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盛
一個社會的和諧,在本質上體現為一種和諧的文化精神。構建這樣一個社會,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必然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撐和良好的文化條件、優秀的文藝作品。
先進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文藝與和諧社會在思想與旨趣上同氣相求,同聲相應。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文藝都以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多樣性的統一產生和諧,以人為本既尊重多樣性,又在多樣性中尋求統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這一方面增強了各類主體的主體意識和競爭觀念,從而使整個社會充滿活力;另一方面,如果處理不好,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矛盾。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具有豐富的內涵,它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和諧幾個方面。而這幾個關系層面正是以和諧之美為旨歸的文藝所要處理的全部內容——無論題材內容、思想內涵還是藝術形式。藝術的關注點大抵無外乎世態人心。于是,人心得以凈化升華,生命境界得以提高,人的各種社會關系就得以協調,整個社會就得以和諧發展。
“和諧”是古今中外各類藝術追求的目標,和諧之美是文藝的思想之旨、形式之宗,是內容的旨向與意義,也是具體的藝術實現形式。在古今中外的文藝美學觀中,“美在和諧”的觀念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畢達格拉斯學派提出的“美是和諧”的觀點,認為“美是和諧于比例”,“和諧是雜多的統一,不協調因素的協調”。從此,和諧作為一種重要思維方式和原則一直貫穿在文藝的創作中,滲透在文藝的欣賞中。而中國傳統美學更是以“中和”之美為核心范疇。作為中國思想的兩大源頭,儒家重在宣揚人與自身、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和諧,如《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今天的眾多美學流派,也大多以和諧的思想為其重要命題,如實踐美學重在主體與客體的和諧統一,生命美學側重個體生命現象的多元統一,生態美學強調人與自然的生態共生,各種實用美學更是追求產品的功能和美的和諧統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諧的文藝和和諧的社會一樣都要求存異求同。
文藝的和諧首先體現在文藝的多樣性上。藝術的門類有多種,各門類內部的流派風格又允許有不同,而每個流派風格反映社會人生的側面又各有選擇。高雅與通俗并存,喜劇悲劇和正劇共在。這樣的文藝才能滿足人們對精神產品多樣化的要求,才能溫暖撫慰具有不同經歷、不同心情的人們的心靈。
另一方面,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和諧的文藝不是簡單的一片頌揚,不是天真的一派祥和,而是矛盾之中的統一,是沖突之后的和諧。文藝是不憚于反映社會人生的陰暗面的,甚至往往以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為能事。文藝為社會的腫瘤開刀,這是文藝的特長,也是文藝的社會使命。我國當下的文藝格局是多元并存的整體,主旋律文藝、精英文藝和大眾文藝三足鼎立,多元共存。主旋律文藝在擔當社會責任、反映社會矛盾、維護公平正義、推進民主法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需要我們每一位從事先進文化建設的工作者發揮自己的作用,來改變這種失衡的生態現狀,為建設先進文化和推動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營造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
繁榮文藝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途徑。優秀文藝作品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價值取向為一體,是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和評價。對全社會而言,優秀文藝作品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內含著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
積極促進文藝繁榮,有利于樹立共同理想,增強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積極促進文藝繁榮,有利于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不僅有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良好氛圍,而且有激發人們創造活力的人文環境。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在我國現階段必然包含著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當前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和諧社會的構建活動中,實踐科學發展觀、推動文藝大繁榮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時代擔當。
推動文藝大繁榮,同樣必須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文藝的大發展固然不能等同于文藝的大繁榮,但沒有文藝的大發展則肯定沒有文藝的大繁榮。事實上,我們要推動的文藝大繁榮,必然是發展基礎上的繁榮,發展前提下的繁榮,也是發展進程中的繁榮。沒有發展這個基礎、這個前提和這個進程,我們的繁榮將會顯得浮泛、遲暮和僵滯。
推動文藝大繁榮,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時刻提醒我們文藝大繁榮的宗旨是“造福于民”。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的社會需求體現出社會的文明程度,也會具體體現為對文化人的尊重。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要把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作為本職工作的價值取向,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文化權益作為義不容辭的時代擔當。推動文藝大繁榮,我們文藝工作者要積極投身廣大人民群眾科學發展的偉大實踐。這個實踐是我們文藝創作的不竭源泉,也是我們文藝創新的持久動力。
胡錦濤同志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上,提出“謀劃發展思路向人民群眾問計,查找發展中的問題聽人民群眾意見,改進發展措施向人民群眾請教,落實發展任務靠人民群眾努力,衡量發展成效由人民群眾評判……”這不僅意味著我們文藝工作者應關注廣大人民群眾投身的科學發展的偉大實踐,而且意味著我們也應積極投身這一實踐。這一實踐無疑是我們推動文藝大繁榮的不竭源泉與持久動力。就文藝的構成形態而言,我一直認為它的不二法則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個和諧健康的社會與文藝的繁榮肯定會形成良性的循環,即文藝繁榮有利于社會心理的健康和諧,社會的健康和諧促進著文藝的起飛翱翔。美好的文藝作品最終是以構建和諧社會即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戕害生活戕害人為歸宿的。
文學訴諸愛心,表達了對于價值特別是我們的核心價值的珍視,文藝最終使人提升與快樂而不是暴躁與瘋狂,從而達到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