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新生
京北延慶,被人們稱為“夏都”,去過的人,便深知所稱不虛。當溽熱、飛蚊、鳴蟬把人們折磨得昏昏欲睡時,哪怕是古槐下移來一小片樹影、柳溪邊飄來幾縷清涼,都會讓人大感解脫,更何況有峽谷溪澗、草原奔馬、長城雄關、古河漂流,常有爽風拂面的塞外休閑地!
那個仲夏夜,我在延慶賓館下榻。剛剛入夢,便被一場突至的雷雨驚醒,見同屋的好友正在憑窗看雨。他指著遠方欣然相告:“明天早上,我們可以到松山去采摘鮮蘑了!”
第二天,風停雨霽、長虹高掛,大地朗潤。我沒有同好友向松山行,而是隨當地的一位史學家走入延慶城西的一座幽谷,探訪“中華第一迷宮”——古崖居遺址(洞溝石穴群)。走入先民的世界,解析千古之謎,雖不如密林間采摘鮮蘑浪漫,卻多了幾分懸念帶來的刺激。
雨后的山路苔蘚成片、濕滑難行。激流喧騰,時有碎石滾落,讓人心驚不已。幸好山路邊有潺潺溪流,如詩如畫;有百鳥鳴囀、如歌如訴。一旦艱險的游程融入情趣,心境便倏然怡暢,腳下也頓感輕捷。
進山不遠,便看到古崖居。危崖險壁上,那蜂窩狀、人工刻鑿的石室便是集聚先民智慧、折射遠古文明之光的“迷宮”嗎?當時,一個觸目驚心的情景仿佛從久遠飄至近前:冬晨,山舞銀蛇、寒風呼嘯,崖居出入的洞口閃動著點點火光。古崖居的頭人帶領身強力壯的居民砍柴歸來,雙手緊握著古藤向洞口艱難攀援。忽然,快要到達洞口的人腳下一滑,急速向下墜落,幸好他反應敏捷,展雙臂抓住身邊的藤蔓,身體在空中悠蕩了數次,終于把自己“悠”進了一個洞口。驚叫聲、提示聲、歡呼喝彩聲此伏彼起,久久地在深峽里回蕩、回蕩……
那位史學家告訴我,這個場景很可能是當時習以為常的事。
走到近前,一片遠古時代的“社區”清晰地展現在眼前。古崖居設在離地面大約50米高的峭壁上,占有峭壁面積近10萬平方米,共計117個洞穴。從洞口錯落有致、相互比鄰的建筑格局來看,當年的設計者的確花費了一番心思。進入“社區”看到的是:石室分前、中、后三部分,或呈長方形、或呈圓形、三角形。或是“單間”、或是“套間”,有的石室平行連通,很像客廳、臥室;有的石室上下聯通,近似當下的復式樓層。崖居面積最小的約3、4平米,面積大的也不過10余平米。有些下層的石室專為養馬所用,盛草料的石槽以及拴馬的石孔都是利用花崗石的天然形狀刻鑿而成。隨意穿行,忽見一室,非但刻鑿得十分精細,構筑也頗為奇特:上下數層、游廊圓柱、旁有耳房、寬敞氣派,石室正中,有一座約3尺高的石臺,讓人很容易想到,當年崖居的首領在此辦公、住宿、集會、議事、祭禮的場景。當地的那位史學家見我驚嘆連連,笑著解釋“中華第一迷宮”的稱謂:“這是我國目前已經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崖洞遺址,被人們稱為‘第一決不過分。”
我小心翼翼地通過石磴、梯子細細觀看石室。室內的石炕、石灶、石鑿的燈臺連同石壁上凸現的那些存放炊具、調料的壁櫥……這些洋溢著生活氣息的生活用具似乎在告訴來者:崖居的主人并沒有走遠,也許就在隔壁酣眠,也許就在洞外聆聽領袖的訓導。由此,我們在一種心理暗示下壓低了聲音,不愿在走路時發出大的響動,豈能以我等不速之客,驚擾了古崖居人?
風雨過后,崖洞外彌散著絲絲涼意。我站在高崖頂部向上凝望,一道彩虹當空而現,虹的一端。連接著睡龍般的山巒,若橫臥亂云之間、沒有點上“點兒”的問號。像在默問長天闊野:生活在崖壁石室的先民究竟始于哪個朝代?為何于峭壁鑿室?洞穴里生活?
在這里生活了不知多少代的史學家搖頭嘆息:“延慶歷代地方志上沒有記載,諸多史籍的字里行間沒有答案。這里曾發生過的一切,考古專家熱議至今,尚無定論,當地人也只好用民間傳說來描述那段時光、那人那事……”
我再三追問,史學家只好掏出手機,聯絡在社科院地理研究所工作的朋友,請他向我簡略地分析一下“中華第一迷宮”的居住者究竟是何許人也。
受高聳山巒的影響,手機信號受阻,我們盡管攀援到峭壁的頂端,與地理專家的通話聲仍是時斷時續,恰如時空隧道飄來的遠古之聲。我感到,頭頂白云、腳踏巖頂,聽著若有若無的往事,感知似近似遠的景象,倒也不失一種別致的文化享受……
在專業人士的敘述中,先人緣起似乎有了一個模糊的輪廓:“崖居人”消失后,在石室里曾留下唐代陶片、遼代銅勺,以此推斷,他們的生活時期可能上至唐、下至遼。通常的說法是,居住者就是五代時期,北方部落的“奚人”。
“奚人”,古族也。詩圣杜甫曾在《悲青坂》中吟詠:“黃頭奚兒日向西,數騎彎弓敢馳突。”可見“奚人”馬上功夫何等了得!然而,五代時期,由于北部的契丹族日漸強盛,生活在中國北部的室韋、奚族等游牧民族歸降于契丹,后因不堪忍受契丹族的虐待,逃至幽州之北、燕山腳下的媯州(五代時,北京延慶一帶屬媯州所轄)定居,漸漸分為“東部奚人”和“西部奚人”。那時的天一定很藍,山下的田野一定很肥沃,水畔的花草也會十分茂盛。這個很能享受生活的民族在這得天獨厚的盆地,種植、放牧、采摘、戲馬……為躲避外來侵略,他們很有可能在崖壁上造室居住,在冬暖夏涼、堅固難攀的“社區”里樂享天年……于是,一個有創造力、有承受力的群體,在飽受欺辱、壓力重重的境況下掙脫出來,激活了潛在的能量,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從而盡情感受春光明媚,花草溫馨。
想到這里,抬望眼,見長空七彩長虹更顯壯美。一位哲人曾言,彩虹是光照受水霧遮擋折射出的景色;石筍是柔嫩與堅實拼搏而萌發的新綠。我想,人生遭遇坎坷不平,由此奮發向上,又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