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絮飛 夏志芳
在教師的多媒體顯示中,不但要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更要體現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的作用。但是,筆者在對上海以及東北地區教師教學行為進行調研時,發現存在諸多問題。
一、多媒體呈示時機不當,影響邏輯數學智能的發展
邏輯數學智能和語言智能構成了大多數西方教育制度以及現存的各種形式標準測試的基礎。邏輯數學智能常常與科學思維或歸納推理聯系在一起,雖然演繹思維也參與其中。該種智能包括識別圖形的能力、理解和運用抽象符號的能力、辨別信息之間關系的能力。地理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如地球運動、月相、氣候成因和地質運動等知識的學習,都需要相當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區時換算、太陽高度角的計算等都體現出運用數理邏輯智能的重要性。學生智能的發展需要通過教師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但是。在調研中發現。教師的一些教學設計并不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例如,上海某地理教師在“臺風”一節導人新課時,首先呈示的是一組填空題,然后讓學生通過觀看一段影片來回答問題,這組題目如下。
1臺風是_______(高壓或低壓)?
2臺風發源于_______,登錄后速度會_______(增強或減弱)?
3臺風形成后會受到_______影響(信風或西風)?
4_______國(國家名)受到臺風影響最大?
可以看出,多媒體呈示的時機不恰當、內容不合適。上課伊始,學生還沒有系統了解和學習臺風知識,這時候提出上述問題,顯得有些突兀,尤其是前三個小題,學術性太強,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與整個教學環節不合拍。另外,呈示的方法有待改善,即學生是帶著問題去觀看影片的,題目在影片播放之前呈示的時間過短,結果,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回答出部分問題。
多媒體的運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新課引入時利用多媒體呈示,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例如,高中地理“臺風”一節,用肆虐的臺風造成的慘痛損失引入新課,讓學生充分感受臺風的危害。臺風的概念學生耳熟能詳,卻極少親臨感受過,對臺風造成的損失也不能估量。用多媒體呈示臺風可讓學生感受到臺風造成的巨大損失和危害。在講解重點和難點內容時,適時利用多媒體呈示,可以幫助學生直觀感受,降低思考難度,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以培養他們的邏輯智能。例如,在講解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時,教師講清“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的原理后,可以制作flash,演示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的河流對右岸侵蝕而造成河道改變的漫長過程,讓學生感受地轉偏向力的存在和影響。這一漫長的侵蝕過程學生是不能在現實中進行完全觀測的,利用多媒體演示地理演變過程是其優勢之。
二、多媒體呈示時間過長,影響視覺空間智能的發展
視覺空間智能涉及到視覺藝術、航海、地圖繪制、建筑和游戲等,這種智能的主要感覺基礎是視覺,當然也包括在大腦中形成圖像的能力。地理空間智能主要用以解決空間位置問題。地理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等。了解世界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是地理教學的基本要求,地理學的地域性、實踐性以及綜合性決定了在地理課堂上適合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如靜態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展示、動態的地球運動演示、月相演示等,可以從視覺、聽覺、感覺各方面促進學生視覺空間智能的發展。但是,實際教學時,呈示多媒體時間過長,會導致學生產生疲倦感,影響重難點內容的突破。
改進的辦法是讓傳統的板書、板畫呈示與多媒體呈示相結合。傳統的板書板畫仍然是地理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呈示方式,板畫可以將難理解的機理由教師分步驟講解,并且在黑板上保留下來,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回味和理解,這是多媒體呈示無法做到的。如學習氣旋相關知識時,教師應首先了解這是學生新接觸的概念,采用講解、板書板畫等方式詳細介紹、重點講解,之后可以配合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氣旋的運動方向、帶來的天氣現象以及它的尺度等知識,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氣旋的認識。這種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教師的講解和板畫下,認識地理事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因此,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識都需要用多媒體展示,有時用傳統板書、板畫的方法更能讓學生理解清晰,提高空間感知能力,促進空間智能的培養。
三、多媒體呈示的機械性,影響人際交往智能的發展
人際交往智能包括在小組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運用語言或非語言手段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以人們所具有的一種能夠注意到他人的脾氣、情緒、動機和意圖發生變化的能力為基礎。如果一個人達到了該智能的高級階段,幾乎可以從他人的角度來理解他人的意圖和愿望,對他人的情感、恐懼、期望和信仰感同身受。在課堂教學中。作為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適當應用多媒體呈示行為,有利于促進師生、生生人際交往智能的發展。
但是實際教學中,很多情況下教師使用多媒體是機械的。有的教師把大屏幕當作黑板來用,多媒體課件起到電子板書的作用。多媒體板書雖然美觀、容量大,對學生的感官刺激比黑板強烈,但是,只把PPT當作電子板書,既浪費資源,又達不到傳統板書的效果,是低效機械運用的多媒體。在教室里,教師與學生之間,傳統的口耳相傳的通道是最為暢通的,現場寫在黑板上的板書是最方便也是最有效的,板書的過程向學生展示了教師的思考過程,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接受的實際情況調整板書內容和順序,調節教學的進程。傳統板書中,教師俊秀的筆體也是學生敬慕和模仿的對象,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這是促進師生、生生之間人際交往的最好時機。相比之下,電子板書僵化、死板、機械地展示著毫無生命跡象的文字,多了學生與機器的交流,少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另外,完全沒有必要把單純的文字、課本或圖冊上的插圖費盡周折地放在機器里再呈示給學生。因為有的多媒體顯示的效果不好,后面的學生看不清,最后還要看課本或者圖冊上的圖,從而失去了呈示的作用。
四、多媒體使用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
課堂中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在發放的問卷中,68.8%的教師認為,利用PPT可以動態直觀地表現板書難以表現的內容。例如,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等一些學生不能親身經歷或親眼所見的事物和現象,可以制作成flash用多媒體進行演示。學生對教師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非常喜歡,70.9%的學生表示喜歡教師用多媒體教學。在闡述喜歡的原因中,低年級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形象生動,吸引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如“生動形象,知識豐富,并能提高我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有趣味,記得扎實”、“可以形象且生動地學習抽象的知識”。高年級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有助于理解和記憶知識,如“我學習多媒體上的東西比書上的東西記得牢”、“能夠更好地理解內容”;有助于開闊視野,增加信息量,如“內容豐富,了解一些在書本上不能知道的東西,吸引學生興趣”、“拓展我們的視野,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信息”、“更有吸引力,能擴寬視野”。另外,問卷中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表現出高度的興趣。有455位學生(占參與問卷學生的73.2%)陳述了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理由,其中374位學生(占參與陳述學生的81.2%)選擇了喜歡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