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8月17日轉英國《衛報》報道,原題:圣誕之城轉向國內市場尋求立足 對義烏來說,每一天都是圣誕節,尤其在氣溫高達30多度的盛夏。在王巧玲(音)的店鋪里,圣誕老人排列在貨架上、堆積在地板上、攀爬在墻壁上……歐洲約半數圣誕用品是在中國東部這座城市制造或交易的,美國甚至更多。為確保這些產品能及時裝船運送到(歐美)商店,西方采購商在6月至8月就會來到義烏。
國際商貿城,一個從紐扣到高爾夫球袋無所不包的巨型批發市場,本應熙熙攘攘。但沿著長長的過道一路走來,你聽到的是異口同聲的抱怨:顧客太少了,買的東西太少了。分析家們希望中國經濟已轉危為安,但新數據表明,產出的增長比預計要低,出口方面則有更多壞消息。不像服裝或空調,圣誕產品要想賣給亞洲鄰居可沒那么容易。
在王巧玲的店里,圣誕老人玩具低吟著《最后的圣誕日》,他的主人同樣沉浸在懷舊中。這是自10年前她的玩具廠成立以來生意最不景氣的一年。通常年均銷售額是1200萬元人民幣,但今年只能接近700萬。王說:“歐美客戶去年采購的很多商品沒有賣出去。所以他們今年來店里買的東西相對少了。他們非常謹慎……”
不過,這些制造商正在用同樣的企業家精神進行反擊。去年,王巧玲的買主中40%是歐美客戶,60%來自俄羅斯。現在,這個比例更接近一九開,她正試著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俄羅斯。圣誕老人已讓位給雪姑娘系列。
在義烏航天工藝品有限公司,老板黃以明講述了類似故事。去年他的公司向50多個國家出售了1000萬美元的圣誕飾品,但大多數客戶來自歐洲和北美。如今,南美成了他最大的客戶,生產線已擴大到1萬個不同種類,包括情人節的愛心、復活節的兔子以及萬圣節的面具。
(中國)公司希望質量和創新能帶領他們走出困境。許多倒閉的制造商之所以脆弱是因為低成本、薄利潤的運作模式。“無論從什么角度來說,義烏這樣的地方都需要轉型。我認為他們已意識到這點并開始轉變了”,中國商務部國際經貿合作研究院的李健(音)說,單純擴大工廠或產品規模是不夠的,因為許多低成本國家正趕上來,“需要讓產品質量變得更好”。
許多公司在轉向國內市場時將困難重重,一些只有出口生產許可,其他則面臨實力雄厚的對手們的激烈競爭。義烏的圣誕用品生產商們的任務令人畏縮——要么拼命打入擁擠的中國年貨市場,或者向他們的同胞推銷大把的外國節日。黃以明正以高漲的熱情擁抱這種挑戰。幾年前,他就看出中國節日商品的潛力。如今,他希望說服更多中國人在12月份(圣誕節時)裝飾他們的客廳。▲(穆弈譯)
環球時報200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