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桐彤
DJ是英文Discdockey(唱片騎士)的縮寫形式,是指選擇并且播放事先錄好的音樂來為他人帶來娛樂的人。電臺DJ通常是指電臺音樂節目主持人,通過語言及現場設備的操作傳播推廣音樂。
20世紀90年代初,嚴謹莊重、客觀性強、缺乏個性的傳統式電臺節目很難取悅年輕聽眾,于是內地出現了第一批現代類型化電臺。
類型化電臺給為數眾多的年輕受眾帶來了全新的音樂聆聽體驗及驚喜。為了爭取眾多的年輕聽眾,諸多音樂聲媒先后由昔日以形象穩重嚴肅的“播音員”作為中流砥柱(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夏青為代表)的播音員隊伍中,分枝出一群以形象年輕、服飾新潮時尚作號召的“唱片騎士”,帶出一代影響久遠、底蘊深厚的“DJ文化”。個中翹楚以北京音樂臺張有待(北京音樂臺DJ)及陸凌濤(原北京音樂臺DJ)為代表。
黑格爾強調音樂是情感和心靈的藝術。與此同時,鑒于音樂本身流動、抽象等與生俱來的天性,和對聽眾介入想象力的要求,使得音樂廣播中言語的解說必不可少。音樂借助于言語的提示,可以明確揭示音樂的內涵,規定聯想的線索和范圍,從而增強音樂形象的具體性與明確性;同時,音樂廣播中,DJ聲音的不同色彩以及所產生的各異的表達風格,也能造成聽眾的自由想像,形成不同的收聽體驗。
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以不同于新聞類主持人的“軟”性角度,提供音樂的伴隨欣賞、傳播音樂信息,引導受眾的音樂審美趣味,甚至干預受眾生活,成為一些青少年受眾的“意見領袖”,擁有較為強勢的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DJ們的影響力往往大過其他類型的廣播節目主持人,甚至在同一場合亮相時,獲得的掌聲多過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情況也時有出現。
作為一檔流行音樂廣播節目,它理應具有廣播節目所要求的文化色彩、文化品位。其次,它又是一種全新意義上的音樂廣播節目,擔負著傳遞人生觀、藝術觀、文學觀、美學觀及高雅文明之氣的重任。因此,是否具有文化內涵以及文化內涵的多寡,便成為衡量一檔流行音樂廣播節目品位高低、份量輕重、內蘊深淺、生命力強弱的重要標志。
故作為流行音樂節目的舵手,電臺DJ需要具備強大的文化表現力、影響力和建構力,能夠承載并傳播文化。北京音樂臺DJ張有待的回答是:“我覺得音樂是需要感染和傳播的,我為自己在音樂推廣上所做出的努力自豪。”
內地這種DJ文化的繁盛期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直至21世紀初期漸行衰落??傮w來看,內地DJ文化日漸式微的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DJ群體整體素養下降是導致DJ文化漸行沒落的重要原因。
廣播主持人是受眾精神食糧的生產者,在文化傳播方面無時不在以自身的文化品位塑造著受眾的文化品格。豐滿厚重的文化感是一個廣播節目主持人理應具備的素質。
我們知道,主持人個性化的主持風格固然與天資有一定的關系,但主要的基礎是學養,要靠學養來鍛鑄節目的文化質感。這需要靠后天學習積累并逐漸生成。而作為電臺主持人的主要來源,那些文化素養差的DJ新人比起90年代后第一批新型電臺主持人隊伍而言有極大落差,很多從業者不再注重學習和積累,有些甚至缺乏基本的道德風骨及人格力量。廣播主持人是節目的設計者和操縱者,是節目的靈魂,他們以豐富的文化積淀和靈動的悟性去開拓語言的種種含義,以恰切的思想感情給有聲語言注入活力達于受眾。因此,由于近年來新生代的廣播節目主持人欠缺完善的文化品格及相關必備的素質,致使廣播主持人的文化含量出現斷層也實屬必然。
二、電臺類型化趨勢會直接導致DJ文化的發展步入困境。
類型化電臺(FormatRadio)目前業已成為廣播媒體運作的一個主流模式。根據CSM媒介研究公司的結論,截止到2005年上半年,我國各地的音樂頻率已經達到40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音樂之聲”頻道打出“All Music”的宣傳語并完成了由“話說音樂”到“音樂說話”的轉變;臺灣中廣音樂網宣稱“只聽音樂不聽話”。但恰恰是這種“除了音樂,什么都沒有”的播出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弱化了DJ語言的感染力和影響力,使得那些非常洗練精彩甚至雋永的廣播語言從流行音樂節目當中漸漸消失了。而語言作為文化感及節目氣質的載體,它的減少使音樂節目變得缺乏精神給養,甚至會使節目與在線試聽歌曲沒什么分別。它剔除了原有的具備人文氣質的血肉部分,于最大程度上削弱了主持人的文化力量。
三、電臺節目泛娛樂化(低俗化)是DJ文化氛圍漸失的另一重要因素。
泛娛樂化的盛行,與原本如同清流,充滿人文氣質的高品質節目在旨趣上是背遭而馳的。首先,想要博得高收聽率,就勢必會把此類節目放在黃金時段播出。相應的,流行音樂節目就要讓位。娛樂化節目攻城略地的同時迫使個性獨特、文化內涵深厚的節目轉移陣地到非黃金時間段,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節目收聽率。其次,在商業浪潮的席卷之下,電臺對泛娛樂化節目的推崇導致有些主持人不重視學習和積累,反而注重表現自身的價值,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贏得市場。故低俗化的倡導對原有的氣質型音樂節目的沖擊和殺傷性是顯而易見的。
四、網絡歌曲的盛行對電臺DJ文化形成潛移默化的銷蝕。
繼網絡文學后,網絡歌曲又成為百姓的娛樂熱點。由此,電臺、電視臺、CO等傳統歌曲傳播渠道受到了網絡歌曲強大的沖擊,而且惡俗的問題也隨之而來。著名音樂制作人張亞東曾說:“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市場從未像今天這樣糟糕過,那些缺乏技術含量的網絡歌曲,非但不好聽,而且是對音樂人文精神的一種褻瀆”。詞作家閻肅說:“像《那一夜》這樣低俗的網絡歌曲,世所罕見,它們簡直是對音樂、對人心靈的一種褻瀆?!?/p>
流行音樂大眾化消費的商業特征,本身即存在著消解人文精神的傾向,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問,僅僅停留在感官刺激和消費形式本身,缺失深度和精神。網絡歌曲的推行途徑首先背離了此前經由電臺推廣的傳統模式,其次惡俗的趣味從根本上否定了厚重、純正的DJ文化。
五、互聯網的普及對DJ文化的間接影響。
1、互聯網免費便捷的獲取音樂的方式是電臺音樂節目的“勁敵”。
今天,互聯網的發展影響著唱片工業,從而也影響了人們對于電臺音樂節目的依賴性?;ヂ摼W普及之前,音樂愛好者獲取音樂的途徑之一是唱片及錄音盒帶,另外就是電臺音樂節目。各音樂臺通常都具備豐富的音樂儲備,而且唱片公司的音樂支持及提供、音樂臺與音像店的長期合作使得聽眾在節目中可聽到豐富、新鮮的流行歌曲,所以養成了相當一部分愛樂者對電臺音樂節目的收聽習慣并生成依賴。
互聯網的普及和免費的試聽、下載功能在短短幾年之間便“破壞”了聽眾對電臺音樂節目的收聽習慣及依賴性。對于那些以聽歌作為收聽音樂節目唯一取向的聽眾而言,電臺已經變得可有可無,由此,音樂臺失散掉很多聽眾。積蘊多年的DJ文化亦由此受到沖擊。
2、唱片公司在營銷方面重網絡輕電臺猶如釜底抽薪。
音樂行業受互聯網的影響大于其他任何行業。以前,唱片公司有兩大塊收入:一是唱片的發行收入;二是歌手的演藝收入,如演出、廣告等。前些年,由于盜版因素,賣唱片只是作為拉升歌手在各地演出的場次及廣告身價的宣傳手段。
而彩鈴這一塊意外的收入救活了唱片公司,唱片公司只需坐收漁利便可財源滾滾。唱片公司的收入不再以賣唱片為主,甚至不再以演藝收入為主。2004年和2005年,大量的資本注入唱片產業,太合麥田、京文、海蝶等唱片公司都融到巨資。從此內地唱片公司的精力不再放在如何與盜版做斗爭上,而是輕裝上陣,直接跨入了數字流行歌曲時代,從而不必像過去的唱片一樣擔心舊體系下的投入成本問題。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也就是唱片業最景氣的時期,電臺是各唱片公司至為看重的一個宣傳途徑。彼時,電臺音樂節目與唱片業是共生共榮的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二者互為因果以致密不可分。景氣的唱片市場必然帶動了電臺流行音樂節目的收聽率,同時電臺流行音樂節目的巨大魔力也具備支撐唱片工業的能力。而在網絡成為強勢媒介之后,電臺只能退居其后,幾乎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目前唱片公司中負責網絡的企宣的人數要多于電臺部分,其對網絡傳播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缺乏唱片公司的推崇,會直接導致流行音樂節目可聽性減弱從而使收聽率下降,繼而造成DJ文化土壤日漸貧瘠。
自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我們經歷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至為繁盛直至轉型的全過程。互聯網的優勢及類型化電臺的趨勢仍在持續,全民的文明素質的提高也是極為漫長復雜的過程。見證并親歷過廣播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作為眾多深愛廣播事業的執業者的一份子,我對那段電臺流行音樂節目最繁盛的時光充滿懷念,并對目前所處的DJ文化時艱深感痛心。消費時代的到來,商品化形式賦予電臺主持人的不同價值訴求使得節目優劣的辨別和篩選變得前所未有的艱難。我們衷心地希望無線電波能夠屏蔽那些低俗、污穢的東西,深入受眾精神家園,創作出推動時代進步的有文化內涵的精品。
參考文獻:
[1]周圍、曾學優,傳媒文化:廣播媒體的缺失與建構,聲屏世界,2005年第4期。
[2]張政法,播音主持的文化價值,現代傳播,2005年第3期。
[3]邢春燕,電臺音樂節目文化底蘊初探,青年記者,2008年第6期。
[4]楊林,廣播、流行音樂和唱片工業,聲屏世界,2003年12期,
[5]揚冬冬,廣播電臺節目低俗化現象透視。
[6]黑格爾,關學,商務印書館,1996年4月。
[7]趙樂樂,論廣播媒介對音樂傳播的影響,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8]李澤銘,DJ文化盛衰之謎,香港《文匯報》2006,9,25,
[9]梁樺,論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
[10]秦海菲,論廣播音樂節目主持人的起源與發展,南方廣播研究,2007年6月。
[11]湯天甜,論中國類型化電臺的發展問題,國際廣播影視,2009年2月。
[12]常凌翀,媒介從業人員與媒介素養。
[13]“張亞東專訪”節目,FM92,7,吉林音樂廣播電臺,2009年4月14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