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壽山: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孫壽山在《出版發行研究》撰文說:當前,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有著十分有利的條件。但同時也應該深刻地認識到,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行政審批工作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長期以來出版資源按部門和行政區劃均衡配置,形成了出版資源單位所有、地區所有,這種不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行政審批和資源配置模式,忽視了新聞出版單位的產業性質和市場主體性,極大束縛了出版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在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思想觀念還較落后,重審批、輕監管;轉變職能不到位,絕大多數省(市、區)局尚未完全按服務型政府運作;創新意識不夠強,留戀原有審批模式;工作手段還比較落后。
郝振省:
“金黎模式”的成功之道
中國出版科研所所長郝振省在《出版發行研究》撰寫文章說:一曰抓名家書稿,但不遷就作者。“金黎組合”從社會需求出發,為名人策劃選題,讓名人服從選題,心服口服地就范于“選題”。好多時候,并非名人有了選題、有了作品后,他們去爭取作品,包裝出版,而是他們捕捉名人、定制名人、挖掘名人、以信譽和責任心贏得名人。二曰客觀上幫助名家拓展,主觀上成就自己策劃。他們不是“一本書主義”,而是著眼于長期合作、長遠合作。即使一本書,也要千方百計拓展它的覆蓋空間,為爭取的效益極限不遺余力。三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最大限度地占有選題策劃的高質量信息。“洞悉潮流,與時俱進;號準脈搏,獲勝選題”,這就是“金黎模式”的占領信息高地的秘密所在。
黎波:
只有大眾文化產品才適宜“全媒體”出版
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黎波在接受《文匯報》記者采訪時說:科普類圖書在網上閱讀的情況也不好,只有大眾文化產品最適宜在“全媒體”出版。由此,他對“全媒體”的閱讀品位多了一層擔憂。調查顯示,在大眾通俗讀物里最好賣的“基本以草根為主,穿越、奇幻類小說的情況特別好”。對此調查結果,黎波心情復雜。他說,這代表,第一,網上的內容提供商沒有明確的選擇觀念;第二,這種涇渭分明,是網絡出版與傳統出版兩條路線上的自然分工;第三,非傳統類媒體閱讀領域里已經形成了一些‘小圈子,有這種閱讀口味的讀者不斷加入,壯大了此類文學產品的產量。但還是要呼吁內容的提升,網絡出版商繼續在硬件手段上更新的同時,能拿出哪怕一半的投入用于篩選和提升內容也好!
莊智象:
傳統出版對接數字出版,首先要解決定位問題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莊智象在接受《文匯讀書周報》采訪時說:傳統出版對接數字出版,首先要解決定位問題,數字化出版的定義要科學。數字化出版要有明確的界定,現在這個概念還未搞清楚。如果任何傳播手段都是出版的話,就會出現泛化的誤區。廣播也是出版,電視也是出版,都混在一起,現在統計的口徑較為模糊,統計的很多數字其實是一種誤導。如果網絡游戲都作為數字出版的話,所有的和五官有關系的聽讀寫的東西,是否都可以算出版?所謂的數字出版,應該界定在原來傳統的以紙質媒介的傳播手段轉換成現代的數字網絡傳播手段,不宜把所有傳播手段全部算出版,這樣才能明確發展的方向,指導我們在數字出版中有所作為。
楊紅衛:
網上書店的媒體價值是傳統書店不能給予的
楊紅衛在《出版廣角》撰文說:網上書店本質上是一種媒體,媒體價值是傳統書店所不能給予讀者和出版商的。不少的暢銷圖書品種來自網上書店造就。同時,對于大量的非暢銷圖書,讓每種圖書能夠得到宣傳展示甚至體驗,使之與讀者形成充分的接觸,是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并獲取銷售機會的重要手段。對出版商來說,原來采用的報刊和其他網絡媒體的傳播成本太高,而且受眾模糊,效率和效益都不明顯,相比之下,網上書店的媒體價值更高,并能直接形成銷售。卓越網新年伊始推出知名出版社社長、總編等致讀者的新年來信,拋出了2009年重點好書出版計劃,說明眾多出版商已經認同網上書店的媒體價值。
小侯:
網上書店不是浸入書業的產業病毒
《中國圖書商報》發表小侯的文章說:網上賣書這種經營形態僅僅只是行業發展過程中的新型業態而已,因為畢竟網店的出現和生存模式都不是以“消滅”或者“蠶食”實體書店為目的的,它們沒有惡意。想要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不論網上還是網下,都一樣不容易。看看那些開張又關門的網上書店就知道,其實它們也像打了敗仗的實體店一樣無奈。照這么說,網上書店就沒有一點問題了?當然不是。雖然生存環境的不同決定了網上書店和實體書店之間的差異,但這并不代表處于發展期的網店模式就擁有了讓自己肆意擴張的資本,產業的發展和前進需要的是正態的競爭和相互融合,而非機關算盡的小伎倆,不論是網上書店還是實體書店都應遵照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