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成皋
2007年4月,太湖流域高溫少雨,太湖水位偏低,部分水域大規模暴發藍藻,無錫市太湖飲用水水源地受到嚴重影響。一段時間內,用來食用的自來水水質也變得極壞,發出惡臭,嚴重影響了居民的飲用水安全,甚至一度出現了搶購瓶裝純凈水的風潮。
2007年5月份,巢湖繼太湖之后,也出現了藍藻爆發的跡象,威脅著巢湖市的飲水安全。那么,究竟什么是藍藻呢?藍藻到底有哪些危害呢?
藍藻在地球上大約存在了35~33億年。已知的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它們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數(約75%)是淡水產,少數海產;有些藍藻可生活在60℃~85℃的溫泉中;有些種類的藍藻與菌、苔蘚、蕨類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巖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
太湖中的藍藻是一種水生生物,在湖水遭到嚴重有機污染,氮、磷含量超標呈重富營養化狀態下,再遇上適宜的溫度(氣溫在18℃左右)等條件,藍藻就可能瘋狂生長。藍藻其實呈綠顏色,大量的漂浮藍藻覆蓋在水面上,像一層粘糊糊的“綠油漆”,專家們為它取了個靚麗的名稱——藍藻水華。
水華爆發時,水中的溶解氧被藍藻大量消耗,魚類等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體不僅變了顏色,還有臭味。長期如此,湖泊失去了功能,成為死湖。而高溫天氣和陽光的暴曬導致“藍藻”在岸邊大量死亡并腐爛,發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由于太湖附近的自來水的水源幾乎全部取自太湖,因此,也導致居民家中的自來水發生了污染。
一、藍藻的生物學特征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面有膠質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藍藻屬藍藻門,門下分為兩個綱,即色球藻綱和藻殖段綱。色球藻綱藻體為單細胞體或群體;藻殖段綱藻體為絲狀體,有藻殖段。
藍藻是單細胞生物,沒有細胞核,但細胞中央含有核物質,通常呈顆粒狀或網狀,染色體和色素均勻分布在細胞質中,其細胞核沒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稱其為原核。和細菌一樣,藍藻屬于“原核生物”。它和具原核的細菌等一起,單立為原核生物界。
藍藻不具葉綠體、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和液泡等細胞器,含葉綠素a,無葉綠素b,含數種葉黃素和胡蘿卜素,還含有藻膽素(即藻紅素、藻藍素和別藻藍素的總稱)。
一般說來,凡含葉綠素a和藻藍素量較大的,細胞大多呈藍綠色。同樣,也有少數種類含有較多的藻紅素,藻體多呈紅色,如生于紅海中的一種藍藻,名叫紅海束毛藻,由于它含的藻紅素量多,藻體呈紅色,而且繁殖也快,故使海水也呈紅色,紅海便由此而得名。
藍藻雖無葉綠體,但在電鏡下可見細胞質中有很多光合膜,叫類囊體,各種光合色素均附于其上,光合作用過程在此進行。
藍藻的細胞壁與細菌的細胞壁的化學組成類似,主要為粘肽;貯藏的光合產物主要為藍藻淀粉和藍藻顆粒體等。細胞壁分內外兩層,內層是纖維素的,少數人認為是果膠質和半纖維素的。外層是膠質衣鞘,以果膠質為主,或有少量纖維素。內壁可繼續向外分泌膠質增加到膠鞘中。有些種類的膠鞘,很堅韌且致密,有些種類膠鞘很易水化,相鄰細胞的膠鞘可以互相溶合。膠鞘中可有棕、紅、灰等非光合作用色素。
藍藻的藻體有單細胞體的、群體的和絲狀體的。最簡單的是單細胞體。有些單細胞體由于細胞分裂后,子細胞包埋在膠化的母細胞壁內而成為群體,如果反復分裂,群體中的細胞可以有很多,較大的群體可以破裂成幾個較小的群體。有些單細胞體由于附著生活,有了基部和頂部的極性分化,絲狀體是由于細胞分裂按同一個分裂面反復分裂、子細胞相接而形成的。有些絲狀體上的細胞都一樣,有些絲狀體上有異形細胞的分化:有的絲狀體有偽枝或真分枝,有的絲狀體的頂部細胞逐漸尖窄成為毛體,這也叫有極性的分化。絲狀體也可以連成群體,包在公共的膠質衣鞘中,這是多細胞個體組成的群體。
藍藻的繁殖方式有兩類:一為營養繁殖,包括細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體破裂和絲狀體產生藻殖段等幾種方法;另一種為某些藍藻可產生內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進行無性生殖,孢子無鞭毛。目前尚未發現藍藻有真正的有性生殖。藍藻的藻體具有特殊的色素,一般呈藍色,是藻類中最原始的類群。細胞內沒有真正的細胞核,僅有核質,不具核仁和核膜。
二、藍藻污染的危害
藍藻是廣適性藻類,在85℃的溫泉中,在高山的冰雪中,在海洋及淡水中均可生存。藍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當藍藻大量繁殖時,水中的溶解氧濃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魚蝦、螺螄等水生物的死亡,使水體遭受污染。盡管是死亡的藍藻,但它在被細菌分解的過程中還是會產生毒素。太湖和滇池都曾深受藍藻污染之苦。
河流湖泊中,藍藻含量過高是否會對人體有影響,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但從實驗結果來看,它對肝、脾都有一定的影響。而藍藻爆發的周邊地區,癌癥爆發比例要比其他沒有受藍藻污染的地區高。
在一些營養豐富的水體中,有些藍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水華”。大規模的藍藻爆發,被稱為“綠潮”(和海洋發生的赤潮對應)。綠潮引起水質惡化,嚴重時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魚類的死亡。
更為嚴重的是,藍藻中有些種類(如微囊藻)還會產生毒素(簡稱MC),大約50%的綠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對魚類、人畜產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誘因。MC耐熱,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碳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碳凈水器對被污染水源進行凈化。
三、藍藻的益處
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藍藻(如魚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產。有的藍藻還可作為人們的食品,如著名的發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四、藍藻爆發的原因
“藍藻污染事件”爆發后,引起社會各方關注。有人說它是“天災”,有人說是“人禍”,還有人說這是一種“天災+人禍”。事實上,這次事件完全是一種在自然條件下的“人禍”行為。如果我們沒有排放大量污染物到水體之中,即使外界條件都具備,也不會產生藍藻這種大爆發現象。所以,更大程度上來講,是一種人禍。從現在太湖情況來看,大部分污染源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1、生活污水的排放。一些生活污水沒有經過有效處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之中。
2、工業廢水廢渣的排放。工業廢水廢渣中,含有一定的氮、磷。特別是過去污水處理時,人們對于氮、磷的消減關注不足,基本上處于沒有消減的狀態。
3、農業污染源。就是農業生產過程中所導致的一些污染物。比如化肥,一些化肥的利用率不高,通過降水或其他方式流到江河湖海之中;還有雞、鴨、鵝等比較大型的養殖場,養殖污水沒有妥善處理等。
這些都是造成太湖藍藻爆發的主要原因,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農業方面的污染占有最大比重;其次是城市生活污染;工業污染占最小一部分。
這里說農業面源污染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并不是把這個責任歸咎于農民,而是在將來治理過程中,找出主要原因,然后采取相應措施:如,在農業上,要進行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給農民提供一些污染少、見效比較快的農業生產技術,既幫助農民致富,又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才是徹底根治藍藻爆發的最終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