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主
鐵礦石價格將被主要供應商操控
2009年6月5日,澳大利亞力拓和必和必拓兩大鐵礦石供應商宣布,將組建西澳鐵礦石合資公司,打造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兩拓”合資后,在西澳Pilbara地區的年產能將超過4億噸,這一消息牽動全球鋼廠及相關企業的神經。
據統計,2008年力拓和必和必拓的鐵礦石出口量之和,約占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量的88.7%。“兩拓”合資后對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出口實質上已經形成壟斷。
價格操縱風險凸顯
雖然“兩拓”組建合資公司將大大削減其成本,但其下游行業并不會享受這一優勢,相反還極有可能由于價格制定的不公正而遭受損害。
“兩拓”聯合,必將在鐵礦石生產、營銷、運輸等方面產生巨大的合作效應,達到1+1>2的效果,壟斷特征更加明顯,鐵礦石的價格將在很大程度上被主要供應商所操控。
首先,大供應商在價格談判過程中話語權將加大。其次,大供應商更容易操控海運費的價格水平,從而提高鐵礦石的到岸價格,操控進口鐵礦石的現貨價格,這從目前海運費價格上漲可見一斑。第三,供應商可以通過控制產量來操縱市場。最后,“兩拓”合資后,在每年的鐵礦石價格談判過程中,供應商默契程度將更高。
5項應對招數
早在2007年10月,必和必拓就曾試圖收購力拓。當時中國以合并可能產生壟斷為由,明確表示反對,這一立場得到了歐盟、日、韓等外國政府和企業的支持。2008年12月,必和必拓不得不宣布取消與力拓的并購方案。
現在中國要團結國際同行,一如既往地反對“兩拓”合資,并且利用反壟斷法保護中國鋼鐵企業的利益。退一步講,如果“兩拓”合資公司成功組建,中國應從5個方面應對:
以戰略高度投資海外礦山。一方面可以增加我國的資源儲量,另一方面也可不斷擴大中國的海外權益礦規模,從而在每年進口長協礦價格談判中占據一定優勢,即使最終價格較高,也可以從投資礦分紅中得到補償。
積極研發適合利用國內低品位鐵礦的鋼鐵生產工藝流程,促進國內貧礦利用;并加強政策引導,利用民營資本開采國內礦山,提高國內鐵礦石資源利用效率,避免過度依賴進口。
將鐵礦石進口渠道分散化。在巴西、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墨西哥等鐵礦石資源豐富的國家,應該有比率的分配采購量。這樣既可以分散風險,也可以在談判過程中瓦解對方不牢靠的聯盟,增加談判主導權。
中國應加大聯合國際利益共同體,在談判過程中防止被供應商逐個瓦解。即使不能與國際同行聯合起來,中國也理應增加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的主導權。
加快國內中小鋼廠整合速度。目前國內鋼鐵產能仍然過剩,可以引導鋼廠適時減產,降低鐵礦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