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君

隨著解放戰爭的進展,中共中央一方面加緊籌備建立新中國,另一方面大力加強已解放城市的防空作戰。
1948年8月9日,針對一些城市相繼解放,國民黨為了挽救敗局不斷加大空襲強度的嚴峻形勢,中央軍委提出城市要實行“積極防空”的方針。并且明確規定:解放區各大城市及各軍區司令部駐地,均應設立防空司令部,負責組織與督促進行各種有關防空工作。
1949年4月,為了保衛北平的安全,華北軍區成立了平津衛戍區防空司令部,由聶榮臻、薄一波分別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南京和上海相繼解放后,隨即成立了南京防空司令部,并在上海淞滬警備司令部成立了上海防空處,很快又組建了上海防空司令部。當時這些防空機構很小,擔負的防空任務也有限,主要負責掌握空情,施放防空警報,組織對空射擊。
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城市解放,解放軍的8個野戰高炮團逐步轉入擔負城市防空的任務。到1949年底,又組建了10個高炮團,并從蘇聯訂購了一批新裝備。這些高炮部隊分別部署于沈陽、鞍山、撫順、北京、上海、南京、戚墅堰、武漢、長沙等地,擔負這些城市和重點目標的防空作戰任務。
組建第一個防空作戰飛行中隊
1949年5月4日,國民黨空軍出動6架B-24轟炸機,對北平南苑機場進行狂轟濫炸。這次轟炸,不僅毀傷飛機4架,破壞機庫1座,而且造成24人死亡,燒毀房屋196間。更嚴重的是,這給剛剛獲得解放的北平人民在安全上帶來恐懼和消極影響。為了保衛北平的安全,保衛預定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于1949年6月指示軍委航空局,迅速組建一支空軍作戰分隊,負責北平的防空。
根據當時僅有的飛機裝備和飛行人員情況,軍委航空局向中央軍委建議,先調集10名左右的飛行員,同時裝備相應數量的戰斗機,組建一個飛行中隊,擔負北平地區的防空任務。經中央軍委批準后,軍委航空局即召開航空工作會議,研究飛行中隊的具體編制和組建問題。這次會議決定,組建的飛行中隊為混合飛行中隊。下轄2個戰斗機分隊,1個轟炸機分隊,1個地勤分隊。所需飛機和空、地勤人員,從各軍區航空處和東北老航校抽調,并盡快集中到北平。飛行中隊的建制屬華北軍區航空處,作戰指揮由中央軍委航空局負責。
1949年8月15日,飛行中隊在北平南苑機場正式組成。這是解放軍的第一個擔負防空作戰任務的飛行中隊。飛行中隊隊長由徐兆文擔任,他原是國民黨空軍第四大隊飛行分隊隊長,畢業于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第十四期,并在美國受過飛行訓練。早在1939年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1947年回到東北解放區。他是一名具有豐富飛行經驗和作戰經驗的飛行員。政治委員是王平陽,他是從陸軍調來的一名優秀政治干部。先從各軍區航空處抽調各類飛行員12人。后來,為了加強作戰力量,又從東北老航校選調飛行技術好、飛過P-51戰斗機的林虎、孟進兩名飛行員參加飛行中隊。
飛行中隊裝備的飛機最初只有10架,其中,P-51戰斗機6架,紋式轟炸機2架,PT-19教練機2架。這些飛機有的是起義人員駕駛過來的,有的是從國民黨空軍繳獲的。
飛行中隊成立后,立即進行技術和飛行訓練,僅用20天的時間,就達到了隨時可以投入戰斗的狀態。從1949年9月5日起,飛行中隊正式擔負起北平地區的防空任務。
為了保衛北平的安全和正在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以及將在10月1日舉行的開國大典的安全,飛行中隊每天都在機場保持2架至4架飛機戰斗值班,國民黨空軍一旦來空襲,可立即升空迎戰。由于頻繁進行戰斗起飛,國民黨空軍不敢輕舉妄動,再也不敢前來襲擾了。
為了進一步充實作戰力量,先后又增調作戰飛機19架,同時又從東北老航校調入劉玉堤、徐登昆、李漢等一批飛行員和一批地勤人員充實到飛行中隊。不久,飛行中隊又增編了第四運輸機分隊,裝備了3架運輸機,從而使飛行中隊的實力大大增強。
這一時期,飛行中隊除防空作戰外,還擔負航空偵察、空中護航、空運、救災、陸空合練等任務。
1949年底,中國大陸基本解放,國民黨空軍的空襲威脅大大減小。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隨后,為了大辦航校和為組建航空兵部隊培養人才,空軍將飛行中隊轟炸機分隊的全部飛行員和飛機,戰斗機分隊的部分飛行員和飛機,調給新組建的航校,并將3個作戰分隊縮編為2個。不久,又將運輸機分隊調出,在北京西郊機場組成1個運輸隊。1950年7月26日,空軍將縮編后的飛行中隊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獨立第一殲擊機大隊。同年11月19日,中央軍委撤銷了空軍獨立第一殲擊機大隊的番號,并將空、地勤人員分配到空軍各航校和航空兵部隊工作。至此,第一個作戰飛行中隊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組建新中國防空軍
人民解放軍防空軍,是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適應城市要地防空的需要,在陸軍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來的。
根據中央軍委提出的對城市和要地要實行“積極防空”的方針,以及在解放區各大城市及各軍區司令部駐地均應設防空司令部,負責組織與督促進行各種有關防空工作的指示,各軍區從1949年初開始,陸續成立了防空司令部,并擔負起已解放的大中城市的防空任務。
為了擔負起日益繁重的城市防空作戰任務,同時加強對新組建的高射炮團的領導,中央軍委決定,在1950年3月至5月,新組建3個高炮師。重點擔負上海、廣州、武漢、沈陽、鞍山、小豐滿、雷州半島等城市和要地的防空作戰任務。
1950年9月,為了統一對城市防空的領導,加強國土防空建設,并準備應付朝鮮戰爭日益擴大的局勢,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司令部。同年10月23日,毛澤東任命周士第為防空部隊司令員,鐘赤兵為防空部隊政治委員。12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司令部正式成立。同日,中央軍委任命譚家述為防空部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防空司令部成立時,全國防空部隊共有2個高炮師(此時,原高炮第二師已改編為東北軍區防空司令部),16個高炮團,1個探照燈團,2個雷達營,1個對空監視營。中央軍委決定這些部隊劃歸防空司令部建制。
在防空司令部的領導下,華東、東北、華北軍區防空司令部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擴建、充實和調整,并新組建了中南軍區防空司令部。此外,還組建了西南軍區防空處,安東、小豐滿防空司令部,浙江、福建防空處,南京、武漢、南昌防空指揮所等指揮機構。
由于抗美援朝和國土防空作戰的需要,防空部隊得到了迅速發展,并在抗美援朝戰爭和國土防空作戰中,打了許多大仗和惡仗,創造了輝煌的戰績。
1957年3月,為了統一作戰指揮,避免指揮機構重疊,提高戰斗效能和戰斗力,中央軍委經過慎重研究,作出了空軍和防空軍合并的決定。同時確定,有關合并的具體問題由空軍、防空軍兩個黨委共同研究提出方案,報中央軍委批準實施。5月16日,總參謀部命令:軍委空軍、防空軍從5月17日零時起合署辦公。同日,中央軍委批復同意選舉產生新一屆空軍黨委常委。隨后,各軍區空軍、防空軍也先后合署辦公。至此,空軍和防空軍統一合并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蘇聯防空軍緊急支援上海防空作戰
新中國成立初期,敗逃到臺灣的國民黨空軍依仗空中優勢,不斷對大陸沿海地區進行空襲和騷擾,妄圖通過轟炸來遲滯大陸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破壞社會秩序的安定。
從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上海先后遭受空襲達26次。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空襲發生在1950年2月6日。這一天,國民黨空軍出動B-24、B-25轟炸機和P-51、P-38戰斗機共17架,輪番對上海電力公司、滬南和閘北水電公司等重點目標實施狂轟濫炸,投擲各類炸彈60余枚,炸毀房屋2000多間,死傷居民1400余人,使發電廠遭到嚴重破壞,并造成大部分工廠停產。

在這種情況下,新中國的國土防空被刻不容緩地提到重要日程上來。然而,空軍剛剛組建,正在全力以赴創辦航校培訓飛行員,還不具備組建飛行部隊的條件。僅有的防空高炮部隊,由于裝備差及缺乏雷達保障和防空作戰經驗,一時也難以應對如此大規模的空襲。
當上海市市長陳毅將這一嚴峻形勢報告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聶榮臻代總參謀長后,聶榮臻馬上給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發了緊急電報,建議商請蘇聯政府派防空部隊協助中國防空。毛澤東對防空問題非常重視,在與斯大林會談中特意提到了上海的防空問題,并請蘇聯政府給予支持和幫助。斯大林當即決定給予支持。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締結后,蘇聯承擔援助中國(包括軍事援助)的義務。根據蘇聯部長會議作出的關于組織上海防空的決議,蘇聯建立了一支支援中國的防空部隊。
蘇聯政府決定,派出一個防空集群,由巴季茨基中將出任司令,斯柳薩列夫將軍任副司令,亞庫申上校任殲擊機部隊指揮官,米羅諾夫上校為后勤部部長,斯皮里多諾夫上校任第五十二高炮師師長。這個防空集群匯集了蘇聯防空軍各類部隊,既有殲擊機、防空火炮和探照燈,也有無線電技術裝備和后勤部隊。
隨即,防空集群部隊火速開赴中國。當時,蘇聯派出了剛裝備最先進的噴氣式作戰飛機的部隊來加強上海防空力量。據斯柳薩列夫將軍回憶:“1950年蘇聯空軍才開始裝備噴氣式殲擊機。從莫斯科用鐵路運送到中國的帕什科夫上校指揮的航空兵團,是蘇聯第一支掌握米格-15飛機的部隊。”蘇聯方面派出的兵力如下:2個殲擊機團,1個混成轟炸機團;地面部隊有第五十二高炮師、1個防空探照燈團和1個空軍無線電技術營。他們分乘兩列火車開赴上海,一列由莫斯科開出,另一列則從大連啟程。
1950年2月17日上午,蘇聯派往中國的防空集群指揮部一行乘飛機抵達北京機場,中方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熱烈歡迎巴季茨基中將一行的到來。
中方在通報情況時介紹,由于蔣介石和臺灣當局制定了瘋狂的襲擾計劃,蘇軍在中國的行動將復雜而艱巨。巴季茨基中將向朱德總司令介紹了蘇聯防空集群的任務,并向他通報了蘇軍的編制實力和武器裝備情況。在結束發言時,巴季茨基中將胸有成竹地表示:“我相信,在我們共同努力下,上海市的空防將萬無一失。”最后,雙方決定將中國軍隊的4個混成高炮團,即第二、三、十一、十四高射炮團,納入其戰斗序列,計劃在1950年3月23日之前完成所有部隊的集結。經過雙方初步協商,上海第一步防空計劃在友好會談中敲定。
2月19日,蘇軍巴季茨基中將等高級指揮員抵達上海后,馬上與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舉行會晤,從而拉開了上海防空組織工作的序幕。陳毅著重向巴季茨基中將等高級指揮員介紹了上海目前的嚴峻形勢,然后又介紹了華東軍區防空兵力部署情況,并詳細介紹了這座城市的特點,最需要保護的重要工業區和運輸樞紐等重要情況。
蘇聯防空集群部隊很快完成部署。到1950年3月底,上海市的防空體系已經布防完畢,各防空指揮所都已進入作戰值班狀態。隨著各部隊的陸續就位,蘇軍一方面緊張地備戰整訓,一方面幫助中國新組建的高炮部隊實施訓練。中蘇雙方官兵們個個摩拳擦掌,全力以赴準備隨時迎戰來犯的國民黨空軍飛機。
在此之前,國民黨空軍來犯大陸,由于沒有受到有效打擊,可以說是已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想來就來,空襲完就走。有時甚至只派單一機型出戰,只有2架至3架飛機。曾一度在每個星期都要來襲擾2次至4次,而且主要是集中在白天。
1950年3月7日,駐扎在徐州的第三五一殲擊航空兵團正式開始戰斗值班。第一次空戰發生在3月13日。是日上午10點56分,蘇軍西多羅夫上尉指揮的拉-11殲擊機小分隊在機場往南12公里至15公里的地方發現了國民黨空軍的1架B-25轟炸機,并一舉將其擊落在南京西北的山中。3月14日,又有1架B-26轟炸機被蘇軍擊落。此后,國民黨空軍飛機的活動明顯減少。
4月2日,蘇軍2架拉-11殲擊機攔截并擊落了2架國民黨空軍的戰斗機。4月中旬以后,國民黨空軍的飛機一次又一次地企圖闖入上海上空,但均未得逞。國民黨飛機靠近蘇聯殲擊機的防線后,發現蘇軍已經做好了空戰準備,因而不敢冒犯,只好掉頭逃竄。
國民黨空軍發現上海有蘇聯空軍保衛,旋即改變了戰術,將白天空襲改為夜間行動。5月11日,蘇軍預警部隊在漆黑的夜里鎖定了2個空中目標,其飛行線路為上海方向。而在更遠一些的夜空中,也發現幾個目標在向上海方向移動。當目標進入光照區域后,防空總指揮部一聲令下,第二十九近衛殲擊航空兵團的4架米格-15飛機騰空而起。在探照燈的照耀下,大隊長申卡連科駕機靠近敵機,并用37毫米機炮和機槍同時開火,打得敵轟炸機凌空爆炸,機身碎片滿天飛。另一架轟炸機也被另兩架米格飛機擊落,其余敵機見狀嚇得亂作一團,一溜煙地掉頭朝臺灣方向逃去。此后,國民黨空軍再也不敢輕易竄犯上海、杭州地區了。
蘇聯防空集群中的航空兵部隊,在上海防空作戰中飛行訓練總計4676架次,升空作戰238架次,從而粉碎了國民黨空軍飛機襲擾的圖謀,有力地保護了上海的機場和其他重要目標。在7次空戰中,蘇聯飛行員共擊落國民黨空軍飛機6架,自己沒有損失,圓滿地完成了保衛上海及其附近地區安全的任務。
鑒于中國防空部隊在蘇軍的培訓幫助下,已具備了應對國民黨空軍襲擾的防空能力,根據蘇聯部長會議的決議,蘇聯防空集群部隊所有技術裝備和財產全都有償移交給中國軍隊,并于1950年10月19日完成了上海整個防空系統的移交。為了表彰蘇聯防空集群部隊為保衛上海作出的貢獻,中國政府為參戰的全體蘇聯軍人頒發了“保衛上海”獎章。
重要城市和要地防空作戰
1950年10月,蘇聯防空集群圓滿地完成了保衛上海的任務。根據中蘇有關協議,蘇軍在回國前向中方有償移交了所有裝備。中國空軍接收了飛機119架、探照燈72部、雷達12部。上海防空部隊以最快的速度用當時較先進的飛機裝備起來。10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四混成旅正式擔負起上海的防空作戰任務。后來,經過整編,在空四旅第十一團的基礎上擴編的航空兵第二師,長期擔負起上海的防空任務,并多次擊落入侵敵機,為保衛上海作出了突出貢獻。
空四旅到達上海,標志著中國空軍開始承擔上海防空任務。陳毅看到人民解放軍空軍的飛機后高興地說:“光我自己高興還不行,還要叫上海的老百姓看看,讓他們也高興高興。”大家都同意陳毅市長的意見,要讓空四旅在上海繁華地區走一走。這一天,上海四川路、南京路、淮海路上人山人海,馬路兩邊站滿了歡迎的人群。他們手持彩帶,載歌載舞,如同過年一般。空四旅的干部和飛行員全都站在敞篷車上,胸前戴著大紅花。老百姓看到年輕的飛行員,都歡呼起來,并高呼口號:“歡迎人民空軍進駐大上海!”這次聲勢浩大的歡迎儀式在向世界宣告:上海的天空有了自己的保衛者。
從1951年11月開始,新組建的空軍殲擊機航空兵部隊,先后擔負起重要地區和城市的防空任務。東北地區主要工業城市的防空任務,由航空兵第三、四、六、九、十五師承擔;航空兵第十四、十七師擔負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的防空任務;航空兵第十二師在上海,第十六師在青島,第十八師在廣州擔負防空任務。
新中國在組建航空兵部隊的同時,也加強了地面防空部隊的建設,因而使得高炮部隊、雷達部隊也有了很大發展。一些主要城市和重要目標都配置了高射炮部隊。從東北地區東部至上海、廣州等沿海一線地區,初步建立了防空雷達情報網,從而在主要地區形成了最初的防空體系。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防空的重點是東北地區,其次是上海、青島地區,再就是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在朝鮮戰爭期間,東北防空區(分為沈陽、安東兩個防空區)主要擔負保衛東北領空的防空作戰,是與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同時進行的,因而也是志愿軍空軍作戰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上海、青島地區,防空任務主要是對付美國軍用飛機和國民黨空軍飛機的偵察和空襲。1950年7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批準美國軍用飛機在中國沿海作偵察飛行以后,美國軍用飛機對山東半島至華東沿海頻繁進行偵察活動,并不斷入侵上海等地區上空。但由于中國防空體系尚未完善,新組建的航空兵還沒有經過海上飛行訓練,再加上美機入侵時間相對較短,因此美機在一段時間內未受到應有的打擊。
后來,華東防空司令部調整了雷達部署,并加強了飛行員的海上飛行訓練。1952年8月,空軍在上海組建空軍第四軍,統一了對上海地區空軍部隊的作戰指揮,并在佘山等地區建立輔助指揮所,進而擴大了殲擊機的作戰范圍。
1952年9月20日5點36分,防空警戒雷達在上海東南133公里處發現美B-29轟炸機1架,高度1500米,直逼上海。5點45分,空軍第二師六團2架米格-15殲擊機奉命起飛截擊。何中道駕駛的長機和李永年駕駛的僚機在崇明島上空發現敵機時,距美機僅4公里。美機首先用機關槍射擊,何、李雙機急劇轉彎繞到美機尾后實施攻擊,從高度1500米一直打到200米,最終將美機擊落墜入海底。為表彰飛行員的機智勇敢,空軍領導機關為何中道、李永年各記大功一次。
在此后的一年內,空軍部隊與入侵美機和國民黨空軍飛機先后作戰6次,取得擊落4架、擊傷3架的戰績。這些空戰,多數是在海上低空條件下進行的,有的距海面高度僅100米左右,由于指揮引導正確,飛行員機智勇敢,各項保障得力,因而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從1951年至1953年,空軍部隊防空作戰共出動飛機539批、3419架次,擊落美蔣飛機5架,擊傷3架。然而,由于空軍部隊正處于初建階段,許多條件還不完善,部隊戰術技術水平還不高,有些戰斗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尤其是缺乏經驗,先后2次發生戰斗飛行事故,損失飛機2架,犧牲飛行員2名,付出了沉重代價。
但是,年輕的空軍在戰斗中不斷成長,經過戰斗洗禮,逐步發展成為國土防空作戰的重要力量,并為保衛新中國的領空立下了卓著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