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搶先離場 對經濟前景信心不足
A
本報特約記者 李龍泉 喬新峰
滬深股市17日出現恐慌性殺跌,創下年內最大跌幅。《環球時報》調查顯示,12名股評人中,有8位認為股市此番下跌仍未見底。分析人士認為,A股下跌主要源于市場對中國經濟復蘇步伐的憂慮。
市場出現恐慌性殺跌
“世人巴望著中國將協助帶動全球經濟脫離衰退泥淖,但當地火熱的股市又恐將陷入大幅度的修正,這讓投資人陷入天人交戰。”路透社16日的預言周一成了真。在前8個交易日跌去424點后,周一大盤跌勢加速,大跌176點,300余個股跌停,顯示市場恐慌升級。滬指一舉跌破60日線、3000點、2900點三大關口后,收報2870.63點,暴跌5.79%。累積算來,近9個交易日中大盤已經跌去600多點,跌幅17%。
路透社17日分析說,A股暴跌主要因為中國7月宏觀數據顯示目前經濟復蘇有反復的跡象,此外有消息稱部分資金開始從股市流出,導致市場恐慌情緒蔓延。此前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基金和社保基金分別從深圳市場凈流出148.72億元和6.64億元人民幣,創2009年來最大月度凈流出,房地產行業成集中減持對象。
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分析則認為,人們擔憂政府投入經濟的大量流動性已經導致泡沫形成。“2009年上半年的大幅上漲已經造成了中國股市的泡沫,因此當政府顯露出收緊信貸的跡象時,股市就遭遇了大規模拋售。”報道引述分析人士的話說,上周以來的持續下跌已經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而上周五美國股市走低也令投資者擔憂全球經濟的前景。
“周一跌勢超出預期,”華西證券首席分析師毛勝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場對支撐本輪行情的兩大因素產生了懷疑。一方面是對經濟復蘇狀況的懷疑,近期房地產銷售下降等加深了市場對經濟持續回升的疑慮;另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市場對流動性收緊的預期在提升,管理層雖然說寬松的貨幣政策不變,但實際上卻是7月份新增信貸低于市場預期。據我了解,民間拆借利率也在上升,這些都顯示出明顯的資金收緊信號。”長江證券成都首席分析師范戈認為,恐慌情緒的提升也是市場大跌的一個重要因素。“指數前兩周的連跌無疑讓市場熱情大幅降低,但大家還不是很怕,都期望指數能強勢反彈。到周一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就明顯高漲了。300余只個股跌停,這是去年大盤暴跌時才有的情景。”在市場大跌中,不僅散戶恐慌,機構也同樣慌忙減倉。從盤面來看,跌停個股中基金重倉股較多,說明機構減倉明顯。
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存疑
路透社報道稱,在中國股市大跌前,從1月開始已經飆漲了86%,導致其市值創下逾一年來最高。“這有點讓人惴惴不安,因為中國股市和其他地區背道而馳。”加拿大皇家銀行策略師奈杰爾·蘭德爾表示,“中國很多利多因素都已經反映在股價上,政府已經向經濟體系投入大量資金,除了等著其他地區需求回升以外,能夠進一步提振經濟的手段已無多……因此股市風險很大。”湯森路透數據顯示,目前滬指的市盈率已較年初上揚近一倍至28倍,而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市盈率只有15.7倍。中國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只有5.6%,低于全球其他地區的12%。原因在于中國企業生產的往往是數量龐大但附加值偏低的出口品。
麥格理證券中國區研究主管邁克爾·庫茲在題為《中國用資產泡沫拉動復蘇》一文中說,中國政府可能會繼續開動流動性水泵,支撐國內市場,這種復蘇策略充滿了風險。如果中國繼續沿著通過推動資產通脹促進增長的道路走下去,而不是進行難度很大的結構改革,那么最終結果可能會更加麻煩。
中國股市成左右全球市場關鍵
周一亞太股市全面下跌,由于全球經濟復蘇前景存疑,投資者風險意愿受挫。其中日經225指數下跌3.1%,韓國KOSPI指數收跌2.79%,臺灣加權指數收跌1.95%,印度股市重挫4.07%。香港股市受A股暴跌拖累,大挫3.62%。路透社認為,中國股市動向及本周三美聯儲即將召開的會議將成為接下來左右全球市場的關鍵。東北證券研究所咨詢部經理郭峰也認為,A股是先于全球其他股市進行調整,接下來美國和中國香港股市都會跟著調整,估計八九兩月會調整10%左右。
“這樣的大跌顯示市場中線將繼續調整,時間或持續一個月左右。”招商證券周小平認為。華西證券毛勝也認為市場可能調整到9月中旬,“要等到9月中旬前后公布了8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后,市場再繼續上行紅盤迎國慶。”但對于短線市場,周小平認為可能出現反彈。“累積起來大盤已接近‘5·30時期的跌幅,繼續大幅下跌的空間已經不大。”對于可能出現的反彈的高度,周小平認為很難站上3000點。但上海第一財經頻道主持人馬紅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股市跌這么多并不符合經濟基本面的變化,畢竟經濟沒有惡化到這個程度。因此這次調整,一是技術方面的要求,另外可能有一個樂觀的因素,即股市的資金在向實體經濟回流。市場的復蘇需要一個過程,股市先于實體經濟復蘇,當股市的漲速超過實體經濟復蘇的速度時,按照國際規律,全社會包括股市的資金會逐步回流到實體經濟中去。▲
環球時報200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