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特約記者 孟 甲
龍應臺出書回憶1949。 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近日推出了一部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通過平凡百姓的口述,重新凝視1949年的流離戰亂,回首那個改變全球華人命運的年代。最近一個時期,以1949年為重要節點,許多臺灣作家都推出了專門的作品,從各個角度、各個剖面、各種立場來解析遠去的那段歷史,還原兩岸同胞之間曾經有過的“恩仇”。
據臺灣《中國時報》3日報道,龍應臺2日在臺北舉行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新書發表會,她扶著幾位滿頭白發的長輩一同出席,他們是這本書的主角,也是她在寫作過程親自采訪過的人物——12歲就從家鄉舟山被抓上船,成了少年兵的桑品載;從日軍戰俘營幸存下來的老兵李維恂;從抗日戰爭打到國共內戰的林精武。
1949年已經遠去,今天臺灣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已經不關心過去到底發生了些什么事,但是對上了年紀的臺灣人來說,記憶卻如此清晰。今年以來,以“1949”為主題的書,在臺灣接二連三地推出,資深媒體人林博文將專欄文章結集而成《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1949浪淘盡英雄人物》。在這兩本書中他從知識分子的角度看蔣介石的敗退、朝鮮戰爭,兩岸以及國際政治舞臺上來去的人物。吳錦勛的訪談文集《臺灣,請聽我說——壓抑的、裂變的、再生的60年》,則邀請了胡乃元、星云大師等17位臺灣不同領域、世代和文化背景的人物,以第一人稱的紀實筆調,書寫他們的生命故事。在書中,小提琴家胡乃元首度披露父親遭遇白色恐怖的經歷,星云大師親述在日本密會分隔60年的母親,卻聽不懂母親的揚州話,借此勾勒出一甲子歷史的復雜情緒。此外,歷史學者林桶法則推出《1949大撤退》,詳盡地記述了當年“國民政府”遷臺經過等事件。
與此同時臺灣的報章雜志也開辟專欄或者征集圖片,比如臺灣《聯合報》就推出“1949一甲子”特刊,反映普通民眾在1949年的際遇,探討當年國民黨在大陸兵敗如山倒的原因,以大篇幅展現大陸這60年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變遷,以及兩岸關系的發展進程。臺灣《中國時報》9月2日起連續兩天推出整版專題報道“1949:一甲子的省思”。
臺灣淡江大學教授李明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對臺灣人來說,對1949年感受刻骨銘心的絕大多數是臺灣的“外省人”,那一年前后從大陸涌向臺灣的200萬人,絕大多數都是離鄉背井遠涉海外,對前途充滿了疑懼與恐慌,那種被遺棄與放逐的凄涼,是至今許多“外省子弟”都深刻拓印在骨子里。但是對臺灣的“本省人”來說,1949年的印象就較為輕微,反倒是發生“2·28事件”的年代,對他們來說那才是“骨子里的記憶”。還有島內媒體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當年從大陸“逃”到臺灣的“外省人”,回首前塵,他們的感覺就像一場夢,充滿了辛酸苦澀。60年來他們從“反攻大陸”,到在臺灣“安身立命”,走過了曲折顛簸的心路歷程。60年過去,他們已經不想再去探究是非,只希望過去那樣的離亂不要再在中國人身上發生,因為這是國家、民族的傷痛。兩岸本就是手足兄弟,應該和平共處,互幫互助。對于一度認為200萬“外省軍政人員”倉促來臺,打亂了他們生活秩序的部分“本省人”來說,他們也逐漸接受、包容,并且承認幾十年來,大家已經相互融合成為“命運共同體”。▲
環球時報200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