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姬 霞 飛

舊中國是一個水患嚴重的國家,長江的洪災,黃河的泛濫,曾經奪去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土地、財產和家園!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下決心治理水患。開國之初,他親自抓了四大水利工程。
毛澤東接連批示要求治淮
1950年夏,安徽、河南兩省交界地區突降大暴雨,連續下了半個多月也沒停,在淮北地區引發了大洪水。剛剛獲得解放不久,正在進行土地改革的淮北地區,農民的房屋被沖毀,大片土地被淹,許多農民來不及逃避而被淹死。
中共安徽省委在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由于水勢兇猛,來不及逃走,或攀登樹上,失足墜水(有在樹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統計489人。”
1950年夏季,毛澤東正在精心領導恢復國民經濟工作,指導新區進行土改,同時還密切關注著已經爆發了戰爭的朝鮮的局勢。7月20日,毛澤東收到了中共安徽省委關于淮北遭受洪災情況的報告。毛澤東讀著報告,臉上立刻浮現出沉重的表情。當他讀到報告中寫的有些災民因躲避洪水不及,爬到樹上,被毒蛇咬死這些文字時,不禁流下了眼淚。他在“由于水勢兇猛,來不及逃走……”這段話的下面,畫上了橫線。
毛澤東把這份報告仔細讀了兩遍,陷入了沉思。不一會兒,他提起筆來,在這份報告上批示:
周(指周恩來):
除目前防救外,須考慮根治辦法,現在開始準備,秋起即組織大規模導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導淮,免去明年水患。請邀集有關人員討論(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導淮兩問題。如何,請酌辦。
周恩來于7月20日當天就看到了毛澤東轉來的淮北災情報告和在報告上寫的批示。第二天,周恩來打電話給中共中央華東局和安徽省委書記曾希圣,一方面了解災區情況,另一方面向他們傳達了毛澤東批示的內容,并征詢他們的意見。周恩來還請曾希圣考慮根治淮河的辦法,同時告訴曾希圣,政務院也要組織水利專家,研究、制訂大規模導淮工程的計劃,并且組織各方面力量,盡快實施。接著,周恩來與時任水利部部長的傅作義等一起,召集水利專家和財政、物資部門的負責同志,一起制訂大規模導淮工程的計劃。計劃的輪廓,很快就形成了。
在治淮計劃輪廓已經形成,周恩來正在組織人員具體論證,想要盡快研究、敲定計劃稿時,8月5日,毛澤東又在另外一份淮北災情的報告上寫下了第二份治淮批語。毛澤東寫道:
周:
請令水利部限日作作(出)導淮計劃,送我一閱。此計劃8月份務須作好,由政務院通過,秋初即開始動工。如何,望酌辦。
雖然毛澤東在這份批示中采用的是商量的口氣,但從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他的急切心情。毛澤東在這份批語中使用了“令”字,是命令水利部限期作出導淮計劃,并且要求這個計劃8月份必須作出,秋初就開始動工。
周恩來接到毛澤東的第二份批示后,召集有關人員緊急開會,研究落實毛澤東的指示。在研究、落實毛澤東指示的過程中,政務院把治淮工程與當時的軍事任務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且要求各部門、各地區必須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戰斗的姿態,不講價錢地落實。這樣一來,在本已緊缺的物資中,調配出了治淮物資;在本已緊張的財政中,擠出了治淮資金。同時,一份治理淮河的計劃草案,也在8月中旬拿了出來。
導淮必蘇、皖、豫三省同時動手,三省黨委的工作計劃,均須以此為中心
為了慎重起見,毛澤東和周恩來決定把這份計劃草案拿到政務院通過之前,急送與治淮工程有密切關系的地區,特別是淮河泛濫區域里的黨組織,征求他們的意見,并且要求他們盡快把意見報上來。8月底,各地治淮意見陸續報了上來。

1950年8月31日,是毛澤東確定由政務院通過治淮方案的最后一天。這天清晨,毛澤東閱讀了最后一份關于治淮的材料——華東軍政委員會1950年8月28日向周恩來轉報的中共蘇北區委對治淮的意見的電報。這份電報中,蘇北區委提出的第三項意見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這項意見說:如今年即行導淮,則勢必要動員蘇北黨政軍民全部力量,蘇北今年整個工作方針要重新考慮,既定的土改、復員等工作部署必須改變,這在我們今年工作上轉彎是有困難的。且治淮技術上、人力組織上、思想動員上及河床搬家,及其他物資條件準備等,均感倉促,對下年農業生產等均受很大影響。如果中央為挽救皖北水災,要蘇北改變整個工作方針,服從整個導淮計劃,我們亦當竭力克服困難,完成治淮大計。這段話確實反映了一個問題:治淮是與地方其他緊要工作有沖突的。那么,是不是以治淮為中心?其他工作計劃是不是要改變?毛澤東經過認真思考,決定一切工作必須以治淮為中心。其他工作計劃要加以改變,但改變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影響其他方面的工作。為此,毛澤東提筆寫下批示:
周:
此電第三項有關改變蘇北工作計劃問題,請加注意。導淮必蘇、皖、豫三省同時動手,三省黨委的工作計劃,均須以此為中心,并早日告訴他們。
毛澤東在這份批語中闡明的意見十分明確:當前,在淮河流域,都要以治淮為中心,同時,要注意改變這些地方的工作計劃。要注意,不要打亂陣腳。要在以治淮為中心的前提下,統一安排好各方面的工作。這不是江蘇一個地方的問題。整個淮河流域各省各地區,都要考慮改變工作計劃和統籌安排工作的問題。毛澤東讓工作人員把批件送到周恩來處后,還不放心,又親自給周恩來打電話,談了自己的意見。
從8月25日起至9月12日,水利部一直在開治淮會議,研究落實毛澤東此前關于治理淮河的指示的問題。31日這天上午,政務院要開總理辦公會,通過治淮計劃。周恩來正在考慮計劃的各項細節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他接到毛澤東的批件后,又接到了毛澤東的電話。按照毛澤東的意見,周恩來反復思考了在確定以治淮為中心的前提下,江蘇、安徽、河南三省的各項工作的計劃。然后,周恩來把毛澤東的批語和政務院總理辦公會通過的治淮計劃,拿到水利部治淮會議上去,由水利部治淮會議具體研究落實這項計劃。
9月12日,在周恩來直接指導下召開的治淮會議結束。會議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視、堅決落實毛澤東關于治理淮河的批示。同時確定采用“蓄泄兼籌”的方針治理淮河,并制訂了治理淮河各方面協同的計劃和治淮步驟。
治淮開工期不宜久拖,請督促早日勘測,早日作好計劃,早日開工
1950年9月12日水利部治淮會議結束后,按照毛澤東的指示,中央治淮決定下達至安徽、江蘇、河南三省,并要求三省要迅速傳達到縣一級,然后再傳達到農村的黨支部。這在蘇、皖、豫三省的干部和群眾中引起了極大反響,特別是安徽省的群眾反響更加強烈。9月16日,中共安徽省委書記曾希圣在寫給華東局和中央的報告中說:安徽省民眾特別是皖北地區的災民,積極擁護中央關于治淮的決定,各項治淮的準備工作,正抓緊進行之中,爭取早日勘測,早日開工。曾希圣在報告中還提出,為了治淮,中央要向安徽、江蘇、河南三省治淮工地緊急調運糧食。
曾希圣的這份報告,很快就轉到了毛澤東的手上。毛澤東看完報告后,于9月21日批轉給周恩來。他在報告上批示:“現已9月底,治淮開工期不宜久拖,請督促早日勘測,早日作好計劃,早日開工。”
按照毛澤東的這一指示,周恩來抓緊時間,集中各地的意見,然后對治淮計劃進行了修改、充實。10月14日,政務院發布了《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
11月,按照毛澤東的指示,政務院撥出治淮工程款原糧4.5億斤,小麥2000萬斤。大批糧食的調入,保證了治淮工程按時開工。
1950年冬季,在各地政府的統一組織下,有80萬民工投入到治淮工地上。他們在淮河兩岸搭起了帳篷和其他簡易房屋,按軍事建制組織起來,投入到火熱的治淮勞動中去。僅僅用了80多天的時間,就建成了一條長達168公里的蘇北灌溉總渠。1951年春種之后,治淮工地又集中了數十萬民工,投入到第二階段的治淮工程中去。當時,淮河兩岸,紅旗招展,口號震天,民工之間還展開了勞動競賽。當地駐軍也投入到了治淮勞動中去。

毛澤東一直關注著治淮工程。當看到從治淮工地上傳來的一份份捷報時,他十分高興。他決定組織一個中央治淮視察團,檢查治淮計劃的落實情況,同時鼓舞治淮大軍的士氣。1951年5月,中央治淮視察團組成。參加這個視察團的,不僅有中共的一些領導干部,還有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的代表、水利專家,以及一些水患嚴重地區的代表。邵力子擔任中央治淮視察團的團長。行前,毛澤東會見了邵力子,向他了解組團的情況,著重談了視察中要了解的情況和需要詳細詢問的問題。最后,毛澤東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他吩咐身邊工作人員,把這個題詞制成四面錦旗,由邵力子代表中央視察團把這四面錦旗分送給在治淮前線的治淮委員會及河南、皖北、蘇北治淮指揮部。
5月,以邵力子為團長的中央治淮視察團到治淮工地視察,并把毛澤東的題詞送給治淮指揮機關,治淮指揮機關迅速把這一消息和毛澤東的題詞傳到全工地。工地上一片歡騰,民工們干勁倍增。1957年冬季,治淮工程基本完成。在這八個年頭里,河南、淮北、蘇北共投入民工幾百萬人,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水庫九座,庫容量達316億立方米,修建堤防4600多公里,提高了淮河流域特別是淮河下游的防洪泄洪能力。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目標,基本實現了。
搞荊江分洪工程,治理長江中游水患
在中國水患嚴重的地區中,長江中游地區是比較突出的一個。長江從三峽奔騰而出,到了湖北的開闊地段之后,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水網地帶,造就了湖南、湖北的魚米之鄉。但是,當趕上大暴雨連續不斷的天氣,湖北、湖南兩省,特別是湖北的枝江到湖南的岳陽城陵磯這一帶(史稱這一帶為荊江),就會出現大洪水。歷史上,這一地帶數次被淹,造成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難以計數的損失。
毛澤東十分關注長江中游特別是荊江地區的防洪問題。1950年10月,他聽取了中南局代理第一書記鄧子恢的匯報之后,與劉少奇、周恩來共同商定,搞荊江分洪工程,治理長江中游水患。
中央作出實施荊江分洪工程的決定之后,在周恩來的主持下,政務院研究制定了方案。實施荊江分洪工程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時正在搞治淮工程。在國家經濟處于恢復時期,且中國已經決定出兵朝鮮的情況下,國家還拿不出更多的財力、物力來搞荊江分洪工程。二是荊江分洪工程涉及湖南、湖北兩省的利益問題。按荊江分洪工程的初步方案,一旦出現大洪水,就要在湖南實施分洪。這樣,湖南就會受到一定的損失。在討論荊江分洪工程的具體方案時,中央和地方,特別是湖南和湖北兩省干部的看法不盡一致。大家對于為了保證大多數地區不受災而實施分洪,是肯定的。對于會有一部分地區受損失這一點,也是肯定的。但對于發生什么樣的大洪水算特大洪水而及時分洪,以及能不能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案,在實施荊江分洪時讓湖南免除更多的水災等問題上,各地領導人的意見不一致。這種分歧在1952年2月中南局和湖南、湖北兩省負責人參加的荊江分洪工程會議上集中反映了出來。會上,一些人的意見是搞荊江分洪工程,并且要求盡快上馬。而另一些人提出:如果不確定特大洪水的標準,分洪沒有規定,會給以后的工作帶來麻煩。在看法難以統一的情況下,荊江分洪的問題就拖了下來。
為了統一各地領導干部的思想,毛澤東盡力做他們的工作。在毛澤東做工作的過程中,林彪和李先念對毛澤東的支持,起到了關鍵作用。
林彪當時是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南行政委員會主席,李先念則是湖北省黨政軍一把手,而荊江分洪工程,主要是在湖北省內實施。林彪仔細研究了荊江分洪工程的初步計劃后表示:荊江分洪工程是造福兩湖人民的大事,堅決擁護,保證駐軍盡全力支持。李先念則表示得更明確:要動員和組織湖北省人民,全力以赴搞好荊江分洪工程。當有人說“搞荊江分洪這么大的工程,在國外要12年,還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時,李先念表示:我們肯定要超過外國人,中國人硬是要創造一個奇跡,肯定用不了12年,也肯定用不了那么多投入。有了林彪和李先念的支持,原來一些持有不同意見的領導干部也都表示:堅決貫徹執行中央的荊江分洪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搞好荊江分洪工程。
“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
1952年2月,周恩來組織政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和水利專家起草了《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周恩來對這份初稿進行審閱后,報送毛澤東。2月25日,毛澤東在《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初稿上批示:“(一)同意你的意見及政務院決定;(二)請將你這封信抄寄鄧子恢同志。”毛澤東還指示周恩來,進一步研究一個詳細的方案,爭取最大限度地減少特大洪水發生之時被迫分洪造成的損失,更充分地維護湖南、湖北各自的利益。按毛澤東的這一指示,周恩來組織包括蘇聯水利專家布可夫在內的中外專家,對《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初稿又進行了反復推敲和修改,當有些問題不清楚時,還組織專家到湖北和湖南兩省去考察。3月中旬,拿出了一個更充分考慮湖南和湖北兩省人民各自利益的方案。這個方案對于什么是特大洪水、分洪的時間、分洪的辦法、預先組織救護、轉移群眾等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作了更嚴格、細致的規定。3月29日,周恩來把修改后的《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和1952年水利工作決定,一起送給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陳云審議,同時附信作了詳細說明。周恩來寫道:“送上1952年水利工作決定及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兩個文件,請審閱批準,以便公布。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經李葆華與顧問布可夫去武漢開會后,又親往沙市分洪地區視察,他們均認為分洪工程如成,對湖南濱湖地區毫無危險,且可減少水害。工程本身關鍵在兩個閘(節制閘和進洪閘)。據布可夫設計,6月中旬可以完成。中南局決定努力保證完成。我經過與李葆華電話商酌,并轉商得鄧子恢同志同意,同時又與傅作義面商,決定分洪工程規定修改如現稿。這樣可以完全解除湖南方面的顧慮,因工程不完成決不分洪,完成后是否分洪還要看洪水情況,并須得政務院批準。”
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陳云看了周恩來送來的兩份文件和親筆信后,一致同意周恩來的意見。特別是毛澤東,對周恩來領導下的政務院能在這樣短的時間里拿出這樣詳盡的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文件,十分高興。3月30日,毛澤東請周恩來到他的住處,就落實荊江分洪工程問題,進行了更詳細的商談。最后,毛澤東叮囑周恩來要盡快發布這份文件,盡快開工。3月31日,政務院正式發布了《政務院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4月5日,荊江分洪工程全面開工。李先念親自到分洪工程第一線主持開工并視察。他對工程的各方面細節,問得十分詳細,并且要求件件工作都要扎扎實實落實下去。更重要的是,李先念十分注意調動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在施工過程中,湖北組織很多文藝團體到工地進行宣傳鼓動工作,同時參加勞動。軍隊也調動大批官兵開赴施工第一線。
從4月5日開工到5月中旬一個多月的時間,荊江分洪工地上的勞動大軍,硬是完成了外國人要12年才能完成的巨大工程的一多半,而且荊江分洪工程不需要中央調入物資和資金,全部由湖北省自己籌集。
5月,毛澤東派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到荊江分洪工地,代表他去慰問全體施工人員。傅作義臨行前,毛澤東把他請到中南海,與他詳細談了到工地視察的細節,然后,毛澤東親筆為荊江分洪工程題詞:“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
傅作義到湖北后,聽取了李先念等湖北省黨政軍領導人的匯報,并由李先念等陪同,到荊江分洪工地慰問參加施工的工人、農民、士兵。毛澤東為荊江分洪工程寫的題詞,被制成許多旗幟,也寫在一些木制的標語牌上,插在工地上,使參加荊江分洪工程的勞動大軍深受鼓舞。由于參加荊江分洪工程的勞動大軍熱情高,干勁大,也由于李先念等人精心組織,周密計劃,荊江分洪工程只用了兩個半月的時間就全部完工。

1954年,長江發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當特大洪水到來之際,經中央批準,荊江分洪指揮部先后三次啟動分洪工程分洪,保住了荊江大堤,使湖南、湖北人民免受了更大的災害。1998年,長江又發生特大洪水,荊江分洪工程再次啟動,又一次使兩湖人民免受巨大損失。
為治理黃河,親自去黃河下游考察
黃河自古以來就水患頻發,熟知歷史的毛澤東十分清楚黃河水患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新中國成立后,他一直關注著治理黃河的工作。在作出治理淮河和搞荊江分洪工程的決策的同時,他要求政務院也拿出治理黃河的規劃來。他多次請周恩來、傅作義到菊香書屋商議這件事。1950年10月,他還提出要親自到水患嚴重的黃河下游去考察,但因朝鮮戰事緊張,未能成行。1950年底,成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1951年1月7日至10日,按照毛澤東的意見,由政務院牽頭,水利部具體操辦,黃河水利委員會首次會議在河南開封舉行。會議聽取和通過了關于1950年治黃工作的總結報告,討論和決定了1951年治黃工作的方針、任務,即在下游繼續加強堤防,大力組織防汛工作。在中上游大力籌建水庫,并著手制訂治黃的全面規劃,以期逐步達到變“害河”為“利河”的總目標。
毛澤東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1951年的工作報告之后,決定親自去黃河下游考察。
1952年10月初,毛澤東向中央政治局提出,自己要利用休假的時間,考察黃河。中央政治局同意了毛澤東這一意見。經過一番準備,毛澤東于10月25日離開了北京,26日到達山東濟南。27日,毛澤東視察了濟南附近的黃河地段。他站在黃河大堤上,望著滔滔的黃河水,問陪同他視察的山東省負責人和山東水利部門的專家:這一段的黃河底比濟南城地面高出多少?山東省水利部門的專家回答說:要高出六米到七米。毛澤東聽后,沉吟良久。之后,他告訴山東省的負責同志,一定要把這一段的大堤修牢固,雨季發大水時,要組織軍隊和民兵到大堤上去防守,同時也要防止黃河側滲。千萬不要出事。在修牢大壩的同時,也要考慮變害為利,可以考慮引黃河水灌溉,造水田,疏通小清河排水,讓群眾吃上大米,少吃地瓜。第二天,毛澤東乘專列到徐州。他登上云龍山頂,察看黃河故道,并指示:要把黃河故道治好,變害為利。山上山下、城市道路兩旁,要多栽樹,防風固沙,改善人民生活環境。
29日,毛澤東乘專列到達河南蘭封縣(1954年與考城合并,稱蘭考縣),就住在專列上。30日,他察看了黃河大堤,并問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這一帶的堤壩牢不牢,每年是否加固一次?王化云回答:這一帶大堤每年都加固一次,是很牢靠的,肯定不會出問題。毛澤東聽后,十分滿意。中午,毛澤東乘專列直駛開封,在專列上聽取了王化云的治黃匯報,與他們一起商談治理黃河的問題。談話中,毛澤東了解了黃河枯水期的情況,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調的設想。他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可以從南方借一點水來,注入黃河。專列到達開封后,毛澤東一下車,就去柳園口大堤考察。站在柳園口大堤上,毛澤東望著堤下的村莊,不禁嘆道:“真是‘懸河!”他告訴隨行的河南省委負責人和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大壩要切實修牢,發大水時,如果發現有危險,要黨政軍民一齊上,萬萬不能出事。
31日早晨6時多,毛澤東動身去鄭州之前,告訴河南省委負責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專列抵達鄭州,他下車登上邙山頂,眺望黃河水勢,并看到新建成的引黃灌溉大閘。他乘專列通過黃河鐵橋到北岸,換車到新鄉,毛澤東徒步考察了引黃渠。走進引黃灌溉大閘管理處,毛澤東聽取管理人員介紹大閘的功能。他提出要打開大閘,實際看一看。管理人員說:現在沒有電,打開大閘要人用手搖。毛澤東聽后,脫去大衣,說:我們一起把大閘搖開。毛澤東和大閘管理人員、隨行人員一起,搖開了引黃灌溉大閘。看到黃河水流進灌溉渠道,灌溉農田,毛澤東放心了。他說:這就是變害為利,黃河沿岸每個縣都建一座這樣的引黃灌溉大閘就好了。
從10月25日離開北京視察黃河,到11月3日凌晨1時回到北京,毛澤東走了山東、河南、平原(1949年建省,1952年撤銷)三省,聽取了三省黨政負責人和水利部門專家的匯報,考察了黃河幾處險段,基本了解了黃河下游的情況。此后,他親自拍板,確定了治理黃河的工程,并且作出了許多具體指示。各地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建立了治黃專門機構,還動員和組織軍民從不間斷地治理黃河,完成了引黃灌溉濟衛等一些大的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就是有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修建官廳水庫
歷史上,海河也是經常泛濫的水系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初,海河因為歷史上長期沒有得到治理,水患嚴重。毛澤東非常關心海河的治理。這一離首都最近的水系的水患,時刻牽動他的心。他下決心要搞一個工程,治理海河。經專家考察,得出的結論是:治理海河,最重要的工程是修建官廳水庫。
海河的水系有自己的特點。這條河并不長,但是卻水流湍急。流經平原時,由于很少山峽限制,河水經常泛濫。在海河中匯合的有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等。這些河,共同構成了華北平原的重要水系。在平時,這些河流的水流量并不算大,但一旦下大暴雨時,河水會突然之間猛漲,使海河水流量一下子增加數倍甚至數十倍。這樣,海河水就會沖破河床,變成“害河”,直接威脅著華北平原主要產糧區,并對北京、天津直接構成威脅。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多次聽取專家匯報修建官廳水庫的有利之處,以及修建規劃,認為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但新中國剛剛成立,財政狀況還沒有根本好轉,國家經濟較為困難,要政府拿出很多錢來修建這座水庫,確實有困難。情況報到毛澤東那里,他和周恩來反復商量,最后拍板:就是有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修建官廳水庫。1951年10月,官廳水庫工程正式動工。
修建官廳水庫時,獲得翻身解放的廣大民工,干勁沖天。他們輪班上工地勞動,換班休息。人歇工不停,并且在施工中涌現出許多先進人物。毛澤東非常關心官廳水庫工程,每天都要聽秘書匯報有關情況。經過三年多時間的艱苦奮斗,官廳水庫終于在1954年底竣工。
修建好的官廳水庫,可蓄水22億立方米,是繼治淮工程和荊江分洪工程后新中國興建的又一大工程。在這座水庫竣工前,毛澤東視察了工地,并親筆題詞:“慶祝官廳水庫工程勝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