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務院情報研究局前中國問題分析家稱
巴基斯坦《每日時報》8月9日文章,原題:中美共同體的空想 不久前美中舉行的“戰略與經濟對話”為兩國共管的概念,即所謂的G2吹入了新鮮活力。早在對話前,就有學者造出“中美國”一詞,用以描述這種新的權力架構。但現實并沒那么樂觀:鑒于兩國間的巨大分歧,僅憑經濟上的互相依賴不足以構成中美共同體。有專家指出,“共同體”的構想基于一種靠不住的前提,即中美經貿關系是可持續的,而且兩國經濟利益的重合,最終將被政治分歧和日益浮現的權力斗爭所壓倒。
今天,所有主要國家都認識到,(中國)經濟增長帶來水漲船高,全球環境惡化則會使大家同歸于盡。可以說,不存在“世界體系”不能容納中國崛起的內在原因,“G2”不太可能形成的原因在于其他。最重要的是兩個大國之間殘余的根深蒂固的戰略猜疑。
美國的媒體、國會、一些學者以及公眾對中國的長遠野心懷有深深的不信任。一些人擔心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目標是削弱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最終把美國擠出去或至少取而代之。一些人認為中國壯大海軍對美國在太平洋的主導地位構成長期挑戰。這種彼此不信任浮現于在華盛頓舉行的戰略對話,中國人抱怨美國禁止中方購買其軍民兩用高技術產品。
中國人同樣不放心美國的意圖。中國許多學者、智庫專家和官員仍深信美國的長期目標是“分裂和西化”中國。此外,美國努力增進與中國鄰國關系的做法,也被北京視為美國試圖以不友好國家、軍事基地和其他“施壓”機構包圍中國的長期陰謀的一環。
這種戰略猜疑的核心是兩國價值觀和政治制度格格不入。中國越強大,就越對來自外部的批評不以為然。在價值觀和對“干預內政”存在如此巨大不同的兩個國家,不太可能出現一種共管關系。甚至經濟上的“共生關系”也是四不像。中國大規模購買美國債券支撐了美國消費和赤字支出,現在卻被這弄得束手無策:無法大量或迅速地脫手其美元投資,除非甘冒資產嚴重縮水的危險,因而,中國淪落到幾乎是乞求美國政府“采用保護其投資價值的政策”。與此同時,隨著美國的預算赤字不斷膨脹,華盛頓也淪落到乞求北京繼續購買債券,同時承諾不采取擾亂中國經濟復蘇的措施。
簡言之,中美經濟共生關系更像是懸崖邊上兩個人彼此緊抓不放,誰也不敢輕舉妄動,生怕與對方一同墜落深淵。兩國領導人似乎都認識到雙方關系這種危險和敏感的處境,并避免好高騖遠或籌劃共管。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美經濟上互相依賴只是維系兩國的紐帶之一——盡管是其中最牢固的。兩國存在不同的政治利益和目標,加上各自擁有的關系和責任,這一切意味著華盛頓和北京不可能形成一個共同體。▲(作者克里斯托弗·克拉克是美國國務院情報研究局前中國問題分析家,汪析譯)
環球時報200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