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此前忽視中國法律 擔心力拓引發連鎖反應
本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陳小丫 本報特約記者 伊 文
《西澳大利亞人報》11日發表一篇名為“在中國做生意令人困惑”的文章,稱在中國投資經營的澳大利亞企業正面臨著中國快速變化而又模糊不清的經濟環境。文章援引一份新出爐的報告稱,要想在中國取得成功,澳大利亞公司必須克服文化差異、適應這種環境。力拓案發生后,越來越的在華澳企開始反思在中國的經營方式。
澳報告告誡在華澳企別“太天真”
這份由澳大利亞商業基金會發布的名為“接觸中國”的報告稱,中國這個亞洲巨人制造了經濟增長、商業國際化和社會巨大變革的完美風暴,但是在中國經營業務的澳大利亞公司卻一直在錯誤中徘徊。報告認為,力拓公司與中國政府的僵局可能會打破眾多澳大利亞公司的幻想,讓它們明白在亞洲國家不會受到什么“特殊優待”,“在中國經營是要靈活處理與外部影響力的關系,如政府角色等,但不要太天真。”
“中國保密在線”8日刊登的一篇文章稱,“力拓在華從事了長達6年的經濟間諜活動,使中國鋼企多付出7000多億元人民幣的沉重代價”。盡管中國國家保密局隨后稱這并非官方表態,但仍使力拓股價重挫3.3%。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擔心力拓案的“示范效應”,在華澳企的股價更容易因這種傳聞而波動。
澳企擔心在華“吃虧”
自從力拓間諜案發生后,澳大利亞媒體和商界就沒有停止過對此案的各種猜測和議論。他們普遍擔心因為不了解中國法律而盲目行事會讓在華經營和投資的澳大利亞企業“吃虧”。力拓案發生后,該公司很快將其負責鐵礦石談判和調研的團隊整個撤出了中國內地。而據澳商界人士透露,包括必和必拓在內,不少澳大利亞企業的在華員工紛紛休假回國,以躲避中國司法機關可能的調查。
中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國之一。去年兩國貿易額已經接近600億美元。今年前五個月,中國與澳大利亞的雙邊貿易額逆勢增長了9%,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市場。兩國除了在礦產資源上的合作,在農產品、畜牧業方面的貿易與合作也不斷上升,兩國還在進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但澳大利亞著名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發布報告稱,力拓案提醒澳大利亞企業,在與中國進行經濟往來的時候需要保持“有限的親密”,才能保證自身利益不受到損害。
《澳大利亞人報》的社論稱,盡管此案還沒有立即引起澳大利亞商界對中國的恐慌,但是確實也讓業界產生了顧慮。當記者電話采訪一位在中國投資鋼鐵構件公司的澳大利亞商人,詢問是否擔心力拓案會影響其在華業務時,他立刻推說自己忙掛掉了電話。記者還采訪了澳大利亞一家創新科技公司的負責人辛普森。他表示,作為小企業,自己并不會因為力拓案擔心與中國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但是作為力拓那樣的大企業,在巨額投資面前,可能會額外考慮這方面的因素。
重新審視“在華做生意的方式”
在擔心在華利益受損的同時,澳大利亞一些業界人士也開始審視澳企在華的經營方式。一家專門為澳企進入中國提供服務的咨詢公司負責人布魯斯·麥克勞克林表示,很多澳大利亞企業都認為他們在中國經營需要通過行賄的手段,這是錯誤的。而很多人還以為這是在中國做生意的方式。他說,這樣的思維和方式必將讓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經營受到影響。《澳大利亞人報》還引用一位澳大利亞律師的話說,很多人以為中國是一個好伙伴并提供很好的商機,卻忘記了中國的法律程序,而力拓高管被捕案則提醒了人們。
英國廣播公司10日援引澳大利亞首屈一指的國際法律專家、國立大學法學院教授羅斯威爾的話說,盡管中國方面只公布了有限的信息,但可以確定,胡士泰與中國鋼鐵行業官員交往的行為,根據澳大利亞法律,已經屬于行賄。現在的問題是,澳大利亞聯邦警察是否會根據對這一案件的指控,對胡士泰在中國的行為展開他們自己的調查,并根據澳大利亞法律對其進行刑事追究。▲
環球時報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