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我認為這次危機中受沖擊最大的是美國的話語權。美國政府的威信極大喪失,打破了人們對美國的迷信。讓其他各國意識到,美國的問題也不少。貨幣就是國家信用,其他國家對美元的不信任就是對美國信用的擔憂。美國威信的喪失,也為中國崛起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縫隙,否則中國永遠冒不出來,總是要依附于美國。中國所有的成績都被解釋為向美國學習的結果,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向美國學習不夠。對中國來說,是時候徹底總結反思建國60年的利弊得失,找出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本報記者何申權采訪整理)
應分拆富可敵國的
金融機構
劉卓識
這次金融危機來勢之猛,影響之大,超過大多數經濟學家和金融從業人士的預料。曾經被各大央行和很多經濟學家奉為經典的新自由主義模型,沒有起到所期待的預測和政策推薦的作用,在危機中受到質疑。然而這些經濟和金融模型的失敗并不意味著數學模型在經濟金融應用上的終結。恰恰相反,這是一個讓人對這些模型進行反思、進而改善的一個機會。
金融危機的爆發,既反映了現代金融制度的一些缺陷,但也是經濟周期的一個體現。不少西方人士認為導致這次危機的深層次誘因之一是中國及石油產出國用出口所掙美元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強大的需求降低了美國中長期債券利率,金融機構為了獲取更高收益紛紛購買高風險金融產品,為金融危機埋下伏筆。雖然市場上對于目前銀行經營模式如何進化尚無統一認識,但是銀行家們意識到他們需要改變經營策略以應付“后危機時代”。
比如銀行要意識到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所固有的特征,所以要實行“反周期性”資本積累。也就是說在牛市的時候注意積累資本,因為這個時候融資相對容易,從而為熊市的到來做準備。另外,銀行要降低回報目標,采用可持續的投資策略。還有,這次危機中,流動性風險是導致許多銀行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銀行應該制定嚴格的規定控制這種風險。最后,富可敵國的金融機構實際成了影響市場正常運轉的障礙。當一個銀行過于龐大時,它不會因為經營失誤而受到應有的懲罰,這是市場失靈的表現。允許這種龐然大物破產會給整個金融系統造成非常大的沖擊,所以各國政府只能用納稅人的錢來挽救這些大銀行。一些學者和政府官員已經考慮如何分解這些金融帝國,減小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作者為德國Barrie&Hibbert公司資深經濟金融分析師,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采訪整理)
環球時報20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