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鳳 戚 蕓
摘要:文章針對當前群眾文化工作中一種偏離群眾性的錯誤傾向,對群眾文化的群眾性予以重新解讀,并從文化主體的群眾性、文化內容的群眾性、文化形式的群眾性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論述。
關鍵詞:群眾文化群眾性文化主體文化內容文化形式
群眾文化,顧名思義,是指以群眾為文化主體、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帶有群眾性特點的文化,與以專業人員為文化主體、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帶有專業性特點的專業文化相對應。
“群眾”一詞,在漢代司馬遷的《史記·禮書》中最早出現:“宰割萬物,使役群眾?!痹复蟊姟_@一內涵一直沿用至今,如“群眾觀點”“群眾運動”等等的“群眾”,指的都是大眾——廣大的人民群眾。
然而近年來,在各種群眾文化的大賽、評獎等活動中,出現了以所謂“出人才、出精品”“多元交叉、群專互補”之名,混淆群眾文化與專業文化本質區別的錯誤傾向。為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群眾文化的本質特征重新予以解讀,以確保群眾文化“非群勿擾”。
一、文化主體的群眾性
群眾文化的主體,指的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者。眾所周知,群眾文化的主體,具有明顯的群眾性、廣泛性等特點。從年齡上看,從少兒到青年,再到壯年、老年,都是群眾文化的主體;從職業上看,無論是工人、農民、軍人、商人、學生,還是專家、教授、醫生、公務員……都是群眾文化的主體;從文化程度上看,無論是碩士、博士,還是文盲、半文盲,也都是群眾文化的主體。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群眾文化是整個文化的基礎、主陣地,群眾文化的主體是整個文化的主力軍。
與專業文化的主體相比,群眾文化的主體是未從事過專業文化工作的人。但現在的問題是,有些群眾文化大賽中的參賽、參評人員,有的是改行的專業文化人員,有的是離退休的專業文化人員。這些“原專業文化人員”平時參加群眾文化活動,當然會對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文化品位與文化水準、活躍群眾文化活動的氣氛、增進群眾文化與專業文化的雙向交流等,具有毋庸置疑的積極作用。但是,如果讓這些“原專業文化人員”參賽、參評,一則會混淆群眾文化的本質,二則對于其他非專業文化人員顯失公平、公允,從某種程度上,大有“以假亂真”“冒名頂替”之嫌。因此建議在群眾文化大賽、評獎中,嚴格進行人員資格審查,以確保群眾文化主體群眾性的真實性、純潔性、可靠性、公信度。
二、文化內容的群眾性
從文化內容的視角考量,群眾文化的內容具有普及性、淺顯性、通俗性等群眾性特點。
其一是普及性。群眾文化是普及文化,與提高性的專業文化相比,二者是“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當然,群眾文化本身也有一個從普及到提高的過程,但其主導方面還是普及。
從群眾文化的主要構成上看,這種普及性就更為明顯:從少兒文化到婦女文化、老年文化,從飲食文化到旅游文化以及茶文化、酒文化,從校園文化到軍營文化、企業文化、農村文化、社區文化、街道文化,從廣場文化到晨練文化,從娛樂文化到休閑文化、健身文化,從歷史文化到民族文化、科技咨詢,無不充分顯示出群眾文化的普及性特點。
其二是淺顯性。群眾文化以淺顯易讀、易學易會、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人人明白為特點,與專業文化的深邃高深、蘊藉雋永形成鮮明對照。
其三是通俗性。群眾文化屬于“俗文化”范疇,與專業文化的“雅文化”形成鮮明對照。其內容多系家長里短,平民百姓所關注的焦點、熱點、亮點、動情點的題材和主題。
現在的問題是,個別群眾文化的領導者、組織者、策劃者、輔導者,以“精品意識”取代群眾文化的群眾性,片面追求高、精、尖和新、奇特,使群眾文化脫離“俗文化”軌道,而走向“雅文化”的誤區。這無異于舍本求末、揠苗助長。筆者想,針對這一現象,或許重溫中國戲曲的歷史規律會有一定的反思價值,即:“興于民間,毀于廟堂?!蔽覀円欢ㄒ獣r刻牢記:群眾文化是必須時時處處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必須永遠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沃土之中。倘若將目光盯在領導和專家身上,以參賽、評獎為惟一目標,那就遠離了群眾文化的神髓和生命。
三、文化形式的群眾性
形式與內容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形式既受內容的影響和制約,但反轉過來又有助于內容的表現。
同樣,群眾文化形式的群眾性,也表現在多樣性、小型性、群體性等特點上。
1、多樣性。群眾文化活動因參與的人員多、面廣,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興趣、不同的愛好、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和不同的文化需求,因而群眾文化的形式便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特點:既有聲樂(包括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又有舞蹈(包括迪斯科、大秧歌、街舞、交際舞,民族舞等),還有曲藝(包括相聲、二人轉、大鼓、快板書、山東快書等),更有戲曲(京劇、評劇、皮影戲、木偶戲),以及雜技、魔術等各種藝術形式,尤其是小品、小話劇等,更為多見。
與此同時,還有文學創作(包括小說、詩歌、散文)、繪畫(包括圖畫、油畫等)、攝影、書法等。
此外,一些非藝術類的文化形式,如各類球賽(籃球、排球、乒乓球)、滑冰(速滑、花樣)、游泳、棋牌等。
凡此種種,都充分顯示出群眾文化形式多樣化的特點。
2、小型性。群眾文化不宜搞大型文化形式,例如大型話劇、大型戲曲、交響樂等,即便搞大合唱,也只是選唱其中部分歌曲,而不宜唱全部歌曲。之所以如此,是適應群眾文化活動業余、分散、靈活、機動的特點。
3、群體性。群眾文化形式以群體參與為特點,例如大秧歌、迪斯科、健身操、合唱、集體舞等,可以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彰顯群眾文化群眾性的真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