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民
編者按:
話劇藝術家戴涯先生,1909年6月30日生于鎮江,原名戴忠勳。大學開始熱愛話劇,從1933年和唐槐秋創建中國旅行劇團,任副團長,兼導演、演員,到1973年逝世,四十年對話劇藝術矢志不渝。戴涯一生,名副其實是話劇人生。
中國國電集團諫壁發電廠原廠史編輯,鎮江市雜文學會會員朱志新先生,曾在2007年創作并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劇魂歸天涯》一書,詳盡記錄了戴涯一生。
今年是戴涯先生誕辰100周年,為懷念這位中國話劇開拓者、表演藝術家,本刊特轉載《劇魂歸天涯》一書的序言和書中丁尼的《亦師亦友憶戴公》,既慰前人,又勵后人。
戴涯先生長我十七歲,倘若他仍然在世的話應該是九十七歲高齡了。今天,對于不熟悉中國近代話劇歷史的中青年來說,戴涯這個名字大約是陌生的。因為早在上個世紀的1957年,他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完郭老的名劇《虎符》以后,因被錯劃為“右派”,就從此被迫離開了他難以割舍的話劇舞臺。“文革”浩劫以后,1980年北京人藝為他平反昭雪時,他已于1973年含冤病逝于家鄉江蘇鎮江。
戴涯在北京人藝工作的時間雖然只有五年,但北京人藝院史上肯定要記上他的名字。因為他此生最后一次的舞臺創作實踐,就是參加了重要劇目《虎符》的演出。這出戲是北京人藝在話劇民族化的試驗探索方面取得輝煌成就的第一臺奠基劇目,戴涯在演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魏安王。導演焦菊隱對他的表演很滿意,并向大家傳達了劇作者郭沫若的評價——“戴涯演的魏王是郭老所看到的幾次《虎符》演出中最好的魏王。”
戴涯還有件寫劇本的事,留給我的印象很深。那是六十年代初,他被解除勞動教養,從農場回到了北京人藝宿舍的家里。沒有工作,沒有朋友,在“左傾思潮”仍然風行的年月,他也不便和朋友們交往,其處境的悲苦是可想而知的。就是在這種環境下,他竟然獨自關門寫出一個劇本《鄭成功》。他設法請人轉告北京人藝黨委書記趙起揚,請求面談。趙聽到后就來看他,他十分激動地拿出劇本說:“我一不能忘情戲劇,二不能忘情劇院,這才下決心獨自寫成這個劇本。不能找別人,只能找你來談談我心里的話。懇請你抽時間看看,能不能多給我提些批評意見。”趙答應了。過了幾天,趙認真讀了劇本,來找戴涯談自己的意見,戴在興奮感激之余按捺不住地試探著問了一句:“有沒有可能修改好了由劇院上演?”趙也很實在地回答說:“看劇本、提意見,是我個人的行為,我可以負責。而劇院能否上演,必須經過黨委、藝委討論,我無權個人作出答復。但我可以對你說一個想法,即或有上演可能,你也要為劇院著想,作者署名恐怕不能寫你的名字。”戴涯聽后激動不已地說:“沒關系,要是能上演,我就是死也瞑目了。”
我對戴涯先生了解不多。知道戴涯出生于江蘇鎮江的一個大戶人家,四歲喪父,十二歲喪母,是祖父祖母將其撫養長大。上大學時曾組織過金陵大學劇社。大學畢業后,經田漢先生引薦結識了長自己十一歲的中國早期戲劇活動家唐槐秋。由于志同道合,于1933年10月4日中秋節那天,他們二入在戴的家里徹夜飲酒長談,共同謀劃,取“讓人生在戲劇中旅行,讓戲劇在人生中旅行”之意,決定組織“中國旅行劇團”,由唐槐秋任團長,戴涯任副團長。從此誕生了中國話劇史上第一個民間職業劇團,推動了中國話劇藝術的職業化,并在中國舞臺上首演了曹禺先生的《雷雨》。他們旅行演出的方式使話劇在中國各地傳播,擴大了對青年學生的影響,當然也包括了話劇在觀眾中的普及。1936年,戴涯與曹禺、馬彥祥一起創辦了“中國戲劇學會”劇團。十余年間,他帶領這個劇團轉徙各地演出,其中一段時間在西安,大家在生活上幾乎陷入到朝不保夕的地步。為了攏住人心,保住劇團不散,戴涯變賣了隨身攜帶的私產以維持劇團的生存。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臺下醬菜稀飯,臺上英雄好漢。”戴涯曾經這樣回憶:“演戲再難,還是要演,我這輩子注定就是話劇人。畢生獻身話劇,雖九死而不悔,縱再難,不言退。”
這樣一位把自已的青春全部奉獻給話劇舞臺的藝術家,這樣一位為了話劇事業、為了保住劇團生存慷慨捐出自己家產的藝術家,卻于1957年,正值他藝術人生趨于成熟、生命力也最旺盛的48歲好年華的時候,被一頂“右派”帽子剝奪了他上臺演戲的權力,使這位自誓要做話劇人的好演員只有借寫劇本以抒解自己不言退的殘志。令人悲憤的事情還在繼續,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惡浪又兜頭把戴涯強令遣回鎮江老家,由當地政府加以管制。又過了告天天不應、問地地無語的七年,戴涯對他的兒女們說:“我的苦,你不懂。”1973年3月1日,這位老藝術家走完他的人生苦旅,享年不過64歲。
本書作者朱志新先生是鎮江諫壁發電廠的一名職工(現已退休),業余喜歡寫作,酷愛話劇,尤愛北京人藝的戲。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知了戴涯與他同是鎮江人,進而又得知戴涯的悲慘遭遇以及他對中國早期話劇的貢獻。出于鄉誼、出于對話劇藝術的鐘愛、出于對戴涯先生的無限同情和惋惜,朱志新產生了為戴涯著書立傳的決心。為此,他利用業余時間采訪戴涯先生的子女、親屬和能找到的了解戴涯(哪怕一點一滴)的所有人,翻閱了大量的文字資料,甚至自己掏錢召開關于戴涯的座談會……總之,讀罷他的書稿,我為他迎難而上的毅力而佩服,為他鍥而不舍的執著而贊嘆,為他與戴涯傾心的鄉誼之情而感動。
2007年是中國話劇百年,這本書能夠問世,是對中國話劇百年奉上中國話劇人的一瓣馨香,也是對戴涯先生在天之靈的莫大告慰。
(作者簡介:蘇民,原北京人藝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