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葉
天落急雨,行人莫不腳步匆匆地奔走。匆忙中我看見:一位母親騎自行車帶著孩子,孩子穿著一件偌大的米黃色雨衣,而母親卻盡著衣服淋雨,頭發和衣服都已經濕漉漉了。
“喂,你穿上雨衣,讓孩子鉆你背后不就得了?”騎車超過她時,我忍不住多了句嘴。其實這常識性的做法她一定曉得,我多嘴的原因,也有些是緣于好奇。
“兒子喜歡看雨,鉆到我后面就看不到雨了。”母親說,“再說這樣孩子的腿也可以保護得更嚴一些。”“那你自己呢?”“顧著孩子呢,哪還顧得了自己!”
為了孩子就不需要顧自己!自己感冒了不一樣會連累孩子嗎?面對這樣大公無私的母親,我真的很疑惑。換了我,我不會這么做。
如果餐桌上有四塊蝦餅,我會叮囑兒子至少給我留一塊。其實我不愛吃蝦餅,只是想讓他學會心里裝著他人。這他人,當然應該包括母親。一個連母親都會忽視的孩子,我不敢設想他還會對其他人有什么愛心。適當的時候,我要求孩子給我洗腳和洗臉,盡管他把我的衣服都弄濕了。這當然是一種愛的交融和特別的游戲享受,但更重要的,我是想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那份責任。也因此,我要他幫我去買菜,幫我記家里的流水賬。有病的時候,我要他為我拿藥。困倦的時候,我要他叫我起床……雖然他只有五歲。
我是一個懶媽媽,也是一個笨媽媽,是個可以照顧他,同時也需要他照顧的人,我就是想讓孩子這么認為。和那些孩子不吃酸就絕對不買醋的母親相比,和那些辭掉工作陪孩子讀書的母親相比,和那些孩子上了大學依然還為孩子洗頭疊被的母親相比,我承認我也許是一個自私的母親。但是,我寧愿留一些自私給自己。孩子一歲半的時候,我獲得了一個去北京進修的機會。大家都說:“孩子還小,不能離開媽媽。”但我說:“機會很少,我不想丟掉機會。”頂著種種壓力,我終于離開孩子去了。一年之中我回家十次,勞累之苦,可以推想,但我不后悔。后來有朋友半開玩笑地說我心狠,我鄭重地請教她:“在母親眼里,孩子永遠是孩子,孩子永遠也長不大。只要我活著,他永遠都有理由需要我,那我是不是一輩子都不要再出去?是不是一輩子都不要離開他?”
朋友沉默。在她的沉默中我聽到了答案:確實有許多母親尤其是上一輩傳統型的母親都是這樣選擇的。她們的選擇,我尊重,但不認同。難道做了母親就必定意味著犧牲嗎?我去進修,短期來看確實少給孩子做了許多飯,少洗了許多衣服,少講了許多故事,但如果這能換取我某個重要階段的上升和進步,讓孩子長大后能從我這里汲取更多的精神上的營養,那么這種久遠的回饋,難道不是更有意義嗎?
“孩子,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我為說這些話的母親遺憾,遺憾她們狹隘的付出,也遺憾孩子貧乏的得到。在這個人文關懷越來越深沉和細致的時代,我真的懷疑為了孩子而把自己淹沒的母親就一定是好母親,我不相信連自己都沒有的母親,會是一個健康的、完全的母親。我甚至有些殘酷地覺得,那些為了孩子而把自己的一切才華都無條件放棄的母親,其實才是最不稱職的母親。
留一些余地給自己,就是留一角藍天給孩子。
王雪森摘自《婦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