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潔芳
建筑大師科布西耶曾經說:“建設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就是要殺死每一條街道。”他設想,每一個城市從機場到城市商業中心都由高速公路連接,這樣會很有效率、很簡潔。建設高速公路對于一個城市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意義于今已顯露無疑。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高速公路并不是在現代社會才出現的,遠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就曾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當秦兵馬俑震驚世人,頻頻亮相,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之一時,卻很少有人能記起同樣屬于那個朝代的輝煌之作——秦直道。
1974年3月29日,陜西省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生產隊農民楊志發像往常一樣,扛著鋤頭在村頭空地上完成最后的打井任務,沒想到一鋤下去,竟使沉睡幾千年的秦兵馬俑浮出水面。
歷史總是展現出極為相似的情景。早于秦兵馬俑發現20多年前的一天,在陜西富縣張家灣鄉大麥秸村,村民周德虎在“直道”路基上取土時,挖出一個古代鐵鍬,殘重8公斤,可惜當時正值“大煉鋼鐵”,當地供銷社將其作為“廢鐵”收購煉鋼了,縣文化部門估計其為古代修“直道”時所遺留。秦直道很早就被發現卻沒有受到兵馬俑同樣的禮遇:其中緣由眾說紛紜。而學術界對秦直道的關注也微乎其微。上個世紀70年代,史念海先生實地考察秦直道的成果《秦始皇直道遺跡的探索》發表之后幾乎無人問津。直到2005年7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第一次以政府
的名義為秦直道發出了吶喊,這一天在該市東勝區召開了“中國·秦直道與草原文化研討會”。郝誠之教授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是此次會議邀請的30多位專家中的一位。他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感慨地說,秦直道途經陜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而且相當一部分在陜西省境內,而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能為秦直道做出如此努力,讓人感動。與郝誠之教授一樣,應邀前來的其他專家都為東勝區此次的“大聲疾呼”所振奮。更令他們驚喜的是,秦直道博物館就像橫空出世的孫悟空一樣倏地出現在大家面前。
然而,對于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來說,帶給與會專家驚喜的背后卻是該區為秦直道博物館付出的大量的心血與汗水。當時主抓博物館建設的東勝區文化局局長張光耀說:“當根據區委書記楊紅巖的意見,要為秦直道的保護做點工作時,我也沒想到我們能用一個月的時間就把秦直道博物館建起來。”一個博物館的建立,少則數月,多則數年,早已司空見慣;然而,只用了37天就能完成這樣一項浩大的工程,是一件令人非常吃驚的事情,難怪連他們自己都難以相信。
建造博物館,為秦直道尋找憩息之所
“對于秦直道博物館來說,路是框架,博物館是血肉。人光有框架,不是活人;光有血肉,人立不起來。秦直道遺跡就是框架,博物館就是負載這個遺跡靈魂軀體的建筑,所以展現秦直道必須要用博物館。”
位于東勝區境內的秦直道遺址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段,全長約20公里,基本沿15度方向由南向北行。這段直道多位于山梁上,其中二傾半村村南的一段最為明顯,遺跡兩端斷切下陷,殘長百米左右。路面殘寬22米,路基斷面殘高1至1.5米,為當地紅砂巖土填筑。從殘斷遺跡北行,迎面山崗上有4個遙對成一線的豁口,寬50余米,人工開鑿。直道旁還保存有障城址,其中以城梁村障城址較為明顯,位于村南最高臺地上,平面呈方形,邊長約480米。城內多繩紋陶片、云紋瓦當、銅鏃。
秦直道沿線的文物以及遺跡被不斷地發現卻無法真正地保護起來,這是令東勝區下決心建造秦直道博物館的動因之一。而隨著近幾年東勝區經濟的騰飛,一系列的建設項目紛紛上馬,如果再不為秦直道的保護做點工作,那么與秦長城、兵馬俑并稱秦三大奇跡的秦直道也可能因遠離人們的視線而被漫漫黃沙永久掩蓋,被轟隆隆的機械毀于一旦。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秦直道的影子就已經顯現,但直到2005年其專屬的博物館建成之前,對秦直道的保護一直處于“散兵游勇”的狀態,沒有被真正重視起來。1958年,當富縣張家灣鄉大麥秸村村民周德虎在“直道”路基上,挖出一個古代鐵鍬后,該村村民賀斌文亦于“直道”旁挖得一塊35×35×5厘米的秦漢方磚,至今仍收藏在家中。另據張家灣鄉原鄉長張德財說,該村前些年曾出土一口古代大銅鍋,似為秦漢時軍用鍋。
長達700多公里的秦直道,北起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西)的陰山腳下,經過內蒙古鄂爾多斯大草原,南抵秦都咸陽附近的云陽(今陜西淳化縣北)。路跨河流、草原、丘陵,又歷經兩千年歲月,如果不加以保護,不知會有多少秦直道沿途的有關文物被毀。秦直道歷經滄桑,原來的面目早已不復存在,要想還原整個秦直道絕非易事,更何況建立秦直道博物館還需保留沿途散落的文物,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我們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如凡塵隕落于世間,做出一點努力也是好的。”鄂爾多斯東勝區的有關同志在談到建設秦直道博物館的時候動情地說。從對秦直道完全不知曉到擔負起為秦直道尋找棲息之所的任務,鄂爾多斯東勝區的有關人員在不知不覺中與秦直道同呼吸、共命運。他們說,他們會一直為秦直道的保護奔走呼喊下去,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
2005年6月7日,分管區長韓廣源接到區委書記的電話,聽說領導想去秦直道看看,他頗為激動。“當時我和張光耀一塊兒去見楊紅巖書記,區委的意見是想給秦直道建博物館,而且要趕在7月28日秦直道研討會之前完工,中間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一個月要建好一座博物館,這讓主抓此項目的東勝區文化局的所有人員頓感被壓上了千斤重擔。
時不我待,接到任務的第三天,張光耀就帶著秦直道的有關資料和秦直道開發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周麗前往陜西拜訪考古研究所的專業人士,因為不管是誰都無從想象秦直道博物館應該建成什么樣。“張光耀來陜西找我,帶來的唯一資料就是沈陽美院的一個畫家畫的一幅畫。”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中心的侯衛東主任(現任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總工程師)也為缺乏秦直道的材料犯愁,“這幅畫根本沒法用。”這就意味著秦直道博物館的建立沒有任何可資借鑒的東西。
事在人為,侯主任立即召集有關技術人員連夜開會,研究出一個博物館的規劃圖。經過3天,文物保護中心的同志交給東勝區文化局一張秦直道博物館的設計圖。那張圖因為時間緊都沒來得及修飾,上面都是鉛筆的痕跡。
這張設計圖隨即被送給區委領導過目,經過領導們的一致認同,秦直道博物館工程隨著機器的轟鳴聲開始了。從2005年6月20日到7月27日,37天的時間里,施工人數從50人增加到180人,從只白天作業到晚上也開工的三班倒,秦直道博物館終于順利完工。7月20日,博物館工程告一段落。東勝區文化局和秦直道開發有限公司的有關人員又馬不停蹄地去陜西博物館以及東勝區秦直道沿線的老鄉家探訪,將他們手中的有關文物征集回來放到博物館里展出。“老鄉們都很愿意把這些文物交出來給國家。我感覺在為秦直道博物館征集藏品的時候沒費多大的勁。”張光耀說。
建博物館是秦直道保護工作的第一步,在東勝區的努
力下,秦直道博物館終于在距秦直道遺跡千米之外的地方亮相。秦直道博物館位于東勝區泊江海子鎮城梁村,占地2000多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四層,主要展示秦直道沿線挖掘出土的近100件文物以及秦直道全線的圖片,以全新的視角向世人展示了2000多年前秦王朝的歷史文化。莊重、典雅的仿秦大門高22米,寬62米。仿秦始皇出巡時所乘的銅馬車重10噸,高7米,長13.5米。博物館內的沙盤模型按1:12萬的比例做成,分為南、中、北三段,以一個濃縮的整體全面展示了秦直道的交通走向及路線分布。秦直道博物館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交通工程博物館,在世界上也是僅有的一個。博物館的建立給研究秦直道的學者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地,也掀開了人們探尋、保護秦直道的歷史新篇章。
全國有成百上千的博物館,就其類別來講,秦直道博物館屬于遺址博物館,但它又與其他遺址博物館有所不同。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高崇文院長談到秦直道博物館時說:“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內容不同。它是一個交通博物館,所保存的對象是一條幾千年之前修筑的秦代‘高速公路,如今已凋敝,并且無法完整修復。因為直道全長700多公里,完全修復已不可能,只能修復其中的一段。但是即使修復好其中的一段,去那兒的人也只能看路。所以,保護秦直道必須首先挖掘這條路當時的政治意義以及對現今的現實意義,就和演戲一樣,得有演員和舞臺,沒有演員和舞臺都不行,舞臺就是博物館。秦直道博物館的建立就是要把秦直道這條路濃縮出來,要不然人們怎么去了解這條路的意義。如果沒有這個博物館,那么去看秦直道的人只能是一種毫無基礎的聯想。如今,有了秦直道博物館就大不一樣了,博物館可以收集當時沿線散落的東西,比如箭頭、武器,或者其他的秦代文物。有了實物,再加上多媒體技術將昔日的秦直道原貌模擬復原,就能直觀地感受到這條道路的宏偉和非同凡響了。”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對于秦直道博物館來說,路好比框架,博物館好比血肉。人光有框架,不是活人;光有血肉,人立不起來。秦直道遺跡就是框架,博物館就是負載這個遺跡靈魂軀體的建筑,所以展現秦直道必須要用博物館。一條歷經千年的道路,其宏偉程度如何展示,身處其中都難以想象得出,更別提依靠地圖了。只有建立博物館才能使秦直道的整體形象與歷史意義得以充分展示。”而且,在鄂爾多斯境內建立博物館來保護秦直道意義也不尋常。因為,首先秦直道遺址是我國境內保存下來的為數極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遺址之一,而位于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境內的秦直道遺跡,又是全段秦直道中保存最好的地段。另外,在該段直道的沿線,還分布有至少3座同時期的古城(亭、障)遺址,這些都為全面了解秦直道和秦代道路的形成、歷史沿革以及測繪、建造方法、道路規模、使用維護、附屬設施等提供了最直接的、無法替代的珍貴史料。其次,鄂爾多斯境內的秦直道遺址位于廣袤的丘陵地貌,沿線人為建筑少,視野遼闊,是觀賞秦直道“塹山堙谷,直通之”雄偉景觀的最佳場所,也是對人民群眾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陣地。
交通是國家命脈所系。秦代的陸路交通猶如近代的公路、鐵路與現代的航空、高速公路一樣,也是聯系全國的生命線。所以,秦直道對當時秦朝的意義非比尋常。首先,直道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通過直道與匈奴通商,用絲綢、農業及手工業產品換取游牧民族的牲畜與皮毛,以促進國內的經濟繁榮。其次,秦始皇施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輪”,以黃河文化影響全國,同時也希望借此影響邊疆各少數民族,其中包括北地的匈奴。因此直道的價值還在于文化的推廣,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民族融合。當然,秦直道最重要的意義還是它的軍事意義——防止匈奴南下。秦統一之初,雖然將匈奴趕至陰山以北,但匈奴的實力并未受到嚴重的打擊,整體實力仍威脅秦北方邊境的安全。直道的價值正在于配合長城的防御,有利于軍隊的迅速調動,以應對北方的突發事件,維護秦朝的安定與統一。據史料記載,直道修成后,秦始皇的鐵甲騎兵從淳化林光宮屯兵地出發,糧食和軍輜源源不斷地北運,三天三夜就可抵達陰山腳下,摧城拔寨所向披靡。隨后,秦朝遷移人口到直道附近的新設郡縣(包括新設的九原郡),開始開發這些地區,鄂爾多斯地區成為開發的中心,直道這條“高速公路”,加速了古代鄂爾多斯地區的發展,并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果說因有了秦直道才有了鄂爾多斯的今天,那么如今鄂爾多斯所做的也是在回報。修建博物館只是鄂爾多斯的第一份回饋,一切都還未結束,鄂爾多斯東勝區努力的腳步還在繼續……
躋身國家文保單位建立影視基地
“我感覺在積極倡導為秦直道保護而努力的道路上,一路都是綠燈。雖然付出了辛苦,但我們也被那些一直幫助我們,愿意為秦直道做點事情的人而感動。”
秦直道博物館建成之后,隨著“中國·秦直道與草原文化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秦直道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各大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由此,秦直道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作為秦三大奇跡之一的秦直道逐漸被更多的人知曉。在秦直道博物館建成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考古學家首次對秦直道遺址進行調查、測繪,并對其部分路面進行了考古鉆探和發掘,取得了秦直道構筑的第一手資料。同年5月25日,通過多方努力,秦直道遺址鄂爾多斯東勝段被正式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躋身國家100處大遺址之列。“全國有1200多個國保單位,在其中選出100處大遺址,而秦直道是中國第一個以道路為主體的遺跡國保單位。”劉慶柱說。從1989年東勝市人民政府公布秦直道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2006年秦直道被批準為國家文保單位,秦直道的保護工作在東勝區的努力下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秦直道博物館建成之后,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這包括充實藏品、完善館內設施、進一步開展研究等。“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來鄂爾多斯感受秦直道的魅力,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博物館是不夠的。”張光耀說。
2005年年底,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產生了為秦直道拍電視劇的念頭。但隨之而來的困難和壓力讓他們始料不及——找編劇、導演難,籌措拍攝資金更難。《秦直道》的導演肖鋒說:“這部電視劇拍攝之難,全在資金問題上。張光耀局長為了彌補資金的不足,曾通過一些途徑個人擔保貸款1000多萬元,后來經市區兩級政府出面,才為他解了圍,并大力推動電視劇拍攝完成。”
風雨過后現彩虹,熬過了困難的拍攝期后,《秦直道》目前已全面制作完成,不久將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