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軍
很多人認為,汽車業是現代工業中的皇冠,這種說法毫不為過。不過,在中國汽車市場成為世界第一、高度繁榮的同時,中國汽車企業的競爭力卻沒有實質提升,沒有意識到技術和品牌方面的不足需要及時彌補,企業依然在沿著合資建廠、產能擴張的老路前行。這種虛假繁榮的窘境必須盡早扭轉。
據媒體報道,現在中國市場上幾乎所有的車型都供不應求。與之相應的則是中國汽車企業擴大產能的消息。比如,中國一汽和通用汽車近日成立合資公司;長安汽車日前宣布了兩個月內的第四次擴能計劃;奧迪也傳來消息,計劃今年9月在中國開設新工廠,計劃投資10億元人民幣;上海大眾的南京工廠新增產能20萬輛……中外企業合資擴大產能無疑是沖著豐厚的市場回報:通用今年上半年在華銷量增加了38%,達81.4萬輛;福特與中國長安汽車的合資企業實現了8月份福特品牌汽車汽車銷量飆升111%的紀錄。車市這種狀態正常嗎?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汽車市場連續多年出現井噴增長,汽車這個“改變世界的機器”已經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而我 國汽車保有量仍然不到世界水平的30%。從長遠看,中國汽車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應該說,應時而動,擴大產能,是對中國汽車市場巨大潛力和短期經濟效益的敏銳反應。
但是,筆者認為,今年中國汽車工業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刺激的結果,并不意味著中國汽車企業的競爭能力有了質的提高。
中國汽車工業是世界汽車業的后起之秀,但也是后進者,有著與生俱來的后發劣勢。尤其是自主品牌企業,在品牌、技術、質量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品牌仍是中國汽車工業最大的缺陷。雖然經過不懈努力,自主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有了增長,國內對自主品牌的關注度有了提高,但市場接受程度仍然未盡人意。由于種種原因,合資企業在中國汽車工業大行其道,真正的中國品牌企業在市場的夾縫中艱難求生。
所以,產能的擴大,既會加重人們對汽車業產能過剩的隱憂,也讓人們開始檢討中國汽車的發展道路。過去30年,中國汽車工業的技術進步是通過合資模式下的“引進-消化-吸收”方式實現的。合資模式不僅可以迅速獲得單純依靠國內技術力量所無法提供的技術能力,而且可以減少研發中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縮短研發周期,使新產品上市時間大大提前。
不過,在應該實現技術能力升級時,合資汽車企業仍通常傾向于從外方直接獲得技術援助,而不是通過自主開發形成獨立的技術創新能力,缺少足夠的危機意識。由于中國不具備汽車產品的創新能力,以整車裝配為特點的中國汽車工業只能處在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的最低端,只能獲得汽車產業巨大價值增值中較低的附加值。
英國《金融時報》近期刊登文章指出,“跨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生產的是利益,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生產的是汽車”,“跨國汽車制造商在市場格局上,已成為中國汽車發展的主導性力量,它所帶來的非正面作用被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速掩蓋了。不過,它遲早會暴露出來”。技術來源復雜、產品開發不成體系、核心技術研發存在瓶頸的中國汽車企業,“經過30年的合資后,患上了過度的依賴癥”,缺乏自主開發的先進技術作支撐,很難屹立于世界產業巨頭之列。
在全球汽車工業的肅殺中,中國汽車業顯得一枝獨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政策所賜,這種繁榮未必具有可持續性。對于中國汽車企業來說,通過合資建廠擴張產能去滿足市場需求固然能夠圖一時之利,但更應該把握時機提高自身的研發水平和推動品牌戰略。如果不抓住市場繁榮的有利時機,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質量,制定并實施可行的品牌升級戰略和技術開發戰略,那么一旦政策效應減弱甚至消失,規模擴張越快、攤子鋪得越大,企業在市場波動的寒流中越會顯得弱不禁風。▲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者。)
環球時報200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