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尚未遲●王盼盼
中國模式在非洲贏得信任,IMF用債務威脅不夠道德
美對華間諜指控激增
兩年來50多人以“中國間諜”名義受到起訴
在“力拓案”愈演愈烈之際,美國彭博通訊社13日發表文章,把這一事件與近年來美對華“間諜案”指控進行了對比。報道稱,美國指控“中國間諜”盜竊商業和軍事機密的案件激增,自2006年以來已經有50多名“中國間諜”受起訴。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以何種證據將50多人冠名為“中國間諜”,外界無法得知。美國政界和司法界有些人專盯“中國間諜”,一有發現就與中國政府牽在一起。“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間,為了經濟發展忽略或者容忍了大量西方竊取中國商業秘密的活動,現在是正視這一問題的時候了。”時殷弘說。
彭博社稱,中國方面對“力拓案”的公開反應在過去十分罕見。與此相比,近年來美國指控“中國間諜”盜竊商業機密的案件迅速增加。報道援引美國司法部提供的數據稱,自2006年以來,共有50多人因涉嫌向中國傳送受限制的技術、竊取商業機密或進行商業間諜活動而被美國起訴。報道稱,與“力拓案”不同的是,美國指控的許多案件涉及軍事機密。報道援引華盛頓國際貿易方面的律師伯恩斯的話說,“這類指控明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為了獲得美國敏感和受限制的技術而加大了活動力度”。
彭博社稱,在那些被美國檢方指控向中國提供敏感設備和商業機密的人中,既有中國人也有美國公民。美國防部日前在向國會提交的2009年的年度報告中說,美國情報部門注意到,在所有試圖滲入到美國的外國情報組織中,中國的情報機構是最具“侵略性的”。
洛杉磯一家商業咨詢機構的分析師克里斯·克拉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美國以及西方許多國家一直在大張旗鼓抓“各式各樣的中國間諜”。但與美國相比,中國抓外國間諜時似乎有點底氣不足。他說,其實,國與國之間相互刺探情報的事情層出不窮,即便是盟國之間也經常發生,以色列不也是經常刺探美國情報嗎?但兩國關系仍然很牢固。
一名在美的華人學者稱,中國這次抓侵犯中國公司商業秘密的經濟間諜引起西方激烈的反應,正是因為中國此前忽略了西方公司竊取中國商業秘密的活動,才導致西方不太適應。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應該學一下美國把這種指控和兩國關系分開的模式,該怎么樣就怎么樣。
時殷弘說,“力拓案”的曝光讓西方很不適應,澳大利亞政府最先沉不住氣,無端指責中國,才造成了今天中澳關系緊張的局面。在處理經濟間諜案件時,我們應該嚴格依法辦事,犯罪了就要懲罰,同時控制事件發展,使之不影響國家關系。▲
美媒猜中國航母“明年服役”
中國專家稱猜測根本不靠譜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8月12日刊登題為“中國(航母)滑躍起飛跑道曝光”的文章稱,日前美國商業衛星拍攝的照片為中國航母計劃提供了新證據:中國正在對滑躍型航空母艦甲板的設計進行測試,并猜測中國明年就將擁有一艘具有作戰能力的航母。
報道稱,衛星圖片顯示中國在西北某地建起了滑躍起飛跑道的訓練設施,這里多風,與航母真實環境相似。這篇文章猜測中國第一艘航母可能是被翻新的“瓦良格”號。文章稱,中國對艦載機飛行員只進行了4年培訓是“賭博”,不過“中國人敢作敢為,且正在艱難地取得進展。”
中國軍事問題專家戴旭表示,西方所謂“中國航母明年服役”的臆測根本不靠譜。任何一個稍具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瓦良格”號已完全是個廢物,不可能重新當航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韓旭東教授稱,西方一直對中國是否發展航母十分敏感,各種猜測也經常出現。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維護國家發展安全合情合理,無論何時何地訓練自己的航母飛行員也都是合情合理的。▲ (魏萊 陳一)
一直抱怨中國與非洲進行能源合作“危害非洲民主”的西方國家和一些組織,近日干脆企圖直接插手中國與剛果(金)的合作協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以拒絕減免其債務威脅卡比拉政府改變與中國的協議,結果遭到剛果(金)官員和媒體的駁斥。
“美國之音”13日稱,剛果(金)外長姆萬巴在會見到訪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之后,突然在記者會上為該國與中國簽訂的價值90億美元的礦業協議進行辯護。姆萬巴說,“剛果(金)的礦產多少年來一直由外國公司開采,現在與中國的協議對我們來說是件好事”。這是卡比拉政府采取的新合作途徑,也就是利用礦產資源來幫助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他說,剛果(金)的合作伙伴并不僅僅是中國,還包括美國、澳大利亞、法國。針對IMF的指責,姆萬巴稱,100多年來,非洲豐富的礦藏造福了外國,卻沒有給非洲帶來發展,這才是“丑聞”。
據報道,中國與剛果(金)的這項協議是中國在非洲的最大投資協議,協議授權中國企業在剛果(金)開采銅礦等,而中國則為其建造公路、鐵路、水電站、大學、機場和醫院等基礎設施。
《金沙薩觀察家報》13日稱,IMF的一個特別代表團9日起一直在該國訪問,這個代表團要求剛果(金)修改與中國達成的“礦產換基礎設施”協議,如果剛果(金)拒絕修改,IMF將拒絕減免其所欠的數十億美元債務。
剛果(金)《繁榮報》13日的文章認為,IMF之所以激烈反對北京與金沙薩的協議,關鍵在于這樣的協議一旦開始落實,就意味著中國模式在這個國家的各領域開始全面替代殖民宗主國模式,意味著宗主國通過提供援助來影響非洲國家政治、經濟走向的傳統模式開始崩潰。文章指出,剛果(金)欠下的數十億美元債務,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獨裁者蒙博托所欠下的,IMF和“老歐洲”以此進行威脅,顯得不夠“道德”。
《金沙薩觀察家報》的文章也稱,盡管剛果(金)民眾也希望和北京的“礦產換基礎設施”條件能更優厚一些,但“和中國達成這樣的協議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國人在非洲的表現證明,他們的確有能力完成所擔保的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些設施是剛果(金)所必需的。與之相比,IMF等機構和“老歐洲”雖然說得不錯,但“他們已經照他們的方式在這里干了幾十年,又為剛果(金)帶來了什么?”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非洲研究室主任徐偉忠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擔心讓人無法理解,西方國家通過控制國際組織施壓剛果(金)的做法是不道德的。這折射出了西方國家和組織在非洲發展問題上的“恐華癥”,西方企業在非洲各國掌握的礦山數量遠遠超過中國,這一情況到今天也沒有改變,但是因為中國企業在非洲的發展勢頭迅猛,加上非洲國家更愿意同中國企業合作,造成了西方的恐慌。西方國家和企業應該將精力放在如何讓利于非洲上,在自己獲得巨額利益的同時,真真切切幫助非洲發展,而不是排擠其他國家。▲
環球時報20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