展,促進了行業的合作與進步,由此而導致了營造業同業公會、建筑協會、瓦木公所等組織的誕生。
“許成記建筑事務所”是鎮江近代營造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營造廠,當時鎮江的絕大多數重要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包括知名的里弄住宅區都是由許成記來營造的。對于那些大量的、普通的建筑,特別是中國傳統建筑,則主要是由小營造廠完成的。他們有一套程式化的作法,可以根據業主的土地情況和要求設計與建造出“有個性”的建筑。
當歷史的巨人走過大地,它留下最大的遺產就是建筑。歌德說:“建筑是一種凝固的音樂。”的確,西津渡歷史街區的建筑不僅是一種凝固的音樂,更是一種超越時空界限的文化載體,成為西津渡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種造型藝術,人們便把歷史、文化、旅游及風俗民情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當你把目光投向這些建筑的時候,請不要忘了營造這些建筑的工匠們,是他們用辛勤的勞動和聰慧的能力,以立體的方式來詮釋西津渡歷史街區建筑發展的歷史。
現代化的社會其實是建立在現代化的技藝之上的,而現代化的技藝又是歷史技藝的延續、發達的結果,如果我們還不數典忘祖,還有一份愛“老”的孝心,還有一種“戀母”的情結,還有天生的“尋根”意識,在現代化的今天就不應該放棄尚存的傳統技藝,傳統技藝和現代科技是前后相續的關系,又是互補互生的關系,是一根文明之藤上開出的美麗之花,結出的堅實之果,只不過它們開花、結果的時間不同而已。現代化的今天我們有能力阻止或延緩一些花、果的過早凋謝,我們也可以讓已經凋謝的花、果獲得新的生命形式,讓它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