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凌
摘 要:動手能力是職業高中學生的特點和優勢,圍繞著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適應就業需求等問題專業教師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本文根據本人在服裝制圖科目教學中具體實踐,對服裝制圖實踐操作的具體做法進行一些小結。
關鍵詞:教學;服裝制圖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服裝制圖技能操作是服裝制圖科目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直接有效手段。這也正符合了我校大力提倡直觀化教學的觀念。學生通過服裝實踐操作,一方面將所學的服裝制圖專業理論知識應用到指導實踐制作的方法檢驗之中。另一方面可以掌握服裝制圖科目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制作過程的技能。注重教學計劃的整體性。
在第一學年,以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為主,為學生構建一個專業平臺,全面的了解服裝制圖科目的整體概況,并針對專業基礎素質進行側重點的講授。使學生從服裝文化、服裝市場、服裝生產等環節形成一個全面的認識,既了解了專業崗位的工作范圍又認識了專業崗位之間的銜接關系,為專業知識的引入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第二學年,針對專業崗位的培養目標進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定位,制訂相應的專業教學計劃,積極將服裝生產一線反饋的信息及時融入教學環節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內實踐性教學環節與理論性教學環節的比例基本為60%:40%。經過長期的驗證,將各個基本知識點進行分析比較,按專業理論及專業技能實際要求劃分主次,排列課程的順序,并調整、縮減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使學生能充分地掌握專業崗位有關的技能知識。對于畢業班的學生,針對學生畢業設計的知識準備和就業的實際需求,培養學生紙樣設計的表達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合作溝通的能力等,樹立學生的市場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只有創新才是設計的靈魂。
1 提高教學過程的精確度。
服裝制圖這項內容在整個服裝生產運作中處于中間環節,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要責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始終將這一點對學生反復的強調,要求學生能夠時刻緊記這一個基本的原則,在實踐操作中才能更好的保證作業的完整性。例如紙樣制作過程中的零部件的配裁和制作完成之后相關制圖資料的標注,如:裁片數量、裁片名稱、布紋線、鉆孔位及剪口線等。同時還要通過對學生群體的細致觀察,對學生群體根據其專業基礎、學習態度和興趣愛好,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針對學生當中的后進分子應采取因才施教的方法。由于制圖課講求動手能力,所以只有動了手才有所得。于是針對那些惰性大的同學,教師要親自示范給他們看,而后監督他們的完成情況,先要多加表揚,然后在指出欠缺之處,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邁出動手的第一步。而針對那些勤奮學習但方法不當的學生,教師則應該根據他們個人的情況提供相應的建議,幫助他們糾正學習方法。學習欠佳的學生需要引導,學習優秀的學生同樣需要。針對他們則是引導其邁上更高的層次,在所學知識基礎上進一步提煉,以舊知新。由于職業高中學生本身具有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對各類學生進行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將學生喜歡動手這一興趣發揮的淋漓盡致!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緩解由于制圖課教學的理論性強而引起的學生的厭學情緒,在整個班集體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為教學計劃的實施提供了良性的發展空間。
2 強化教學實踐的多樣性。
教學實踐是服裝制圖課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其完成的效果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因此,如何有效的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成為了制圖科目教學的重中之重。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教學實踐就是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在技能課完成,只需要有充實的內容就可以了。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形式的選擇與變化也是至觀重要的。在教學中若是照本宣科、缺少變化會造成教學氛圍的沉悶。所以在嚴謹中求生動,于不變中尋變化,可以更好的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教學實踐形式的變化原則是根據所教授對象的具體情況來配備相應的教學手段,其中主要的參考指數是學生的水平和教授內容。教師在針對不同年級學生教學時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第二學年的學生重在抓基礎,只有良好鞏固的基礎才能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穩步向前。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重要的知識點進行反復強調,并要求學生勤于練習,“完美的練習造就完美”如此才能充分消化吸收所學知識。在基礎之余,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要求學生訂定計劃,循序漸進地完成每一階段的小目標,才能達到預期的大目標。畢業班或者提高班的學生則重在發掘,由于他們臨近畢業,又有前兩年的良好基礎,所以此時是發掘開闊知識面的大好時機。教學中教師要強調他們勇于舉一反三,由片面知全面,由個體至整體。鼓勵學生不斷創新,在鞏固基礎的同時達到新的進步,為更快更好適應社會需求奠定基礎。實踐的效果表明,教學實踐形式的多樣化,適當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可以不斷的給自己的教學過程注入新鮮的血液,不至于使學生感到一成不變而歸于惰性,使教學效果真正達到事半功倍。
以上幾點是本人走上工作崗位三年多以來,在日常教學和企業實踐階段總結出的關于教學方式的一些設想,雖然具有一定的實踐依據,但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反復檢驗和修改,從而達到完美的一種教學方式,也忠心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批評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