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華
據報載,日前“莫拉克”臺風造成兩岸航班晚點,一位臺灣旅客在與東方航空公司人員交涉時,竟被指為“臺巴子”。消息一經披露,且不說島內親綠媒體借題發揮,大肆渲染,很多臺灣民眾都有受辱之感,連內地網民也是一片批評聲,認為這件事折射出部分上海人的狹隘地域觀念。
這件事只是一個孤立的個案,不過這件事既然發生了,就一定有其內在的原因,我們不妨過過腦子,從文化的角度上琢磨一下,看看有什么有益的啟示。雖然中國有句老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但是筆者覺得不管百里還是千里之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每一個地方的人都自我感覺超好。早在數千年前,在“天下”地處中原地區的人們說起周邊的鄰居,就會用些不屑的語氣和不大恭敬的字眼,“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等叫法不一而足,到了現在卻驀然發現其實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盡管如此,人們還是習慣成自然地分出“鄉下人”、“外地人”甚至于“老外”、“鬼佬”。當然,在很多情況下,這些說法只是習慣用語,并不一定帶有歧視色彩。筆者的一位在香港教書的朋友提起自己的同事,會很自然地說有幾位來自大陸的“表叔”,還有幾位是歐美的“鬼佬”,其實并沒有貶損的意思,只是一種地域觀念。
這種地域觀念并不局限于中國人,在“老外”們的老家也不例外。舉個例子來說,前一陣子在法國有部喜劇大片《歡迎到北方》很火,內容是一個法國南方人到了法國最北方的一個小鎮后遭遇的種種“意外”。對這位一輩子生活在南方小鎮的法國人來說,法國北方簡直就是傳說中的“西伯利亞”。然而,“冒險”來到北方的這位南方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北方小鎮的人們都是豪爽幽默、熱情好客的熱心人,和想象中拘謹無趣的“北方佬”完全不是一碼事。
話說回來,雖然上海人動輒就把“鄉喔寧”(鄉下人)掛在嘴邊,其實也是刀子嘴,豆腐心。況且,上海人自己也飽受地域偏見之苦。筆者曾經不止一次地聽到上海朋友苦笑地說,外地朋友對他最由衷的贊許就是“你不像上海人,真的!”。說起來,這種來自外鄉人的“贊許”實際上就是“清口”版的地域歧視,其雷人烈度絕不亞于海派“俗口”。
筆者知道一位在上海工作的臺灣經理人,就很大度地與朋友們分享“一個‘臺巴子對上海的體驗”。在這位臺灣經理人看來,上海有臺北不能比擬的“大氣”,是有志氣的臺灣人可以大顯身手的好地方。仔細想想,這位臺灣經理人之所以不在意他人帶有貶義的稱呼,首先是因為自信,自己作為一個“成功人士”的地位和品位絕不會因為某種蔑稱而改變。還有,也是更重要的,用這種“謙謙君子”的方式來談論上海的“大氣”,更顯得那些損人者的小氣和不智。
總之,地域偏見和歧視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現實,如果我們暫時無法改變他人的偏見,至少可以努力避免自己的成見,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時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一事當前不必總是以“感情被傷害”的面目出現。具體到內地和臺灣的交往來說,在兩岸的財富差距不斷縮小的情況下,特別需要以大度的心襟創造兩岸關系和諧發展的大氣場,讓出言不遜者無地自容。▲(作者是亞洲開發銀行項目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