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榮 婷
前言:
有人說:“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如今是第四階段的生態文明,即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是我們黨首次把“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寫進黨的行動綱領。
近年來,曾經飽受風沙肆虐、貧窮困擾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建設綠色烏審”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作為立旗之本、生存之基、發展之要、振興之舉,依托資源優勢,構建生態型經濟體系,全力打造能源重化工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生態型文化城市、人文烏審,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走生態文明之路,是烏審人始終不渝的信念。

曾幾何時,談到烏審旗,很多人都會聯想到一種顏色——黃色,因為那里曾經滿目黃沙,草木凋敝。然而,今天,再次提到烏審旗時,更多的人會不假思索的想到“綠色”。昔日“平沙莽莽黃入天”的景象已被“山清水秀綠蔥蘢”所代替。
由黃色到綠色,色彩的轉換直觀地反映了烏審旗生態環境的日見好轉。然而,在這轉換之間卻深深凝聚了當地幾代人的夢想和努力。有誰知道,從夢想到現實,有多少汗水和淚水?又有多少探索和失敗?
歷史 VS 現實綠色的夢想

理想如珍珠,一顆綴連著一顆,貫古今,串未來,瑩瑩光無盡。
——流沙河
烏審旗位于鄂爾多斯草原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最南端,地處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毛烏素沙漠腹地,生態系統脆弱。
歷史上的烏審草原水草豐美、風景宜人。公元5世紀時,在烏審草原建立起大夏王國的鐵弗匈奴后裔赫連勃勃,建起了規模宏大的“沙漠第一都”——統萬城。他曾登高遠眺,盛贊薩拉烏蘇一帶的風景:“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見若斯之美?!?/p>
然而,在歷朝歷代未曾間斷過的屯兵戍田和屯墾實邊政策下,加之戰爭毀壞,亂砍濫伐,烏審草原草場沙化,逐步退化成了毛烏素沙地,成了中國四大沙地之一。清代有首詞曾這樣描寫當時的狀況:“鄂爾多斯天盡頭,窮山禿而陡,四月柳條抽。一陣黃風,不分昏與晝。因此上,快把那萬紫千紅一筆勾。”
赫連勃勃沒有想到,他引以為傲的統萬都城,到上世紀50年代末,各類風蝕沙化土地占到總面積的94.8%,強度沙化面積比例達40%。有人這樣形容當地的生活:“地表植被稀,黃沙滿天飛,種地不打糧,養畜沒草喂?!?/p>
寂靜的毛烏素沙地上,多少美好隨著草原的消失飄逝而去。烏審旗人在俯仰之間體會著歷史的微笑,也在納吐之際感受到現實的猙獰。

穿越時光,“綠起來,富起來”成了烏審旗幾代人不變的夢想。
夢想≠現實變思路為先
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但理想有時侯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
——流沙河
懷揣夢想,為了生存,烏審旗人民在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投身到改造沙漠、綠化家園的滾滾熱潮中,涌現了一代一代的治沙勞模和抗沙英雄。寶日樂岱、盛萬忠、殷玉珍……每一代人,都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奮斗。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烏審旗在生態建設過程中的一系列方略與政策:20世紀50年代的“退耕還牧”、60年代的“種樹種草基本田”、70年代的“林木為主,多種經營”、80年代“種草種樹,改良羊”、90年代“四基四化六條龍”及新世紀“生態建設是最大的基礎建設和立旗之本”。每個時代,響應國家的號召,烏審旗都有自己生態建設的主題??梢哉f,本著“一屆干給一屆看,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精神,烏審人積極的向心中的綠色之夢靠近。
可是,就如關注環保事業的書《寂靜的春天》里所說,當人類向著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標前進時,他已經寫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壞大自然的記錄。這種破壞不僅直接危害了人們所居住的大地,也危害了與人類共享大自然的其它生命。
風沙干旱加上不合理的治理模式,盡管歷盡千辛萬苦,烏審旗的生態建設仍然擺脫不了治理——惡化——再治理——再惡化這樣一種惡性循環,治理的速度仍然趕不上退化的速度。從上世紀60年代起,烏審旗土地沙化逐年加劇,強度沙化面積為465萬畝,70年代中期達到540萬畝,到80年代初擴張到705萬畝,占總土地面積比例高達40%。沙化面積不斷擴大。
烏審人的生活依然沒有富裕起來。困頓的日子里,文化生活更是貧乏,鄉村牧區酗酒、賭博的現象隨處可見。

怎么辦?烏審旗領導班子意識到,只有改變思路,才可能找到出路。
夢想=現實用行動說話
現實是此岸,夢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
——克雷洛夫
有人形象的說:“沙生植物的頑強與烏審人的韌性互為表里。”當綠色的夢想照進現實的荒蕪時,烏審人的腳步沒有退縮。
隨著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進入20世紀90年代,烏審人的資源意識慢慢覺醒。烏審旗境內資源富集,具有多種資源共生且利于配套開發的優勢。如蘇里格天然氣田累計探明儲量1萬億立方米。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品質優良,遠景儲量1000億噸以上。
發展的機遇就在眼前!可是,按照傳統工業化的路子走,環境污染不可避免。對于生態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烏審旗,究竟應該持有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呢?烏審旗時任領導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與鄂爾多斯市建設“綠色大市、畜牧業強市”發展思路為烏審旗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03年,“以人為本,建設綠色烏審”發展理念應運而生。同時,豎起民族文化大旗的口號也從烏審人口中喊出。烏審旗的文化富礦在政策的照耀下熠熠發光。
行動!再行動!烏審人掀起了建設地方生態文明的熱潮。
2005年,以天然氣化工為主導產業的生態工業正式啟動。隨著100萬噸天然氣制甲醇、20萬噸二甲基甲酰胺、20萬噸液化天然氣等一批項目的落地投產,烏審召生態化工基地初步建成。工業項目置身于綠色生態環抱中,工業廢水通過科學環保措施,可以凈化為種植、養殖用水。2006年,烏審旗率先在自治區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際國內“雙認證”,成為通過體系認證的全國行政區域面積最大的旗縣。2007年,按照“綠色環保”標準,烏審旗在今年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指標體系中,拓寬了“綠色環?!笨己说膬热?加大了“綠色環?!笨己藱嘀?。東達集團造紙、烏審旗生物質發電、碧海高密度板材、宏業人造板等一批以沙柳為原料的企業茁壯成長。
一批批“綠色烏審標兵戶”出現了,一個個綠色品牌誕生了,一條條綠色通道打通了,一陣陣文明之風吹遍城鎮山鄉?!叭宋臑鯇彙⒕G色烏審”的理念已融入到烏審人的血液里。烏審旗的生態、文化建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在發展。
據了解,烏審旗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高達106億元。數字可以說明烏審旗的發展速度,烏審人富了!富了的烏審人組建文化獨貴龍、參加那達慕、舉辦詩歌大賽、民歌大賽……業余生活豐富多彩。烏審人的夢想在慢慢的變為現實。
夢想>現實關鍵是產業化
昨天的夢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還可以成為明天的現實。
——羅伯特
“綠色不是句號,跳出生態抓生態,實現綠化——轉化——產業化,不僅要讓土地綠起來,還要讓人民富起來。既要黃金白銀,又要青山綠水,還要精神充實?!睘鯇徣撕茏孕?。
“缺陷是現實的本質,完美是夢想的追求。”烏審人的夢想在放飛、壯大。
殷玉珍,一位烏審旗無定河鎮河南鄉爾林川村農民。20年來,她植樹60多萬株,筑防風沙障2萬多畝,建成了近6萬畝的綠洲,現在年收入十幾萬元。她早已實現了最初的夢想——“決不死在沙窩子里,不能讓沙欺負死”。而今,她的夢想變了,她說:“我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保護和開發好我們村邊的薩拉烏蘇文化遺址。2007年7月,聯合國官員及日本等國的相關人員為諾貝爾和平獎來考察我種樹的事兒,我就把他們領到了薩拉烏蘇。如果自己的知名度能帶來投資,我真的還得好好爭取。”
榮膺“第十三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牧民”稱號的孟克達來是烏審旗圖克鎮圖呼岱嘎查的牧民,他承包2000畝荒沙地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2005年初,他注冊資金108萬元組建了“鄂爾多斯市銀海生態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公司+基地+牧民”的形式,為周邊農牧民提供農資信息和準確的市場信息,開辟綠色農畜產品銷售通道,帶動大家共同發家致富。2007年,孟克達來又爭取到鄂爾多斯福海集團的資金支持,投資興建了一座占地面積為2000畝,擁有賽馬場、狩獵場、演藝場,集餐飲、娛樂、觀賞、休閑、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銀海旅游度假村”,成了綠色烏審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如今,像殷玉珍、孟克達來這樣的新型農牧民,在烏審旗還有很多。他們已不再滿足于播綠致富的簡單初衷,而是投身到了烏審旗建設生態型文化城市的滾滾熱潮之中。
今年4月初,一場以“城鎮人居環境與居民生活意識”為主題的大型調研活動在烏審旗正式拉開了帷幕。調研的內容包括居住環境評價、居民生活實態與生活意識、居民建議3大項50余小項。這是烏審旗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示范城鎮的一項重要內容?!按舜未笮驼{研活動不僅能夠幫助政府更加全面地了解城鎮居民對于烏審旗未來發展的真實愿望和需求,同時也是一次十分難得的人居環境宣傳和教育活動。8月9日至10日,第五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在烏審旗召開,作為全國首個人居環境示范城鎮創建試點地區,這是烏審旗打造生態型文化城市品牌的重要契機?!睘鯇徠炱煳N?、副旗長韓玉光說。
近年來,烏審旗秉承綠色理念,彰顯人文優勢,遵循“統籌、協調、和諧,擴容、完善、提升”的原則,按照“兩手抓、三步走,三年打基礎、五年上臺階、十年創一流”的奮斗目標,開放搞規劃、開放搞設計、開放搞建設、開放搞管理,加快城區建設,全力打造生態型文化城市。
烏審人正奔跑在實現新夢想的征途上。
一位哲人曾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有的只是絕望的思維,只要心靈不曾干涸,再荒涼的土地,也會變成生機勃勃的綠洲?!本G洲豈止在土地上,更在每個烏審人的心里。
后記: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自古以來人們就懂得防風固沙、愛護家園。在生態文明時代,詩意棲居與和諧守望無疑是人類應有的境界與追求。
回顧烏審旗生態文化城市建設時間表,從當初以傳統農牧業為主的相對狹隘的綠色烏審發展理念,到今天“以人為本,建設生態型文化城市”的大主題總攬全局,在認識——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沒有半途而廢,沒有始行終棄,沒有朝令夕改。在堅持中,不斷與時俱進地賦予改革開放各項事業以新的時代內涵,與自然抗爭的同時,也尋求著和解,書寫著新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