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莫拉克”給島內帶來大水災的同時,也在臺灣掀起一股捐款救災的熱潮。早在風災發生的第三天,電視臺就播出了“現場、電話捐款活動”的情景。各家企業成了捐款活動中的“大戶”。臺灣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以個人和長榮集團共同名義捐款臺幣5.2億元(新臺幣,下同),加上該集團投入的物資,總金額超過6億元,是臺灣企業界投入這次賑災的最高金額。民眾力量也不可小視,據統計,“內政部”接受民間與企業捐款至12日累積超過7億元,紅十字會4天來接受善款3.4億元,世界展望會累積募款達9900萬元,合計民間個人捐款數已經超過10億元。演藝界也積極準備義演,希望能夠募到更多援助款。
據一名臺灣媒體人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捐款在臺灣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風氣。臺灣民眾普遍認為捐款救災是一種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最基本人道精神的展現,是臺灣一項極為良好的傳統。雖然沒有類似歐美“捐款抵稅”的規定,各種捐款學校、基金會也不盛行,但只要一發生災難事件,臺灣就會自發涌起一片“捐款風潮”。
事實上,捐款在臺灣社會是一種常態活動,即便不是大災大難,但凡需要幫助的事情,民眾就會發起捐款熱潮。上述媒體人說:“這在臺灣人心中就像是義務一樣。”社會捐款是除了當局社會救助體系之外,另一種重要的救濟貧苦方式。為了方便大家知道誰需要幫助,臺灣還在網上流傳社會弱勢者故事,這樣的網絡會有很多人關注。他說,“一次有個朋友傳給我看,我沒考慮就寄了2000元去”,因為媒體強力監督,所以沒有人擔心捐款會被克扣。▲ (李響)
環球時報20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