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榮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危機加深蔓延的2008~2009年,包括中國鋼鐵企業在內的世界鋼鐵企業深受其害,許多曾經紅極一時的贏利大戶們也一下子從高峰跌落到低谷,負債累累、虧損連連,其狀況可以用慘淡經營來形容。然而內蒙古北方重工特殊鋼廠卻是一個例外,不僅在2008年有效化解了高達1.5億元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而導致的不利因素,使營業收入和利潤從2007年的9.8億元和8 800萬元提高到14.11億元和1.2億元,同比上升了45.68%和35.27%,而且在2009年上半年又有效化解了產品價格暴跌近半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了營業收入和利潤的雙過半,同比增長達15%以上,并且2009年全年收入超15億元、利潤超1.4億元的目標有把握實現。
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好消息。在全球經濟籠罩在巨大的衰退陰霾之下、中國經濟大船處于劇烈起伏的波峰浪谷之中的特殊時期,北方重工特鋼廠這個有著建廠50年歷史的“老企業”為什么能夠逆勢飛揚、持續增長?是偶然取勝,還是必然結果?
懷著幾多敬重, 帶著幾分驚奇,《企業文明》記者于2009年6月下旬走進了北重特鋼廠,對其進行現場采訪和歷史解讀。
上篇:五十年探索開拓精品特鋼之路
今天是昨天的繼續。要想較為全面深入地認識特鋼廠今天的成績,話題還需從50年前,不,應從60年前說起。
回首往事易如掌,初創艱辛難以翔。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面對新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舉、一窮二白的局面,黨中央在領導人民迅速恢復國民經濟的同時,提出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其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援建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國營內蒙古第二機械制造廠(現為中國兵器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公司),作為一個從冶金到產品的綜合性大型重型精密機械制造和我國兵器工業第一家進行炮鋼生產的工廠,便是這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其一分廠承擔了炮鋼試制、冶煉和大型鍛件生產的重要任務,在全廠居于“龍頭”地位。
炮鋼試制、冶煉和大型鍛件的生產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的。從1955年冶金科成立起,資料翻譯和人員培訓便緊鑼密鼓地進行。由于當時我國沒有冶煉炮鋼的技術和裝備,從蘇聯引進了堿——酸性平爐雙聯硅還原法,除翻譯的煉鋼工藝規程外,國內沒有堿——酸性平爐雙聯硅還原法冶煉高級合金結構鋼的科技書籍,科技人員及時組織翻譯出版了蘇聯泰日諾夫著的《酸性平爐煉鋼》。這是我國翻譯出版的第一本關于酸性平爐的技術書籍,對中國酸性平爐煉鋼起到了啟蒙作用。
經過幾年緊張的基建、設備安裝調試和生產準備,1959年,為迎接新中國成立10周年,在第一機械工業部張連奎副部長提出“四五六錘錘響開路先鋒,七八九爐爐紅全勝思想”要求的鼓勵之下,工人們也提出了“日戰太陽夜戰星,任務不完不收兵”、“一噸汗水換萬噸鋼”的戰斗口號。經過全體干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共同努力,分別于 4、5、6月提前實現了2 000噸、800噸和1 250噸水壓機開鍛“錘錘響”的奮斗目標,并于1959年10月1日當天,1號平爐提前15天煉出了內蒙古草原上的第一爐鋼,拉開了炮鋼試制的序幕。

1960年5月,已具雛形的一分廠成立并設分廠黨委。1975年,一分廠建成800平方米辦公樓,有了正式的辦公地點。1985年,一分廠的對外名稱為國營內蒙第二機械制造總廠特殊鋼廠。1999年,總廠實行公司制改革,一分廠又更名為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特殊鋼廠,并沿用至今。
既鑄強國利劍,又造富民堅犁。一分廠自成立以后,就在總廠黨委領導下,開始了用堿性平爐、酸性平爐試煉炮鋼和生產大型鍛件的艱苦探索歷程。尤其是在1960年蘇聯專家撤走以后,全體干部職工堅持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經過數十次反復試驗,認真總結正反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從仿制到自制,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生產技術難關,使一代、二代和三代炮鋼相繼試制成功。其中708鋼榮獲1978年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新產品毛坯試制獎;電渣熔鑄直接成型501項目榮獲1981年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重熔鋼錠的鍛件質量達到美國同類產品的水平;“VI”精煉技術更是為國內外首創,使鋼的性能指標超過了堿—酸性平爐鋼的水平,于1984年被國家科委和國防科工委評定為二等發明獎;運用“VI”法開發的某產品毛坯,1986年被專家鑒定為“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性能水平,是生產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突破,為我國高強度身管毛坯生產開辟了新的途徑”;1996年4月,3 000噸油壓機試鍛成功,完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某產品毛坯的研制;1999年7月,新建50噸電爐通過驗收竣工投產,淘汰了工藝落后的平爐,達到了國內外先進煉鋼水平。
經過幾十年軍工生產經驗的積累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以先進的設備、工藝和技術進步為基礎,特殊鋼廠成功開發出高級優質軍品大型鍛件,在滿足各個時期國防建設需要的同時,也給改革開放以來的民品生產和經營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
自1980年代以來,在總廠統一布署下,一分廠認真貫徹“軍民結合”的方針,組織了轉折時期的民品生產,先后組織開發了民用鋼窗、小鋼錠、液壓支架用棒材、蘭州石化大型鍛件、模具鋼、高壓釜、超高壓鋼管、鑄管模、美國元模、火車軸毛坯、電渣熔鑄軋輥、內燃機車車軸等優質民品。其中,電渣熔鑄軋輥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空白,21CrMo10生產鑄管模、超高壓鋼管毛坯填補國內空白,P4410高級鏡面模具鋼可以與瑞典718鋼相比美,開發成功并出口美國的A6、S5、S7、L6等高級合金鋼為工廠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開辟了途徑。
校準戰略定位,獨辟發展路徑。從1999年開始,以總廠實行公司制改革為契機,特鋼廠加快了改革發展的步伐,逐步從1998年虧損3 800萬元的泥沼中掙脫出來,步入了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軌道。尤其是2004年以來,其產品結構調整、升級換代和新產品開發的步伐明顯加快,產品定位和發展思路、發展戰略越來越明晰,形成了“特精高深新”這一極具生命力、極具競爭力的精品特鋼之路:
“特”就是在特殊鋼行業和市場領域,根據自己的特點,發揮自身獨特的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摒棄“大而全、小而全”的產品開發觀念,進入特殊行業,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精”就是要為客戶提供購買時放心、使用時舒心、服務時省心的優質產品,成為在內在質量上精致、在外觀形式上精美的精品,在管理上做到精心、精細、精益、精準,使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絕對競爭優勢;
“高”就是立足于研發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走高端產品路線,如研發生產替代進口產品或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產品,淘汰中低端產品;
“深”就是形成從鋼水冶煉到下游產品深加工的產業鏈,使特鋼產業實現橫向合作與縱向延伸相統一,實現由產品競爭向產業鏈競爭的轉變;
“新”就是按照市場需求,不斷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管理,不斷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新產品。
“特精高深新”的準確定位,不僅使特鋼廠在鋼水冶煉上始終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熟練掌握了低碳、高氮、高合金不銹鋼的生產技術,具備了純凈鋼的開發能力,以及通過大截面鍛造技術攻關和復雜鋼種技術問題的解決,形成了根據市場需要進行不同技術組合、開發不同產品的能力;而且極大地改善了產品結構,形成了風力發電主軸、電站用高壓厚壁無縫鋼管、船用和機車用曲軸和冶金軋輥四大系列主導民品格局。其無縫鋼管P12、P22、SA106C、P91、P92五種材料的國家級材料評定工作已經順利通過。其《高溫用鍛造鏜孔厚壁無縫鋼管》規范被批準為行業標準。其機車車軸已安全運行100多萬公里,大大高于國家標準。其1.5兆瓦和2兆瓦風力發電主軸堪比世界最著名的丹麥維斯塔斯風電主軸。其船用曲軸已通過世界8個國家船級社的嚴格認證。其自主開發的P91、P92厚壁無縫鋼管更是一騎絕塵、遙遙領先于國內同行,居國內先進水平,成為進口替代產品,一舉打破了國外產品的長期壟斷局面,一投放市場,便使長期價格昂貴的進口產品一下子放低了身段,并在特鋼廠抗擊百年難遇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MC3、MC5等高碳高鉻軋輥輥坯投放市場后替代了部分進口材料,得到了用戶好評。其WB36的評定試驗已全部完成,P23的持久性試驗已進行了數千小時......廠長、黨委書記雷耀民充滿自信地告訴記者:“在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我們不但要緊跟技術前沿,而且還要能引領技術前沿。”
如今,特鋼廠在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方面,已步入“生產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的良性發展軌道,為特鋼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牢固的支撐。其四大主導民品更是以精良的品質和優良的服務,贏得了良好的市場聲譽和用戶的長期信賴,其中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已牢牢掌握了市場話語權,并成為抵御和戰勝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利器。特別是36000噸擠壓管工程的竣工投產,必將使特鋼廠如虎添翼。
中篇:半世紀風雨鑄就雄壯特鋼之魂
人品決定產品,煉鋼就是煉人。
如果說,“特精高深新”的特鋼之路是由特鋼廠一屆屆領導班子、一代代干部職工接力鋪成的,那么其歷史成績的取得,其今日輝煌的創造,則無一不滲透著被特鋼人引以為榮的“特鋼精神”。接受采訪的特鋼人都說,是“特鋼精神”或“特鋼文化”成就了今日特鋼。

特鋼廠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從基礎建設到設備的安裝、調試、維修,從鋼種試煉到材料研制、產品開發、工藝革新,從三年困難時期的“大煉鋼鐵”“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從“保軍轉民”、“軍民結合”到參與國際競爭,從計劃經濟時期到市場經濟時期,其一路風雨兼程、倍嘗艱辛。但是無論風云如何變幻,也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在老一輩特鋼人和新一代特鋼人身上,都始終洋溢著一種奮發向上的“特鋼精神”,即: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團結的精神,和永不服輸的進取精神、永不停步的創新精神。這不是記者的妙筆生花或有意拔高,而是對特鋼人歷史與現實的生動概括。
讓我們把筆頭先深入歷史吧。“建廠時,許多干部和工人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包頭參加工廠的建設,湖南、四川、江蘇等地的人員來包頭雖然很不習慣,但在風沙彌漫、人煙稀少的大青山下克服困難、艱苦創業。干部和工人戰嚴寒、渡酷暑,熱情洋溢地為建設包頭工業基地和大型鍛件生產線而英勇奮斗。”(摘自《特殊鋼廠生產技術專業發展史》第13頁) “干部、工人和技術人員吃大苦、耐大勞,不怕風沙彌漫,不怕生活艱苦,投入了大型鍛件生產線的建設和生產試制。”(同上第17頁) “1號平爐煉出內蒙古草原上的第一爐鋼,領導和職工們緊張而忘我地戰斗,有關單位密切配合,沒有裝料吊車,工人們吃大苦耐大勞,進行人工裝料,吃在車間,日夜守護在爐旁。50噸鋼水包不具備,就利用兩個較小的鋼水包進行出鋼。廠領導和車間領導堅守在爐前,同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同上第21頁)“酸性平爐試煉炮鋼中,全廠各部門全力協作,干部、工人和技術人員日夜守護在平爐上,那里出問題那里就攻關。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干部職工仍然堅持試煉。”(同上第36頁)在這部簡略的廠史中,類似的記載可以說隨處可見,“特鋼精神”浸透于字里行間,令人肅然起敬。
當我們把筆觸從歷史轉向現實時,“特鋼精神”也幾乎是從一個個被采訪者的心中自然地流淌而出的:
——103車間主任杜占海:“我們是抱著到最艱苦的地方為祖國作貢獻的理想進廠的。那時條件特別艱苦。團結協作、吃苦耐勞、團隊精神、連續作戰、干活精益求精,這些精神由師傅傳給我們,又在我們身上發揚。”
——政工科干事劉德龍:“進廠這么多年,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難以忘懷。一次,我與師傅一起煉鋼,突然,精煉爐的電極斷在爐里了,如不及時取出來,這爐鋼水就會報廢。時間緊迫,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工具。只見師傅著急地把繩子拴在自己腰間讓我抓穩,他則冒著高溫的炙烤將自己懸掛在離爐面不到一米的地方,設法將斷電極從爐里鉤了出來。他下來時臉被烤得通紅,衣袖已化為灰燼,事后手、臉都脫了一層皮。這事至今想起來,也讓人后怕,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設想。當時我問師傅,那么危險,你那樣做為了什么?師傅平靜地說‘傻小子!為了鋼水不報廢,為了工廠經濟不受損失,還能為什么!”
——102車間高級技師江燮鑫:“我是1983年從農村頂替父親進廠的。父親臨行前叮囑我‘要好好干,干啥都要踏踏實實干好!當時我干的是熱工鍛造,環境非常惡劣。現在我廠的環境很好,在國內屬于一流,這是幾屆領導班子、幾代工人勵精圖治的結果,貫穿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記得我剛進廠時沒有工具箱,父親便把他自備的工具箱給了我。箱上寫著‘軍工生產,質量第一。我從工人、技師、高級技師一路走來,并有幸成為集團公司的技能帶頭人,可以說箱上的這八個字激勵了我一生!”
——101車間楊少崢:“我1988年進廠做修爐工。當時設備落后,運磚靠人背,廢渣靠人拉,修爐時人進去半小時就暈了,拉出來再換人進去,連續作戰,直到修好為止。這些活當時還算是輕活。人們都說工人進廠第一是為了養家糊口,可1997—1998年有半年多時間開不了工資,我仍然按時去上班。由于上班沒有工資,抽煙還要花錢,我們稱這是‘自費上班。這說明上班不僅是為了養家糊口。沒有工資而能堅持‘自費上班是一種信念。沒有工廠,哪有工人?所以得有人把廠守住。我堅信我的工廠會好起來的,所以要堅持、堅持、再堅持!現在如有人問我在哪里工作,我會自豪地告訴他‘在特鋼廠!說話時我會不由自主地把頭向上抬一抬,把胸往外挺一挺,感到說話硬氣。因為我的工廠好了,工人掙錢也多了,沒有人瞧不起注錠工了。”
104車間劉貴祥:“在特鋼廠這么多年,我感受最深的是團隊精神。你的缺點他來彌補,他的缺點你去彌補,這樣就能不斷地上臺階。團隊精神首先是領導班子的帶頭精神。特鋼廠歷屆班子都很團結,帶出了一支敢打、能打硬仗的團隊。集團公司以和為基石的接力文化的實質也是團隊精神。上班時我們只想把活干好,沒有想回報不回報什么的,從父輩那里就是這樣的。”
在采訪中,類似的話語不約而同地從不同人的口中說出來,無形中證實了“特鋼精神”所具有的深入人心的廣度、深度和力量。“逢一必爭,唯旗誓奪”、“不爭則已,要爭就爭第一;不干則已,要干就干到最好”,這種信念和作風,幾乎成了特鋼人根深蒂固的傳統和集體潛意識。

翻閱102車間主辦的《班組面對面》,在其“員工優秀作品”欄目中,記者也強烈地感受到來自青年一代員工對“特鋼精神”發自內心的認同。這里試錄兩則。其一,《一笑而過》:“面對工作中的苦和累,一笑而過是一種樂觀自信,然后振作精神。這是一種勇氣。面對工作中的臟和險,一笑而過是一種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然后保持本色。這是一種達觀。面對工作中的贊揚和激勵,一笑而過是一種謙虛清醒,然后不斷學習。這是一種力量。面對工作中的困難和煩躁,一笑而過是一種和平釋然,然后努力化解。這是一種境界。......”其二,《給四班三倒的員工們》:“......你知道嗎?倒班很累?家庭和事業的重擔雙肩不夠,也要拼力拱起堅強的背,用盡全身的力,不停地走向那遙遠的天陲。你知道嗎?倒班很累?整天忙忙碌碌在工作單位,機聲隆隆,鐵錘錚錚,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家庭的幸福和美滿,哪怕被熬干骨髓。你知道嗎?倒班很累?他們從不輕易向誰敞開心扉。述說自己,即使心里受了傷,眼中也不會有半點淚。即使神經堅持到快要崩潰,可仍然是那么的無所謂。這就是他們,給自己的準確定位。.....”
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特鋼人在實踐中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心血鍛煉成“特鋼精神”這一特鋼之魂,這種特鋼之魂又在市場的洗禮中融入特鋼人的心靈深處,體現于特鋼人的日常行為之中,培育出引以為自豪的特鋼人。
下篇:悟天命煉成和玄旨強健特鋼之體
家和萬事興旺,企和基業長青。
在經歷50個寒暑更替之后,特鋼廠如今已進知天命之年。天命者,規律也。知天命即認識規律、按規律辦事。在與雷耀民等特鋼廠領導交談中發現,他們對本行業的世界發展趨勢、國內發展趨勢有著洞若觀火般的清晰判斷,對社會發展規律、行業發展規律、企業發展規律、特鋼技術發展規律有著深刻獨到的認知,并將這些判斷和認知匠心獨運于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形成他們對企業內外一系列重大關系的深刻理解、正確處理與和諧構建,從而使特鋼廠成為具有強大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能力的生命有機體。
班子和諧形成堅強的領導力。特鋼廠的歷屆班子都很團結。以雷耀民為廠長、黨委書記的本屆領導班子,2008年榮獲集團公司“四好領導班子”稱號,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令人信服。前幾年特鋼廠的工作也很出色,可往往因某一單項指標落后而被一票否決。2008年,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冰火兩重天的嚴峻考驗中,特鋼廠不僅經營業績創下歷史新高,而且奪回了集團公司設立的全部獎項。這是一個由高工組成的專家型領導團隊。班子成員評價班長:“雷總有大氣度、大思路,決策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預見性,不主觀武斷,作風民主,帶領班子成員主動走在制度前面。”雷總評價副職:“分管的工作能做到位,相鄰的工作能銜接好,見賢思齊,不甘落后,大家跟著我干得很辛苦,星期六星期日也很少休息。”特鋼廠班子的和諧,不僅表現在正職與副職之間的和諧、副職之間的和諧,而且表現在黨建政工與經營管理之間的“一體兩面”的內在和諧。特鋼廠黨委企業化實效型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中心做工作,進入管理起作用”,以先導工程為切入點、提升企業學習力,以先鋒工程為落腳點、提升企業創造力,以合力工程為著力點、提升企業凝聚力,以人才工程為激活點、提升企業發展力,以文化工程為增長點、提升企業軟實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黨員和職工的一致好評。今年“七.一”,特鋼廠黨委被評為北方重工集團先進黨組織,名列榜首。
干群和諧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兵法云:“上下同欲者勝”。在特鋼廠,上下級之間、干群之間,黨政工團婦之間,關系非常融洽,領導關心愛護職工,職工敬重愛戴領導。員工對廠領導的人品、學識、才能、遠見由衷敬佩,廠領導對員工的忠誠、敬業、奉獻、合作稱贊有加。“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引導人、激勵人”,“暖人心、得人心、穩人心”,“關注員工民生、反映員工民情、集中員工民智”等,在特鋼廠都有具體落實的措施而非口號或說辭。在幾天采訪中,無論公開場合或私下場合,記者沒有聽到任何一位領導貶低員工或者員工非議領導的話。在特鋼廠,員工想的是“領導把我當人看,我該如何努力去回報企業?”領導想的是“員工干得很辛苦,我該如何把企業辦好為員工謀幸福?”上下同心同德謀發展在特鋼廠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濃厚氛圍。
機制和諧形成長久的生命力。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分廠到市場經濟體制法人治理結構下的特鋼廠,是對生產力的一次極大的解放。2004年的薪點工資改革,利益向急難險重、一線人員和研發人員傾斜,得到了廣大員工的支持和認同,為員工積極性的發揮注入了原動力。干部能上能下、工資能高能低、黨政干部輪崗交流,對提高干部的大局意識、綜合素質、合作能力,調動干部職工的主觀能動性,起著良好的激勵、約束和導向作用。在技術創新中,新產品利潤提成分享制度,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強基礎技術研究、基礎工藝研究的有力舉措,產品開發中的項目負責人制,三項帶頭人的公開、公正、公平評選制度,將會大大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激活研發人員的創新精神,加速創新人才隊伍的成長。在特鋼廠,逐步優化的機制正日益發揮出自我組織、自我揚棄、自我發展的系統性力量。正是這種機制的系統性力量,使特鋼廠愈戰愈勇、愈戰愈強。

內外和諧形成持續的競爭力。特鋼廠領導在治理企業中,既重視企業內在的和諧,同時也重視企業與環境、社會的和諧。在環境和諧的建設上,從1999年開始,經過幾年整治環境工作的努力,加上電爐取代了平爐、天然氣取代了煤氣,以及節能降耗技術的進步,特鋼廠徹底告別了過去那種煙塵彌漫、烏煙瘴氣、灰塵沒腳的臟、亂、差局面,廠容廠貌煥然一新,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座花園式工廠,被稱為“花園式煉鋼”。優美的環境不但改善了特鋼人的工作條件、提升了企業形象,而且有益于職工的身心健康。
秉持“關注顧客,追求卓越”的理念,特鋼廠特別重視和諧共生產業鏈的構建。雷耀民認為:“與客戶的關系必須考慮長遠。客戶找到我,如我干不了或不干的產品,我會向他推薦介紹能干這種產品的企業,最難干的產品我還給他干。即使我已經沒有給他干產品了,我仍然會抽時間走訪他們,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系,讓其感到我仍然在關注他們。與客戶的關系,不單是為了生意而生意,有時候單從生意上講并不合算,如客戶困難時數量少價格低,這時我會向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企業要有通過產業鏈、價值鏈去創造價值的眼光和胸懷。在產業鏈上,上下游的關系是平等的。必須考慮整個產業鏈的和諧共生與產業鏈水平的提升。在產業鏈上,我好你也好才是真的好,我好你不好,整個產業鏈就有斷裂、壞掉的危險,那樣就不是共贏而是共輸。中國企業在招標上與老外是有差距的,老外在招標時一般不會輕易甩掉一個企業,而是考慮兼顧。長遠關系必須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即使在當前危機條件下,我們對上游企業的資金供應也是穩定和及時的,最多一個月就會付款,給他們以信心,他們也會投桃報李,以優惠價供貨給你。這樣才會實現雙贏。”
管理和諧形成系統支撐力。按照戰略競爭理論,差異化和成本優勢是企業制勝市場的兩大法寶。特鋼廠深諳此中精義。不僅在產品差異化上下足功夫,闖出一條“特精高深新”的成功之路,而且在成本管理上也狠下功夫。在特鋼廠,質量管理、安全管理、現場管理、預算管理、物流管理、成本管理、創新管理等等,不是單項突進而是在系統中相互協調、和諧共進的,目的不但在于這些方面局部的優化,而且還在于由這些局部構成的有機系統的整體優化,因為只有系統最優、整體最優,差異化和成本優勢兩大法寶才會長久有效。雷耀民認為“管理是無限的。成本猶如海綿里的水,總是可擠的。”事實正是這樣,這些年來,雖然特鋼廠每年的成本下降都在一千萬元甚至幾千萬元,但是在做下年度計劃時,仍然有力度較大的成本控制指標及措施,如技術進步降成本,每年不低于20項。事實上,產品質量合格率提升了,成本會下降;安全事故減少了,成本會下降;資金流、物流速度加快了,成本會下降;節能降耗做好了,成本會下降;技術進步工藝創新了,成本會下降;人力資源管好了,成本會下降;信息資源管好了,成本會下降;效率提高了,成本會下降;作風改進了,成本會下降;質量精良了,成本會下降;部門之間工作協調了,成本會下降。這些道理一般人都會講,但是能從系統觀念出發,使各管理子系統內部及各子系統之間相互和諧、匹配、協調生成系統最優、整體最優,從而推動差異化優勢和成本優勢相互強化并保持長久,則只有遠見卓識者能做到。在特鋼廠,這種系統優化的支撐力已初步形成。據雷總介紹,“特鋼廠的經濟運行質量分析會,已由過去的一月一次改為一季度一次,找差距、析原因,客觀少講,主要講主觀原因。”
好事成功于和諧,偉力持續于系統。中醫有一脈不和周身不遂之說,證諸企業經營管理亦然。通觀如今特鋼廠機體之強健,內外重大關系的系統和諧是其根本。
解讀北重特鋼廠50年的發展史,其業績是不平凡的。作為國內特鋼行業規模最小的企業,卻長期為100多家企業提供大型鍛件,為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四大主導民品,不但在國內領行業之先,而且在國際上也居先進水平。有的產品占國內市場達80%,有的產品替代進口,結束了相關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特精高深新”的精品之路、四個“特別”兩個“永不”的特鋼精神和按照規律構建系統和諧企業的治企之道,將引導特鋼廠從優秀向卓越邁進。
[責任編輯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