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英峰
摘 要:在現代的服飾設計和建筑設計中,經常會借鑒傳統的手法與藝術,這也是兩者共同之處。“傳統”與“現代”最高境界的契合,是自然地流露、巧妙地結合服飾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創造過程,是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融合過程,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運用,是多種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相互合作的結晶。
關鍵詞:流派與風格 簡約與復雜并存 結構與建構同在 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一、服飾與建筑的同一性
人們對建筑和裝束的追求,既體現著科技進步給人與自然帶來的深刻變化,也展現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給社會意識帶來的深刻變化。因此服飾和建筑的發展不僅具有歷史延續性,還具有不斷創新的歷史能動性;是人類為改善生存質量最基本的需要,是人們在不同環境背景下的個性發展需要;不僅要滿足人的物質生活的需要,而且更要滿足人們在文化生活中的審美追求。人的審美能力是人的生產勞動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我們從人與環境的關系入手,解析服飾與建筑的歷史同一性,進而深刻理解現代設計思維的廣泛性。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建筑和服飾作為歷史的產物,既是個人在社會中所處地位和角色的標志,同時也表達著人類的基本社會傾向。它與各民族的文化特點、社會習慣、信仰風俗等有著內在聯系。在歷史的各個時代,總有傳統與現實社會間的沖突,要以歷史的批判精神發展傳統的精髓,這是人類文明成果的積累過程;克服其保守因素,人類才能得以發展。人們從建筑和服飾中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特色,才能領略到生活氣息和人際情感。
建筑和服飾作為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時代感。時代的發展不僅給生產帶來巨大的飛躍,而且一再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審美觀念。全球化生產和經營活動,增進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往,特別是人類進入信息網絡時代之后,產生于現實生活的藝術沖動和自我表現欲望成為建筑和服飾創造的強大動力。
在建筑和服飾創造性活動中,既有強烈的創造意識又有深刻的回歸意識,人不斷地在創造意識和回歸意識的統一過程中實現自我調節。
建筑和服飾的發展史,伴隨著人在與自然關系中自我調節的深化過程。從建筑與服飾在材料、色彩、圖案肌理的運用,到空間尺度與構成的確定和符號意識的選擇,處處展現著人們從大自然中獲得的審美感受,以及人們憑著這種感受再造環境的創造意識。人們向往自然、保護生態、親近自然的心理,促使其在建筑和服飾設計中被一種崇尚自然的傾向支配。
現代設計從個體與環境、現實與歷史遺跡等多學科交叉掌握構思的方向,將藝術靈感與技術意識結合起來,將物理過程與價值轉換結合起來,將形式美與功能創新、技術創新結合起來。傳統設計注重空間構成和平面裝飾,現代設計把人的視覺、心理、審美及情趣等因素都考慮進去,超出空間的維度關系。這些將給建筑和服飾創造帶來空前的靈活性和多變性,不斷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建筑和服飾文化的創造過程是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融合過程,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運用,是多種科學技術和多種文化藝術的交互作用。
二、服飾文化的變遷與建筑文化的關系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其歷史的精華、文明的結晶,而最能形象地表明每個歷史時期文明標志的,我認為要首推服飾和建筑這兩種“容器”了。如上古時期的服裝色彩比較單純、鮮艷、對比強烈。在色彩方面受陰陽五行的影響,古老的中國有其突出的特色,其強烈的精神性仍影響著我們。先秦時期的正色與間色理論,對服飾色彩產生了支配性的影響。運用色彩來區分等級、表明尊卑,一直是中國服飾最富感染力的手段。隨著經濟的發展,色彩由單純、鮮艷發展到了繁復與諧調。此時的建筑也是如此,皇帝華服及造宮氣魄顯天子之威,民間布衣及茅屋土方反映身份卑微。建筑與服飾不僅反映了各個時期技術與藝術水平,也反映了當時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的成就和社會政治與經濟力量。
在現代的服飾設計和建筑設計中,經常會引入和借鑒傳統的手法與藝術,這也是兩者共同之處。“傳統”與“現代”最高境界的契合在于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都是自然地流露、巧妙地結合。服裝和建筑與社會生活、意識觀念、未來理想的關系都很鮮明,這種關系促使二者之間密切的關聯性與延續性。
三、服飾文化與建筑文化的相互關系
1、表現宮廷文化的官式建筑,稱其為“頌”
中國許多服飾與以故宮為代表的官式建筑在造型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故宮角樓結構復雜,造型奇特,此類建筑風格常被應用到服裝設計上。服裝設計師采用了琉璃瓦頂、畫棟雕梁、株柱紅墻等,在造型和色彩上將這種典型建筑和服裝很好地融合。今日現代建筑也從中得到啟發,創造出特有的意境,求得文脈的認同。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體現出華夏古國的文化底蘊。
2、表現文化氛圍的文人建筑,稱其為“雅”
中國文人追求幽靜、素雅,正如文人畫的水墨寫意,清新明快,淡淡的散發出溫文爾雅的氣息。蘇州園林、徽州民居作為文人建筑的典范,其風格也經常在中國傳統服飾中有所體現。徽州民居平面感很強,組成的幾何形態構
成了空間氛圍,增加了建筑的體量感和完整性,矗立于園林旁的寶塔經常出現在詩人、畫家的筆下。根據寶塔所設計的服裝也很多,皮爾卡丹在1985年設計的中國寶塔系列服裝,正是寶塔這種建筑造型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中國文人服飾多“白”“喜”“素”,所謂粉墻黛瓦,小橋流水,與蘇州園林之淡雅有著相同的文化根源,這在古代傳統文化及中國文人服飾與中國文人建筑中有著很多的體現。
3、表現俗文化的民間建筑,稱其為“風”
服飾文化和這類建筑文化的淵源關系是色彩、細部裝飾及圖案。中國西北很多民居的門樓,上下左右雕琢滿墻,不燦爛、不純凈,卻有混融一切的沉毅和堅實,這是一種歷史的顏色,愈久愈醇,讓人們聯想到歷史的品質。服飾中的抽紗、補花及勾花等工藝手段正是服飾和這種古建筑的大融合,整體風格古樸粗獷、粗中有細、補中含秀。具有代表性的是藏族建筑藝術,它運用統一、均衡、對比、韻律、和諧等構圖規律,取得美的立體造型,而外輪廓線基本上是等邊三角形,構圖穩定、嚴謹,比例協調,體現了建筑功能與藝術的完美統一。
四、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對服飾的啟示
1、現代時裝有著諸多的流派和風格。其中與建筑有密切聯系的一種流派強調造型的流暢和簡潔,使人聯想起古典雕塑建筑藝術中的人體與服裝。它注重時裝的結構,將人體抽象化,從而賦予時裝一種獨立的三維結構。他們的設計構思與建筑式的構思有相似之處,作品的表現形式也帶有類似建筑物的外觀特征,這種流派被稱為“建筑風”時裝。它常借助立體構成的方法,使人感到一種棱角分明的建筑風格。
日本的三宅一生先生是一位藝術造詣很高的服裝設計師,他設計的服裝被稱為“活動的雕塑”。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承前啟后的藝術為世界矚目,以此為創作靈感來源,中國設計師馬克設計的秦俑服裝在第二屆世界兄弟杯大賽中獲金獎,是“建筑風”的具體表現。
2、壁畫是建筑設計中常用的一種表現形式,采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用線描造型、夸張變形、想象組合等表現手法,這些方法也經常被借鑒到服裝設計中。設計師將敦煌壁畫中的圖案應用到服裝上,使現代服裝蒙上了一層宗教的神秘色彩,給人以一種另類的感覺。“建筑風”時裝設計師通常對建筑設計有所研究,如皮爾卡丹先生就受過建筑設計方面的訓練。他充分發揮想象力,運用服裝來解讀觀念空間和人性空間的相融,因此服裝設計師與建筑師匯入當代潮流之中是必然的。
3、幾何形式和抽象形式的運用。早在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建筑風”受俄羅斯構成主義藝術的影響,服裝款式一度表現為抽象大膽,且熱衷于幾何形式的表達。這點后來成為建筑風時裝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一直影響至今。如60年代的皮爾卡丹、吉恩瑞奇等推出的“太空風貌”(Cosmonaut Look)等設計,都是對此最好的詮釋。此系列時裝原本是對人類征服宇宙空間的熱望和未來主義在時裝領域的體現,但那些幾何樣式的造型、仿金屬色澤質地和鋼盔式帽形都具有“建筑風”的特征。
現代主義建筑的設計理念與風格集中體現在色彩、造型以及面料上。首先在色彩上,這種時裝經常使用黑色和白色以及紅色等單一色調,受到窗戶結構、造型影響的現代服裝款式設計講究對比、單純與利落;造型上,現代建筑無疑也給服飾設計帶來莫大影響,從建筑外觀到建筑內部局部的設計,都可以為現代服飾設計師帶來無窮的靈感;面料上,設計師們熱衷于尋找二次創新面料,以類似鋼鐵、混凝土、大理石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的質感,來取得與建筑上形式的一致性。此外,現代建筑的框架結構、組合排列等形式,也被設計師們借鑒到服裝設計中。這些組合常能產生令人震撼的形式美,重復排列后的秩序美,漸變式組合產生的韻律感等,既可以表達有規律的運動感,又可以展現服飾設計中的藝術感。
綜上所述,建筑是固定的,而服裝是流動的,建筑藝術繁榮的地方,服裝藝術也會豐富。在每個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文化背景下,建筑藝術和服裝藝術相輔相成是一種大趨勢。我們的建筑師如能多關心穿著各色服裝流動著的人們,必定對建筑設計師的設計帶來全新的創作靈感。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服飾文化和建筑文化簡約與繁雜并存,結構與建構同在。在某個時期的建筑或某一系列設計作品中,總有一種作為主流,而另一種又融入其中。服飾文化和建筑文化是在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過程中成長發展起來的。服飾文化和建筑文化相互促進的創造過程是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融合過程,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運用,是多種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相互合作的結晶。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參考文獻:
[1]華梅.人類服飾文化學.天津人民出版社.
[2]王蕾.建筑風對現代時裝設計的影響.職業技術雜志.
[3]顧曉晴.建筑設計與服裝設計之緣.華中建筑.
[4]杜鈺洲.建筑·服飾與設計思維.中國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