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繆其浩
別用講故事的方式把嚴肅斗爭庸俗化
中國媒體雖然至少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報道商業秘密案例,起點不算晚,但是,其中不少卻用“企業007”之類“講故事的方式”引述一些國外案例。在吸引眼球的同時,這樣的報道可能也把市場競爭中的嚴肅斗爭庸俗化了。
今天中國經濟總量龐大,不僅商業秘密背后承載的利益將可能極為巨大,而且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必然成為某些外國、非國家組織(如恐怖組織)和個人(如黑客)的目標,因商業秘密泄露而造成的損失可能會非常大。更可怕的是,究竟損失多少經常難以計算。所以,認真對待經濟技術競爭中的商業秘密,將是中國走向強國無法回避的新課題。筆者認為,現在重要的是要認清其中的“治理”關系,從而落實具體的方法和措施。
保護商業秘密,企業是第一責任人
商業秘密基本是兩條,一是不為業內所周知,二是能為擁有者帶來利益。作為企業資產,它的價值難以估計。人們都知道,企業保險箱里的財物失竊意味著什么,而一份客戶名單、一個技術訣竅、一份化工企業的管道布局圖……假若被人非法拷貝,由此帶來的損失可能遠遠超出保險箱盛得下的錢財。
企業是商業秘密泄露的第一受害者,當然,它也應該是保護商業秘密的第一責任人。這里說的企業也包括科研、商貿機構和信息服務部門等。
可能有人認為,商業秘密也關系到國家利益,所以應該由國家有關部門來負責。當然,任何事關國家核心利益的商業秘密,國家必須出場,國家也應該在制定法律、培訓人員和指導實踐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但是,在實踐中,企業構筑起第一道防線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從數量上講,商業秘密遠遠超出國家機密,幾百萬雙眼睛當然能夠更加有效地看管這一無形資產。如果企業等基層機構的責任缺失,將會對國家經濟安全構成巨大威脅。其次,在某些情況下,很難區分商業秘密與國家機密。企業需要首先守住陣地,發現線索、深入調查,一旦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則可“升級”,進退可居。最后,保護商業秘密的專業性很強,主要應當由擁有者來把握。在國際經濟活動實踐中,競爭合作并存的局面并不罕見,只要符合雙方的最大利益,即使競爭對手之間也會交換某些對第三方來說是商業秘密的信息。在法律意義上,商業秘密的擁有者可以交換,甚至出售屬于自己的商業秘密。
因此,政府不僅要嚴厲打擊國外經濟間諜行為,而且還要打擊國內企業非法獲取商業秘密的行為。基于同理,也要依法保護在華經營的外國獨資企業和合資企業的商業秘密。
保護企業商業秘密得先提高知曉度
提高知曉度主要不是聽故事,而是采取切實措施,讓企業了解泄密和竊密的形勢,特別是新的途徑。美國的安全與反情報中心每年公開發布《外國經濟收集與工業間諜年度報告》。除依法向國會報告外,該報告的另一個作用就是教育、提醒本國企業這些活動主要的對象、瞄準的領域和采取的方法。國內有許多現成的商業秘密侵權的刑事審判案例,應該也是很好的教材。
對企業商業秘密的威脅并不一定來自“間諜”的非法活動。在網絡2.0時代,競爭對手可能有更多合法和灰色的手段,比如,分析你的專利登記和廣告策略以了解企業戰略、解剖你的產品來節省自己的研發開支等。企業必須了解這些動向并做出自己的對策。
在具體措施上,企業需要把握技術、制度和人三大要素。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泄密和竊密的最主要途徑。相當多的網絡用戶沒有認識到,大部分信息安全措施實際上是多么脆弱。當然,網絡本身同時也是競爭的工具和武器,不能因噎廢食,所以要把握好攻防關系,采取切實技術手段防止網上入侵。實際上,保護商業秘密的技術手段還不止這些,比如產品反拆解的技術處理、關鍵設備的屏蔽、電子標簽和數字水印的使用等。
比技術更重要的是制度。在老牌市場經濟國家,因為“私有財產不可侵犯”觀念的長期熏陶,企業普遍對保護商業秘密建立了嚴密的制度,值得我們借鑒。例如,規定不要在公共場合如電梯、餐廳談論公司業務;不應和任何不相關的人,包括親戚朋友討論公司的機密信息;公司來訪者應全程陪同,即使到休息室也應如此;看到陌生人時,要問他是干什么的。通過這些規定,逐漸形成員工的工作習慣。
即使在網絡安全方面,制度也非常重要。如果不按規定及時改換密碼,再先進的設備、軟件也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有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制度,比如在公司內部文件上明顯標注“公司內部資料”字樣,似乎是管君子管不了小人。但按照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如果擁有者不采取措施加以保護的話,外人獲取利用這些資料獲利,就很難將其定罪。
在三大要素里,人是最薄弱的環節。除了重視培養員工的保密意識,提高其保密素質外,還要技術措施和制度并用。例如,在桌面設備上封死下載企業信息的插口,將重大商業秘密分段保管、崗位輪換制度、突擊檢查等,再輔以《勞動法》規定給予費用補償等綜合手段和對犯罪行為的嚴厲處置,來堵住商業秘密因為人的貪婪、無知或大意等因素造成的泄露。▲(作者是上海市科學技術情報學會理事長。)
環球時報20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