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麗
追溯藝術的歷史長河,自從有了音樂,各民族根據自己的民族特色,創造出各種唱法。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美聲唱法、美國的布魯斯流行唱法,還有我國集各民族之大成而形成的民族唱法。這些唱法,為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所喜愛,甚至付出畢生的精力去學習與研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音樂的審美要求也越來越高,單一的唱法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民通唱法”應運而生。
“民通唱法”的產生
1、“民通唱法”的界定
“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是在中國聲樂界受到人們所接受和認可的三種傳統唱法。“民通唱法”又是怎樣一種唱法呢?從字面看,“民通”應該是以“民”來修飾“通”,指帶有民族色彩的通俗唱法,其基本屬性應該是通俗唱法。那以民族唱法為主的通俗化演唱是否順理成章的叫“通民”唱法?問題是,“通民唱法”到目前并未被正式提及,人們已經比較習慣用“民通”來表述。所以,不管是“民通唱法”還是“通民唱法”,都是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相互借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聲樂表演藝術風格,這里所說的“民通唱法”特指以民族唱法為主的通俗化演唱,也就是說,民族唱法是本體,通俗唱法是借鑒。其主源是民族唱法,是我國民族唱法衍變而來的具有濃郁色彩的一種新的聲樂藝術風格。
“民通唱法”其本質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礎上融入了“通俗唱法”,跟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這里有必要對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2、民族唱法
所謂民族唱法,是我國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民族語言為基礎創作和發展起來的,繼承和吸收了傳統戲曲、曲藝和民歌的精華,也吸取了西方美聲唱法的科學內容的一種歌唱方法。其主要特點是,口咽腔的著力點比較靠前,口腔噴彈力較大;以口腔共鳴為主也摻入頭腔共鳴;咬字發音的因素轉換較慢,棱角較大,聲音走向橫豎相當,聲音點面合適,字聲融洽;聲音色調明亮,聲音個性強,以味為主,手法變換多樣;音色甜、脆、直、潤、水;氣息運用靈活;以真聲為主。
3、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是在20世紀30至4。年代流行的一種輕柔、多愁善感的唱法,以情取勝,用話筒擴大音響,由舞廳樂隊伴奏,稱為“低吟唱法”。通俗唱法吐字行腔,靠近口語,一般采用真聲演唱,又根據歌曲情緒需要,分別采用柔聲、氣聲、吼聲、嘶啞等不同聲音來演唱。音域較窄,女聲常用音區為C調的1到高音4,男聲常用音區為C調的低音7到高音5。
其特點是聲音自然,近似說話,中聲區使用真聲,高聲區一般使用假聲。雖然音量較小,但共鳴的運用也很重要。演唱時必須借助電聲擴音器,演出形式以獨唱為主,常配以舞蹈動作、追求聲音自然甜美,感情細膩真實。
從技術上看,我國通俗唱法的主要特點是運用純樸、自然的聲音進行演唱,真假聲結合,講究氣息的運用,與追求自始至終宏大共鳴音效的美聲唱法相比,共鳴相對適中。對嗓音條件的好壞和音域的寬窄沒有統一規范的要求,從而使歌手天生的嗓音條件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
從演唱風格上看,通俗唱法極具個性色彩,不同歌手不同作品,或輕柔自然,或高亢有力;或溫馨恬靜的鄉村民謠風格,或震耳欲聾的現代搖滾風格;有的娓娓道來,有的雄壯激烈。通俗唱法十分講究藝術個性和歌曲的韻味,是全世界目前還在交融發展、感染力最強、普及最廣的一種演唱方法。
4、兩者的融合
通過對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介紹,不難發現它們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例如,發聲上都要求運用氣息的支持,口腔打開使聲音更通暢;都要求合理運用共鳴;都要求吐字清晰,聲情并茂。差異只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民族唱法注重音質、音色,講究聲腔和民族風格,因而對歌手的嗓音條件要求較高;通俗唱法則比較輕松自然,風格比較隨意。因此,這兩種唱法原本是不矛盾的,都是建立在科學的發聲方法之上的,歌唱者只要經過科學系統的訓練,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就能演唱不同風格的作品。
“民通唱法”,顧名思義就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礎上融合了“通俗唱法”的一些特點,比如通俗唱法中歌詞的易懂性,演唱風格的個性化等。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環境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聲樂的審美觀也在逐漸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這使得現實音樂生活中的聲樂實踐活動出現了新的發展,傳統的三種唱法有了相互融通的趨勢。當單純的民族唱法和單純的通俗唱法都有了相當的藝術實踐的積累時,當二者都已經不能滿足部分歌手的美的追求和部分聽眾的審美需求時,二者的相互借鑒吸收與融合就是順理成章的了。“民通唱法”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是民族唱法向通俗唱法借鑒的結果。它本身的基本屬性是民族唱法的一種,是由民族唱法發展衍變而來,或者說是在民族唱法的大樹上嫁接通俗唱法的枝條而長出的新枝。這種融合因手段的不同,母體與客體成份比例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結果。融合后生出的第三種形式,就是我們通常所指的“民通唱法”,所以說,兩者的融合并非是在扭曲民歌的本身,也并非是在動搖傳統的民族唱法在聲樂中的地位,而是適應時代的要求而產生的具有新時代氣息的“民通唱法”。
民通唱法的代表人物譚晶及其代表作品賞析
1、代表人物之一——譚晶
譚晶,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獨唱演員,著名青年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為什么說譚晶是民通唱法的優秀代表之一呢?她在唱法上大膽探索,兼容并蓄,民族與流行相貫通,形成了大氣、簡約、主流的演唱風格,在歌壇獨樹一幟。她演唱時音質清麗純正,音色豐富,情真意厚,高亢嘹亮,穿透力強,極富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被專家、觀眾譽為“天籟之音”。在接受某雜志的一次訪問中,記者問她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開個人演唱會的名字為什么叫“和諧之聲”?譚晶回答很明確:“因為音樂本身的特點就是和諧,加上我是把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到一起,所以就決定了叫‘和諧之聲。”
2、代表曲目——《在那東山頂上》
這首作品的歌詞其實是改編于一個故事中的主人公所寫下的歌詞。要賞析這首作品,先要了解這個故事,因為這首作品就是以此為背景的。這個故事要追溯到300年前,那時的“黃房子”只是個不起眼兒的小酒館兒。故事的主人公是西藏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人——六世活佛倉央嘉措。倉央嘉措常常走出寺廟深宮,親自體驗普通百姓的生活,感受俗家凡民的情感。他奉命尋找度母女神——集所有女性美于一身的神靈——在民間的化身。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倉央嘉措走進一家小酒館兒時,與一位有月亮般姣美容顏的少女擦身而過。這就是度母女神!倉央嘉措愣住片刻,轉身追去,然而,少女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蒼涼的月色中。不管這故事是否真實,但倉央嘉措寫下的詩歌卻真實地流傳下來,也就產生了《在那東山頂上》這首歌的原詩:
“在那高高的東山頂上,
每當升起那明月皎顏,
瑪吉阿米那醉人的笑臉,
就冉冉浮現在我心頭。”
譚晶在演唱這首作品時,在氣息處理上較傳統民族聲
樂略淺,聲音管道口徑較小,位置較高,比較注重口腔共鳴,擅長運用氣聲。
在語言上,能將漢語的咬字歸韻與科學發聲方法結合起來,形成以字行腔,吐字清晰、親切、婉轉的特點。
在演唱曲目上,以有濃郁中國民族音樂風格,但作曲技法更加現代的歌曲為主。歌曲因為是采用詩詞素材進行改編的,而且從作曲上看,音域跨度較大,融合運用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使作品演唱中帶有“民通唱法”的特點,有較強的流傳性和普及性。
在表演上,她有較深的舞臺表演功力,注重舞臺的包裝效果,穿戴西藏民族風格服飾和頭飾,舞臺表演親切、輕松、深情、奔放,感染力強。
在演唱上,聲情并茂、情感真摯,擅長用肢體語言配合演唱,能比較全面的運用各種舞臺表演手段傳達歌曲情感。
民通唱法未來的發展趨勢
令人關注的“民通唱法”在專業界一直存在爭議。一些從事民族唱法教育的專業人士認為,民族唱法應該保持純粹性,歌手更應在保持民歌嗓音原汁原味的基礎上發展個性,而不是通過所謂的“民通唱法”來迎合市場,那樣反而會將民歌演唱引入歧途。民族歌手隨便碰通俗,搞不好會唱壞自己的嗓音,反而得不償失。
也有一些專家認為,隨著“民通唱法”的出現,人們對音樂的審美不再是單一的模式,他們對于音樂藝術的追求也更為廣泛了。內容多樣、形式各異、不同風格的作品蜂擁而至,這必然導致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的多樣化。原有的三種唱法已經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民通唱法應運而生。事實上,歌手只能將一種唱法進行到底的觀點已經不合時宜,如今多樣化發聲系統的訓練,已使一批年輕歌手具備了駕馭不同風格甚至跨越歌唱種類發展的可能。
展望“民通唱法”的趨勢,相信它會隨著人們審美要求的改變而越來越被欣賞和肯定,技術發展也會因為音樂工作者的探索和不斷涌現的優秀代表歌手精彩演繹而越來越成熟。當各方面的條件都成熟的時候,“民通唱法”在聲樂界中的地位也會越發鞏固。
結語
總之,“民通唱法”并非是音樂工作者和歌唱家憑空創造出來的唱法,它是隨著人們對音樂審美觀的改變和提高而產生的。“民通唱法”在逆境中起步,伴隨著批評甚至指責而發展,終于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如今,民通唱法已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歌手,也擁有越來越大的受眾群體,正沿著健康的道路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孟著葦,純民歌生存空間有多大,中國消費報。
[2]汪毓和,不同民族文化、音樂的交流及其對中國音樂發展的影響,人民音樂,2000,5。
[3]伍斌,“民通”唱法:爭議中贏得掌聲,解放日報,200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