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嗣興
從國家債務來看,中國政府不差錢;從生活水平來看,中國百姓差錢;從政府對百姓的責任來看,中國政府到底差不差錢?
目前,通貨緊縮的陰云籠罩各國。
面對4萬億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和2月份CPI和PPI同比雙雙落入負值區間的經濟現狀,有些人便議論:中國戰勝經濟危機不差錢,差信心。那么,是誰不差錢?真的不差錢嗎?為什么差信心?
西方媒體總在議論中國能不能當拯救世界的白騎士。和西方國家的政府比,中國政府似乎是最有錢的。2007年國家債務占GDP的比重,中國僅為18%,美國為61%,英國43%,日本196%。進入金融危機后,美國實際國債節節上升,2008年已超過10萬億美元,美國還要拿錢救三大汽車公司,要創造萬個就業機會,債務只會越背越重。而中國財政2008年上半年盈余1萬億元人民幣,全年的財政收入超過6萬億元人民幣;外匯儲備已接近2萬億美元,幾乎為處于第二位的日本的兩倍;持有的美國國債到2008年9月底已達到5850億美元,超過日本,世界第一。面對這次經濟危機,可以說中國政府不差錢。
中國經過30年發展取得的成就,被國外經濟學家認為是“中國奇跡”,付出的成本也不小,那就是貧富差距在拉大。衡量貧富差距,國際上通用的標準是基尼系數,一般高于0.4就說明是蘊含著危機的社會。2007年,中國基尼系數高達0.46,說明經濟現處于國富民窮的階段。
中國政府現有的經濟實力,是過去30年經濟發展中的分配向政府傾斜的結果。從1978年到2007年,中國CDP的年均增長為9.6%,而財政收入的年均增長為14.8%,是GDP增長速度的1.5倍,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2007年,美國有300萬人的個人手中財富超過100萬美元,日本是150萬人,英國是49萬人,中國僅為41萬人。除此之外,發達國家富人的人均財富,要比中國富人的人均財富高得多,因此,美國的個人財富總和可能是中國個人財富總和的幾十倍。30年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確實有了很大提高,但和發達國家比,中國老百姓還是差錢。
中國百姓的存款總額高達加萬億元人民幣,一方面中國人有存錢以豐補欠的傳統,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現有的社會保障體制還沒有讓百姓具有安全感。和發達國家比。中國人的人均消費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不是老百姓不想消費,而是擔心一旦真需要錢應急時,還得靠自己。老百姓實際還是差錢,所以差信心。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才是擴大內需的前提。美歐、日本的人民不在乎在銀行里有沒有存款,不僅是文化傳統問題,更是由于他們有比較好的社保體系。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所需的投資是巨大的。即使是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實際上不全是政府的錢),13億人口,人均不過是1萬多元人民幣。從政府對人民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來看,中國政府手中其實并沒有多少錢。
中國至今在社會保險、基本教育等方面還待完善,社保基金虧空巨大,官方公布數據為7200億元人民幣,個人養老金賬戶空賬運行嚴重,同時,中國的教育支出只占GDP的3%。我認為,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支出要各占GDP的5%左右才正常,這些應通過立法,建立新的制度予以確保。必要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再也不能讓人民由于這方面的擔憂而心驚膽戰、節衣縮食地過日子了。制定一個好的制度,同時也需要承受短期內的壓力,這是一種遠見,一個國家應該為長期發展考慮。
1960年,日本池田內閣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到1967年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到1973年時又增加兩倍,日本經濟起飛的基礎由此奠定。試想,如果日本幾十年前沒有技術研發的長遠目光和巨大投入,恐怕早就被競爭所淘汰了。
幾乎所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起飛都有類似的經歷。所以中國只有堅持改革,藏富于民,把有限的財富用到建立社會保障體制、不斷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上,才是把經濟推向長遠健康發展的根本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