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遼
我國有好幾部中國通史;有幾個省已寫出了省史(如江蘇省已出版了《江蘇史綱》),許多縣、市有地方志。但迄今為止,還設有出現地區通史。這一空白.現在已為王川的《千古江山》填補。《千古江山》(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不僅編寫了鎮江地區的簡明史,而且還撰寫了鎮江地區的文學史、藝術史、地方名人傳、客籍名流傳、山川文物志、風物志。因此,它不僅是鎮江地區的通史.而且也是鄉土教育的讀本。
王川從史實出發,首先撰寫了鎮江地區的簡明史。我們從《千古江山》中讀到.至少在二十萬年前,鎮訌丹徒縣高資地區就出現了高資人。它們介于古猿人和新人之間的過渡期。丹陽鳳凰山下出土的文化遺址表明,該遺址應有六千年的歷史。位于鎮江市潤州區龍脈團山的臺形聚落遺址,則證明約在二千五百至三千年之前,即有人群在這里聚居。鎮江地區的文化,絲毫不遜色于我國南北方的其他地區,甚至要早于江南其他地區。作為周王朝的第一和第二當然接班人的太伯和仲雍,放棄王位,率眾來到荊蠻地區建立了勾吳國后,第五世國君周章,被改封于宜。宜的地望在鎮江的丹徒東部一帶。宜是鎮江地區最早建立的城市名稱,它的存在約在公元前11世紀左右,距今約三千多年。吳圖在壽夢擔任第十九世國王后,逐漸強大。壽夢以后的歷代君王從此定下了“西破強楚”、“南服越人”、“北威齊晉”的戰略方針,開始雄心勃勃地與諸侯展開了爭霸中原的戰爭。公元前545年,吳國統治者已是余祭,他接納從齊國投奔來吳的叛臣慶封,“予慶封朱方之地,以為奉邑,以女妻之。”朱方,就是春秋時鎮江的古稱,它即是以前的宜,以后的丹徒。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開始巡游天下。他在經過鎮江地區時,曾經干過“赭徒斷山”、“鑿岡曲阿”、“改瑞為圌”、“登山賜名”這樣一些事,雖然其中有傳說的成分,但無論如何,丹徒、曲阿和良常山從此得名卻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丹徒成了鎮江二千多年來的一個地名,直到現在還未改。到東漢時,丹徒、曲阿隸于新置的揚州吳郡。曲阿本是孫賁、孫堅家庭的根據地。孫堅之子孫策從袁術處借得兵馬,經略江東,打下了東吳的基礎。孫策死時,其二弟孫權才十六歲,他臨危受命擴大戰果。公元209年,孫權將治所從吳郡(蘇州)西遷到丹徒。這時的丹徒已改稱為京口。孫權在京口時主持指揮了著名的赤壁之戰,以及葛洪、鮑靚、鮑姑、許邁、檀道濟、沈田子、沈林子、寶志、諸葛璩、劉勰、徐摛,徐陵、顏真卿、權德輿、杜秋娘,許渾、刁約,蘇頒、陳東、陸秀夫(三歲時隨父徙家于鎮江)、俞希魯、楊一清、靳貴、笪重光、張玉書、王文治、劉鶚、趙聲等人,都撰寫了傳記。至是,鎮江地區簡史、鎮江地區文學史、鎮江地區藝術史、鎮江地方名人傳(含客籍名流傳),合而為一,《千古江山》成了一部開創性的地方通史。
王川又考慮到鎮江早有地方志的修志傳統,因此他在《千古江山》中又撰寫了鎮江《山川文物志》和《鎮江風物志》。在歷代鎮江地方志的基礎上,去蕪存菁,刪繁就簡,對歷代鎮江地方志做了個集大成,作為鎮江地區通史的補充,讓讀者對鎮江的歷史全貌以及地區特征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我們經常說,要對國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其實,愛國主義教育不是抽象的。人們愛國,常常是從熱愛自己的家鄉開始。所以,愛國主義教育應從鄉土教育著手。王川的《千古江山》.既是鎮江地區通史,叉是鎮江地區方志的升華。因此,它不僅普及了鎮江地區的歷史知識,而且又是鄉土教育的好讀本。我希望,全國各地今后有較多的類似《千古江山》的著作問世,使更多的讀者由熱愛家鄉進而熱愛祖國,為祖國的四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