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紫砂壺,歷來有濃厚的民間收藏基礎。今年以來,隨著經濟的不斷復蘇,紫砂藏品再度身價倍增。然而,大師級作品天價難覓,其他工藝師的作品卻魚目混珠、良莠不齊。帶對這樣的困惑,本刊記者展開了宜興尋寶之旅。
走過紫砂的腹地——宜興丁蜀鎮,紫砂廠、紫砂博物館、紫砂交易市場、紫砂村,以及周邊農村,紫砂隨處可見,幾乎人人都在經營著與紫砂有關的行當。街邊小鋪,無一例外的,總能找到紫砂壺的身影。在宜興,紫砂壺大師是最受尊敬的人。譚泉海、汪寅仙、何道洪、徐安碧、吳鳴、查元康……當我們接觸到這一位位聲名顯赫的紫砂大師時,感受的不僅是他們的作品所散發出的藝術和人文氣息,更感受到他們對于紫砂的尊重和摯愛。的確,宜興人沒有辜負上天賦予的神土,紫砂在他們的妙手之下,成了一件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千古絕唱還回響在耳畔。用紫砂泡茶,使得茶味更加醇和順滑,而當古今的文人墨客將自己的情愫寄予在紫砂之上時,紫砂的樸拙之美便被賦予了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紫砂已經不單是把玩的茶壺或擺件,它成為了文化的時尚,收藏者趨之若鶩。
幾天的宜興之行,難以講述幾百年紫砂的神韻,也無法對于紫砂的收藏做一個全面的介紹。希望通過這組文章,能夠給紫砂藏家和愛好者一點借鑒和思考,畢竟我們投資收藏的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壺,而是一種文化遺存帶給我們的藝術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