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峰
摘 要:佛教造像雕塑有其嚴格的制作規范和形式要求,以便最為恰當的體現佛教教義和佛教終極精神追求。從這個角度看,佛教造像雕塑是宗教教義的一種物質表現形式,其形式、形象作為宗教哲學的替代品與世俗人物的聯系不大,但作用于世俗社會。北魏佛教造像因其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很多的佛教造像是以當時的世俗人物為模特雕塑而成,與佛教形象的宗教哲學要求和形式要求有一定的差異,本文嘗試就此加以討論。
關鍵詞:北魏 佛教造像 雕塑 世俗氣質
在比較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和青州龍興寺出土的北魏時期佛教造像雕塑時,我發現北魏佛教造像雕塑的形象深受世俗人物形象影響,有些形象與其說是佛、菩薩,不如說就是一位內心充盈的士人百姓。造像雕塑以人為模特,呈現出世俗人物的喜樂,將世俗人物感情世界與佛的精神境界混為一體,這些特征使得北魏佛教造像與其他時期佛教造像形象大為迥異,如青州市博物館藏的《彩繪佛立像》(青州出土,殘高121.5厘米,北魏),佛展示的燦爛笑容與普通世俗人物無異。又如麥積山第80窟的《脅侍菩薩立像》(高128厘米,北魏)是一位陷入沉思的青年,表情復雜,形象具有當地人特點。如此范例,在北魏時期的佛教造像雕塑中不勝枚舉,我認為造成這一特異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北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統一北方中國的政權,它結束了當時混亂的十六國局面,推動了北方的農業生產和建設,并在宗教、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有獨特的創造。此時期以佛教為內容的雕塑占了當時雕塑總量的90%以上,且大多是佛教人物造像雕塑。人物造像雕塑的興盛,使這一宗教宣傳形式成為與世俗生活緊密相連的一部分,為佛教造像雕塑摹寫世俗人物奠定了社會基礎。
2.佛教在北魏被定為國教,標志著佛教在當時社會占有統治地位,也表明了這一時期佛教的興盛。“無論是云岡、敦煌、麥積山,中國石窟藝術最早要推北魏洞窟。”(《美的歷程》P175)。從李澤厚這一論斷也可知北魏時期也是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發端,在初創的階段,對周圍環境與世俗人物的觀察摹寫是必然的。
3.佛教從東漢傳入中國始,就面臨中國的政權分裂、民族融合和連綿戰亂,社會動蕩使人們對當時占主流的儒家思想失去了信心,而佛教思想受到大力提倡與積極贊助。北魏時期中國北方統一之后,在開窟造像的潮流中,皇室人員和富有階層贊助者希望在雕塑造像中看到自己的形象,而雕塑工匠對佛教造像的規范與形式沒有形成統一牢固的概念,所以,雕塑造像過程中對世俗人物的參考臨摹成為主流,使這一時期佛像具有更多的世俗人物的面貌。這種特點避免了佛教造像完全程式化后作品的蒼白無力和毫無生氣,使北魏的造像雕塑清新、活躍、生動、不拘一格和具有世俗人物精神氣質,而這些世俗特征也是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本土化的開始。
除了在面部特征及身材體態上模仿世俗人物,造像在服飾上也有模仿塑造:“6號窟另一個重要的創新是形成了完全中國化的北魏風格。佛、菩薩、皆身著朝臣的官服,而不是犍陀羅式的袈裟。”(《中國古代雕塑》P237)。這份對云岡石窟第6窟的描敘,說明了當時主流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之深,實非其它朝代能比,同時也說明,北魏佛教造像雕塑正逐漸拋棄印度圖式的影響,加速與世俗社會融合的本土化進程。
“氣韻生動”和“以形寫神”作為魏晉時期造型藝術的美學理論與藝術原則,強調對所表現的人或物的觀察與提煉,對當時的繪畫創作起指導作用。而中國古代藝術畫塑結合的形式使這些審美理論與規則同樣作用于佛教造像雕塑,這也是佛教造像印度圖式本土化,與世俗人物形象、風俗結合的文化背景,即強調藝術與世俗生活、人物的聯系。北魏是以鮮卑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在積極漢化的過程中,對漢民族的審美體系全盤接受,所以著名畫家陸探微所創造的“秀骨清像”這一典型的受南方人物形象影響的繪畫圖式,也對北魏雕塑造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風格影響在青州出土的龍興寺窖藏北魏造像中體現得比較充分。
從這些方面來看北魏的佛教造像雕塑,可以清楚地看到北魏佛教造像雕塑與世俗社會的融洽程度及對社會的影響,這與希臘雕塑在其古典時期雕塑與社會的關系極其相似:即雕塑與社會有緊密的聯系,有很濃的世俗特點,但又是世俗社會生活理想化境界的藝術表達。“北魏的雕塑,從云岡早期的威嚴莊重到龍門、敦煌,特別是麥積山成熟期的秀骨清像、長臉細頸、衣褶繁復而飄動,那種神情奕奕、飄逸自得,似乎去盡人間煙火氣的風度,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美的歷程》P181)。這段對北魏雕塑造像的解讀,我認為還有可補充之處,因為李澤厚先生提到的“長臉細頸、衣褶繁復而飄動,那種神情奕奕”均是建立在對世俗社會的摹寫、提煉的基礎之上,故我認為這種理想美有很濃的世俗審美情趣,而這種情趣與魏晉時期的社會變遷和意識形態有直接的關系,那種去盡人間煙火氣的風度不正是戰亂后人們對安定生活的要求和魏晉玄學的藝術表現嗎。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松、安吉拉·法爾科·霍華德等著.陳云倩等譯.中國古代雕塑.外文出版社;2003.
[2]郎天詠、李諍編著.全彩中國雕塑藝術史.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3]李澤厚.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