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之
一說到旅游管理,人們會不約而同的想到各級旅游局,但稍做調查,會發現旅游管理遠非這么簡單。實際上旅游管理是多個部門“各自為政,又權力交錯;各不相干,又互相纏繞”的體制。
先講一個小故事:
一只經驗老道、事理通達的老蝴蝶,帶領著一只剛剛由蛹化出的小蝴蝶,在一片旅游區上空練習飛行,它們落在一座古老建筑的房脊上休息。老蝴蝶說:“記住,這片房子歸文物局管理。”小蝴蝶問:“那這房子里住的都是文物局的辦公人員么?”“不、不!”老蝴蝶說,“這邊大雄寶殿旁住的是和尚,那邊桃花庵里住的是尼姑,更遠處是紫霞觀,住的是道士,他們都屬宗教事務局。”這時,地上出現了一個拿小彩旗的姑娘,后面跟的一隊人,老蝴蝶指著他們說:“那就是旅游局下屬的公司組織的旅游團!”小蝴蝶嘟嚕道:“有點亂!”老蝴蝶說:“你耐心點,要記住,那些樹是旅游區園林局管的,出了旅游區,樹木就是林業局管了。那條河屬水利部門管,河邊那條公路是交通部門修的,公路上值勤的交警屬公安局。路旁的莊稼是農民種的,有些事歸口農業。再遠處的那個小飯館,好多部門都管……”小蝴蝶實在不耐煩了:“別說了,別說了,越說越糊涂了!”
目前,我國各旅游區管理的實際狀況,要比這兩只蝴蝶對話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還要多,還要復雜。
旅游區應該是一個得到優化整合的系統產業。但現狀是,一個不大的旅游區內,有這么多獨自運行的職能部門,矛盾重重,司空見慣;互相掣肘,在所難免。從表面上看,都是國家的職能部門,都應該恪盡職守,把自己的那份工作完成得盡善盡美。但在表象的下面,每個部門各有自己的工作運行成本,各有各的所得利益,必然是暗中各打各的小算盤。這樣一來,在旅游區的各職能部門,有利益就搶著干、多干、快干,無利益就向后縮、少干、甚或磨磨蹭蹭的應付。一位相關方面的領導深有體會地說:“一個婆婆一口腔,各自定調各自唱。旅游區是一盤菜,明里客氣暗中搶!”
如果說,旅游區中的各職能部門為利益而爭搶的時候,尚能以“多干工作多貢獻”的名義堂而皇之地吶喊,那么在利益微小甚或無利而互相推諉的時候,只能是無理辯三分,比賽嘴皮子上的功夫了。有的問題不在自己的管轄范圍,大家都裝聾作啞,以至于釀成大禍。如一旅游區內,山體裂開了條大口子,漸漸加寬,半年多時間,許多人都見了,認為不是自己的事,自會有人處理。一場暴雨,山體滑坡,造成多人死傷的大事故。處理事故的法庭上,負責旅游的政府官員辯稱:“地質變化,屬國土資源部門管理。此部門長期在旅游區缺位,是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有理?無理?理在何方?
這種多頭管理體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產”,與市場經濟主導下的旅游業,早就是南轅北轍,明顯錯位,很難適應當前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在我國,旅游業雖然早已有之,但作為一個產業,有些地方還列為支柱產業,那是改革開放后逐漸發展、近十幾年突飛猛進的新事物。舊的體制已經成為新事物的桎梏,生產力在這里受到不應有的限制。由此可見,旅游業的管理體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筆者愚鈍,從旅游業的管理體制,聯想到我國民間的一種藝術形式——木偶劇。木偶劇有多種,有一類叫提線木偶,其特點是一個木偶人物的復雜動作,是由一個演員對多根線提拉完成的。假設幾個演員拉扯一個木偶人物身上的多條線,就算這幾個人是藝界“精英”,竭誠合作,怕也難以協調一致。同理,如果,一個旅游區內,改多頭管理為專門管理,例如成立一個專門機構,統一領導旅游區內所有事務,就可以避免旅游區內的利益角逐,防止大事小情互相推諉的尷尬,便于各個方面綜合平衡,容易做到協調一致。這是不是旅游管理體制改革的一條路子?拋磚引玉,聊備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