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地區GDP之和高出全國核算數據約1.4萬億元。只有5個省份低于全國速度,1個持平,1個未最后核定,24個省份高于全國速度,其中15個省份的增速超過10%。
這么多省份統計出的GDP增速單向偏高,人們很難將其歸于偶然因素。1.4萬億的巨大偏差,也再次讓外界對中國統計數據產生質疑。有統計官員認為,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長率,片面追求“政績”、“形象”,是問題的根源之一。
統計數據是國家經濟的“晴雨表”、“指示儀”。統計指標又是工業文明和現代化程度的度量標志。
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所占份量的增加,中國的數據不僅是中國政府研判經濟形勢、制定計劃措施的決策基礎,也成為其他很多國家出臺經濟政策的重要參考,更是全球投資者、跨國公司審時度勢的基本依據。中國數據引起全球市場連動的情形已成常態。眼下正是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統計數據更是十分敏感,容不得半點馬虎。
作為一個正在迅速發展的大國,我們應當習慣國際輿論對中國統計數據的高度關注。近年來,一些外國經濟學家和相關組織對中國官方的部分統計數字表示質疑,其中雖有一些偏見,但也有不少是合理的,值得我們重視。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中國老百姓也能感覺到數據的不準確性。比如,前不久發布的平均工資與民眾感受差距過大引起激烈爭議,而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機構發布的統計數據更是經常出現“打架”的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統計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不斷提高,但數據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顯。美國的經濟總量是中國的數倍,但美國官方經濟數據的客觀性、準確性、權威性很少受到國內、國際質疑。2002年全美經濟普查,共動用60萬名“精算師”對數據進行加工、分析和研究。
從國際層面來看,一個國家的經濟數據準確與否,與這個國家的公信力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是映照國家信譽的一面鏡子。全球關注中國數據,表明中國實力的增強,同時也加大了對中國公信力考驗的力度。打造中國統計數據的可信度已成當務之急。
改進統計工作,提高數據準確性,涉及國民經濟所有行業及居民生活等眾多領域,需要統計學、經濟學、統籌學、信息化技術等的支撐,也離不開各相關機構的支持。
各級政府理應從國家經濟穩定、國家信譽的高度,充分認識統計數據準確性的意義。像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入職誓言中所說的那樣:“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視統計數據質量為生命”。
在加緊規范統計方法,建立科學統計制度的同時,還應杜絕某些官員用數據造假來顯示政績的現象。對于任何弄虛作假的官員,都應依法懲處。只有確保每一個地區、每一個縣的數據準確,才可能形成全國數據的準確。中國崛起建立在真實的數據基礎上,根基才會更扎實。▲
中國要有全民反恐意識
龍 韜
烏魯木齊“7·5”事件過去已經半個多月,社會秩序在逐步恢復。人們期盼噩夢早日過去,并永不再來。但始作俑者熱比婭上躥下跳,更有恐怖組織對中國發出威脅。筆者認為,中國社會結構及心理相對脆弱,人口密集,防范突發事件經驗又比較缺乏,對恐怖事件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從現在開始,應當對國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相關部門應展開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演習,樹立全民反恐意識。
要重視恐怖威脅
“7·5”事件后表現最囂張的是“突厥斯坦伊斯蘭黨”頭目賽義福拉。有人認為,他并沒有實施大規模恐怖行動的能力,但回想一下“9·11”事件就知道,恐怖分子在狂熱、偏執的理念支配下,完全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手段制造災難。我們不能用看待軍事實力的眼光,從人數和裝備上判斷其戰力。
“7·5”事件也說明,憑借宗教、語言、文化的便利,少數分裂分子身居國外,也可以憑借手機、網絡等發達的公共信息手段,蠱惑人心,秘密動員、組織大量人員,以簡陋的刀具和石塊,發動突然襲擊。且恐怖分子師從“基地”組織,他們有制造恐怖事件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新疆反恐將是長期的
“東突”分子殘忍且狡詐。他們深知當地維族與周邊很多國家擁有共同宗教信仰。而中國政府在處理此類問題時,也會考慮到和周邊國家的關系,所以他們更是有恃無恐,打得成就打,打不成就跑。
此外,一些西方國家在恐怖主義問題上的雙重標準,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恐怖分子的一種鼓勵。由于熱比婭沒有像拉登一樣被認定為世界級的恐怖分子,甚至還有一些國家和組織為其提供行動便利,這就加大了這些分裂分子冒險的可能。
中國內部恐怖威脅和外部戰略威脅互為表里
決不能把"7·5"事件簡單地理解為普通的中國國內恐怖事件。它和去年達賴集團策劃的“3·14”事件一樣,有著國外反華勢力暗助的背景。西方幾百年來已經習慣了控制世界、攫取世界,無論中國采取什么方式崛起,它們都是不愿意接納的。某些西方人士總是會千方百計地制造出他們手上得心應手的木偶和道具。
中國人要有心理準備,在中國進入世界強國俱樂部之前,外部世界一些反華分子的陰謀,內部民族分裂分子的搗亂,往往是一刻都不會停止的,而且會形成連動,有時還會是激烈的。
全民樹立戒備意識
正是因為上述理由,中國必須警惕下一輪恐怖襲擊。只要西方不改變針對中國的潛在敵意,只要那些恐怖組織不消亡,“西方魔術師”和它手上的木偶、道具演出的丑劇就不會停止。
對此,中國必須改變被動應付的局面,要主動出擊。對于境外的恐怖組織,中國不能停留在只是政治譴責上,要像美國對付“基地”組織、俄羅斯對付民族分裂分子的辦法,一經確認,就要想辦法采取有效手段,在全球范圍內予以剿滅。對西方國家支持分裂分子的做法,要有政策層面的反制措施。對國內敢于以身試法的恐怖分子,則應該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絕不姑息。
作為治標的做法,有關部門應在國民中循序漸進地普及反恐知識,在強化執法力量的同時,適當賦予民兵組織以反恐職能,強化公民的正當防衛權力;對于海外機構和公民,則要依靠外交體系和國際正義力量,采取各種措施予以保護。同時,在國內民族地區,要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溝通,建立順暢的民意表達渠道,并使之持久化、制度化。讓矛盾化解于萌芽狀態,讓親情重回各族心間,讓境內外分裂分子和西方敵對勢力沒有可乘之機。▲(作者是新疆塔里木大學客座教授。)
環球時報2009-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