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編輯部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官員腐敗案件顯示,問題官員腐敗的癥結正是財產不明。如何遏制官員利用職權聚斂財產,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建立,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中國的西北邊陲小鎮阿勒泰因一份文件《縣(處)級領導干部財產申報的規定(試行)》,日前成了全國矚目的中心。輿論大動,好評如潮。有人譽之為“陽光法案”、“破冰之舉”。但同時,質疑之聲也不絕于耳,不少人稱其為“有限公示 ”、“政治作秀”。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官員腐敗案件顯示,問題官員腐敗的癥結正是財產不明。如何遏制官員利用職權聚斂財產,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建立,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而且,相關的法律條文陸續出臺,為何難以真正推行?早有藍圖的中國官員財產申報制度,何以20年來難有進展?
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是一項系統的設計,其核心是監督機制的暢通。而當下的中國社會似乎對此準備不足:銀行信息體系不完備,就無法確知官員的財產動向和相關信息;司法系統還不夠完善,難以通暢地實施官員財產的調查;社會監督體系存在的漏洞較大,有腐敗行為的官員完全能夠自由規避相關制度。
這其中,隱藏著幾個目前還難以繞過的坎:
其一,如何破解官員權力相對較大的局面?權力天生存在著越界犯規的傾向,唯一可靠的力量便是監督。但是,如果代表公眾利益的監督力量難以形成,如何遏制官員利益群體擴張的沖動?
其二,如何厘清收入與財產的關系?官員的收入與他們的財產有著必然聯系,收入是財產的一部分。但是二者性質殊異。官員作為公職人員,其收入是由政府發放,因此有據可查;但財產則不同,在官員任職前和任職后可以擁有許多來源的財產:如資本投資、債券、貸款、地產、房屋和建筑、車輛,等等。只有在公私財產清晰界定的前提下,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才有實現的可能。但是,中國眼下還不具備這個前提。
其三,如何建立可靠的技術支持體系?面對灰色收入,有什么樣的方法進行監督和審核?在西方國家,現金支付已經逐步淡出,基本上都依賴金融系統。一旦官員的賬號上獲得巨額款項而沒有申報時,檢察人員很容易查出。然而,在中國,大量的現金交易、地下錢莊和匿名賬戶等等,使得現實中的監察舉步維艱。
看起來,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建立困難重重。惟其如此,一個偏遠小城的官員,“不怕陽光,不怕公開財產”,足見其勇氣和膽略了。
阿勒泰的新文件規定,官員需要申報的財產從個人收入和勞務收入,延伸至股票證券等諸多領域,不僅僅是由 “收入”向“財產”的飛躍,更重要的是,這為區分官員的財產和收入的來源確定了基本依據。
將官員申報的財產在報紙和網絡上公布,阿勒泰的做法,則是將官員所謂的私密信息一躍而成為公共信息,意義更是非同尋常:一方面,它將官員隱私權的限制推進到了實踐層面,在一定程度上將個體的身份區分為官員身份和公民身份,從而為遏制掌握公權的官員個體進行權力尋租準備了法理依據。因為官員“不是一般的公民”,人民有權通過了解他們的財產狀況來洞悉、審查其是否存在濫用權力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大眾媒介的公開,意味著為公眾輿論監督打開了一扇門,讓公眾成為一支監督和制約官員利益的力量。
反腐倡廉任重道遠,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只是遏制腐敗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既不能期待一蹴而就的奇跡,更不能因為憂慮而忘記行動。阿勒泰的嘗試不失為一種進步和創新,它所昭示的,正是下一步改革攻堅需要的勇氣和精神。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