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蓉
因為我家離兒子就讀的小學較遠,坐公交車需要5站路,而且上下車前后各要穿越兩條交通干道。得知這一情況,朋友們都說恐怕我們6年都得每天接送兒子了。我笑了笑,告訴他們不用擔心,因為自打到學校報到那天起,我就已經和兒子約定,兩周后便不再接送,讓他自己憑學生月票往返。
起初,兒子對即將獨自出門顯得很緊張,有我接送的兩周里,他每天默誦公交車站的名稱,伸頭張望窗外飛掠而過的標志性建筑,喃喃自語:“這里有個郵局,拐彎是麥當勞,對面是少年宮……媽媽,到了少年宮就要準備下車了,對吧?”
兩周后,我給兒子手繪了一張地圖,然后便目送他獨自上學。地圖上,我給他標出了沿途各公交站牌以及麥當勞、郵局、少年宮等的位置。我還跟兒子約法四章:過馬路要走斑馬線,耐心等行人綠燈亮起;盡量走在人行道上,但刮大風時要注意避開巨幅廣告牌;一個站臺可能停靠幾路甚至十幾路公交車,要看清來車線路。不要搭錯車、搭錯方向;不要輕信爸媽會托人來接你,有時候,一個人走更安全。
第一次獨自上路,兒子說他一路背誦四大紀律,緊張得出了一身汗。我和老公聽了以后都很心疼,但萬事開頭難,教育孩子,有時候心腸得硬一點,鼓勵孩子與潛在的依賴性和惰性做斗爭。
果然,不出一周,兒子就完全放松下來了,甚至還自豪地向我們宣稱,他是班上小朋友中第一個獨自上下學的。我們才知道,老師在關于交通安全的班會課上,特別請兒子到講臺上給同學們介紹經驗呢。“我把媽媽的四大紀律都講給同學聽啦,老師直夸我膽大心細。”兒子驕傲地告訴我。
但兒子也不是沒有出過“小狀況”。有次,他在回家的車上被兩個大哥哥的談話吸引住了,一不留神坐過了站,下車后才發現街景全是陌生的。我問兒子,當時緊張、害怕嗎?他說,起初緊張了兩分鐘,鎮定下來后,他認為應該先去看站牌,結果發現自己只坐過了一站。“然后,我就決定朝公交車來的方向往回走。”
“嗯,這個判斷是對的。”我肯定了他的決策,“然后呢?”
“中途,我見到一位正在吃晚飯的報攤老爺爺,就過去詢問,證實了自己的方向是對的。接著越走下去,周圍的景物就越似曾相識,漸漸就認出了回家的路。”
兒子的當機立斷令我十分欣慰,但我仍然追問了兩個問題:“坐過了站,還有一種方法可以輕松回家,你知道嗎?”“怎么判斷哪些人是當地居民,能夠給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呢?”兒子思考片刻,回答說:“我可以到對面的車站去,坐同一路公交車返回前一站。至于問路,找報攤老爺爺、商店阿姨最方便,修自行車的大叔一般也熟路。”
看來孩子潛在的能力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全面。從那以后,我非但沒有改變讓兒子獨自上學的決定,反而更加堅定了信心,相信這個鍛煉對兒子有益。于是,為了訓練兒子的識路能力,在去上興趣班、去家教老師家甚至去公園時,我都有意識地帶他走不同的線路,和他一起比較交通的方便程度及所費時間,讓他知道,在大方向正確的情況下,可以“條條大路通羅馬”。
在我的著意培養下,正上四年級的兒子的方向感已很強,任何線路只要走過一遍,就能牢記標志建筑,對路過的公交路線也了如指掌。如今,這個小小“獨行俠”已經升級為“小導游”,每逢學校組織同學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烈士紀念館,兒子都會幫同學設計出最經濟的換乘路線圖,同學們都敬佩地稱他為“活地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