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香
7月中旬,和剛剛刮過臺風的福州相比,江蘇的天氣明顯悶熱很多。
進入陶都宜興,往紫砂壺基地丁山鎮接近,一路上可以感受到—股強烈的紫砂風撲面而來。進人鎮上,可以看到除了為數不多的餐館和雜貨店,幾乎家家都在經營紫砂。紫砂廠、紫砂博物館、紫砂交易市場等大型紫砂集中區,也隨處可見。
甚至去到周邊農村,一座座別墅樣的農家院里,大部分也是紫砂壺家庭作坊。很多都是前店后廠式做法:一進門,就是展示廳,擺著幾十元到幾百元的紫砂壺,上千元的很少。有客人光顧的時候,主^就出來接待,難免討價還價一番。無人的時候,主人就帶著徒弟,在隔壁間里制作紫砂壺。后房里,還囤著足夠做上很多年的泥料以及做好的尚未送去燒制的泥壺。
和家庭作坊相對的是,紫砂壺大師們往往喜歡選擇獨門獨院,院內養花養草,屋內水墨飄香,自然形成一種其樂融融的藝術氛圍。
有一位大師格外與眾不同——他既不在紫砂廠,也不在家里做壺,他在精陶集團擁有一座獨立的創作大樓,是精陶集團為了嘉獎他的特殊貢獻,特地贈送給他的——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十大杰出能工巧匠、書畫陶藝家、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的徐安碧大師。
江南第一刻手
見到徐安碧的時候,他一身休閑打扮,十分平易近人,絲毫沒有先前想像中的被一身光環籠罩中的樣子——他微笑著帶我們參觀作品展示廳以及工作室,微笑中帶著謙遜,還有一絲不易覺察的驕傲。是的,任誰做到徐大師今天這地位,誰不會有成就感呢?
徐安碧從事陶藝創新設計工作30多年來,潛心從學,博采眾長,以超常的恒心,如癡如醉地將所有精力全部投入到陶瓷藝術專業之中,在陶瓷裝飾的刻、繪、堆、填、描等多種裝飾手段上,構思奇特,氣勢宏偉,刻畫瀟灑自如,形成了—套獨特的工藝和風格,發明了釉中彩國畫裝飾新技法、不同色化妝土混合調配、腐蝕金裝飾新技術等等,使普通材質的陶瓷產品,經他裝飾后成為具有陳設、觀賞、收藏價值極高的高檔藝術品,為中外許多收藏家所青睞。
徐安碧憑借一手扎實的書畫功底,在紫砂器皿裝飾方面也有明顯的獨到之處,并在紫砂壺藝收藏界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因而被贊其為:書畫陶藝名家、江南第一刻手。多年來,在全國各級各類評比中屢屢獲獎。其創作的《宜泉茶具》被故宮博物院收藏、被選為國禮贈送外國首腦。1996年,他為宜興蜀古紫砂廠設計了紫砂陶板組畫《迎回歸》,獲得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批準,作為迎接香港回歸的禮品。徐曾多次應邀赴歐洲、北美洲,澳洲及附近國家作操作表演技藝交流,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推動了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
好的作品,就要做到“雅俗共賞”
說到紫砂壺字畫方面的鑒賞,徐安碧最有發言權了。徐安碧是全國出名的書畫陶藝家,在紫砂壺尤其是刻壺畫壺方面,研究創作多年,他認為,陶刻應在兩個方面做到完美,否則就不應輕易動刀雕刻。兩個完美,—是指造型,二是指字畫。就要求創作者首先要了解壺,看懂壺,壺身有些是抽象的造型,有些是具象的造型,看懂后再從造型特征出發,選擇刻什么字畫,具體到字體的選擇,畫面的選擇及構圖設置等,造型與字畫若稍微搭配不當或某個細節有一絲一毫的瑕疵的話,出來的整體感覺就會有差異——把完美的刻有字畫的紫砂壺,對雕刻作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這就是大師的作品為什么昂貴的原因。
徐安碧舉了個例子說明大師創作的重要性:就如同是一座宏偉的建筑,蓋好以后,門口或者什么地方會刻一塊紀念碑,上書何年何月建成,以及設計師的名字。道理顯而易見,房子是包工頭帶著建筑工人蓋起來的,但是他們除了汗水不會留下任何東西。只有設計師,將他的審美、設計理念,以及想像力,拔地而起,并留給后人。
紫砂壺陶刻也一樣。會做壺的人、會刻壺的人豈止幾百上萬,但是唯具有非同尋常的審美情趣、獨特的設計理念,以及過硬技藝的人,才能成為大師,也唯有大師,才能在歷史的浪潮中留下印記。
“真正好的紫砂壺陶刻,哪怕是大師的作品,也不能只是孤芳自賞,而是要做到雅俗共賞。”徐安碧一語道出紫砂壺如何成為精品的玄機,“有些是很好的字,但是一般人看不懂。要成為一個成功的陶刻家,做純藝術性的東西是不夠的,孤芳自賞是不夠的,要雅俗共賞,好的作品要能被當今世人所接受。”
全社會都要懂點美學
現在懂字懂畫的人多起來了,收藏家的境界也高了,對作者作品的要求也更嚴格了。陶刻家不僅要技藝精湛,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藝術修養,“頭頂音樂,腳踩文學”形象地道出了陶刻家的審美涵養。
“不止是紫砂創作者,玩家、藏家,甚至是普通的消費者,也要提高自身的審美標準,多看精品,多閱讀,多學會享受藝術,這樣的話才能淘到更美更具有價值的作品,也能從藝術品中感受到更多的樂趣。”徐安碧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全社會的人們都應該懂點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