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官員談甲流的現狀及對策
保持對甲流的警惕非常重要
本報記者 王 娜
短短一個月,哥斯達黎加、哥倫比亞兩國總統先后確診染上甲型H1N1流感,日本、泰國、美國等地甲流疫情迅速傳播,全球死亡病例超過2000例……諸多消息,讓人們無法再對甲流掉以輕心。自今年3月開始,來自新加坡的陳蔚云女士擔任世衛組織駐中國代表處新聞官,她9月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世衛判斷疫情還會持續一兩年,讓民眾持續對甲流病毒保持警惕是非常重要的。
環球時報:甲流疫情傳播速度快到什么程度?世衛組織定的警戒級別近期會改變嗎?今年秋冬季會不會形成甲流大流行?病毒會出現變異嗎?
陳蔚云:自今年4月出現首例甲流病例報告以來,世衛組織所轄的全球6大地區已共報告20.9萬感染病例和2185例死亡病例。由于一些國家已無須向世衛匯報新增病例,真實感染的人數應該比這個數據要高得多。今年6月11日,世衛組織將此次流感警戒級別從5級提高到6級,并宣布H1N1“流感大流行”的到來。6級警戒級別是最高警戒級別,目前不會改變。
世衛組織認為在世界人口占大多數的北半球,隨著冬季和流感季節即將來臨,感染人數將會進一步增多。目前該病毒還沒有變異跡象,但由于流感病毒具有不可預測性,而且非常多變,我們無法預知它到底會如何演變,也不知道它對人類的影響會發生什么變化。因此,嚴密監控感染病例的意義十分重要。
環球時報:警戒級別升成6級后,世界似乎并未引起足夠重視。下一步應對甲流疫情,是要完全靠單個國家的自覺行動,還是需要國際社會采取更多的強制性措施?
陳蔚云:世衛組織要求各國和各地區針對目前的形勢來調整現行的流感應對方案,
哥斯達黎加駐華大使布爾格斯接受《環球時報》專訪
本報記者 魏 萊
哥斯達黎加駐華大使安冬尼奧·布爾格斯先生。 魏萊攝
今年7月初,英國“新經濟基金”組織對世界上14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幸福星球指數”排名,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排名靠前的幾乎都是中小型國家,前10名的國家中有9個來自拉美,其中哥斯達黎加被列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在同一排名中,中國大陸位列第20位,美國僅排第114位。哥斯達黎加兩年前才與中國建交,作為中哥建交后首位駐華大使,安東尼奧·布爾格斯在和《環球時報》記者談起他的“最幸福國家”時顯然充滿驕傲。不過,他也坦承,一個人口只有450萬的小國比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更容易獲得這種幸福,而根據他觀察,中國人的幸福感正在提高。
環球時報:您的國家剛被評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你對幸福的理解是什么?哥斯達黎加哪些地方讓您感覺最幸福?
布爾格斯大使:幸福是一種態度。具體而言,哥斯達黎加政治穩定,推行以人為本的政策,甚至沒有國防軍隊。全國識字率在90%以上,實行了60多年的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人均生命預期近80歲,實實在在地講,所謂幸福就是人民的生活安全感比較強。這恐怕也是哥斯達黎加人民喜愛自己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哥斯達黎加的緯度與中國海南島差不多,氣候非常好,國家也特別重視保護自然環境資源。工作之余,人們會到景色秀麗的海邊和山林中享受音樂,跳拉丁舞。如果拿中國和哥斯達黎加做比較,我們首先要看到中國是個大國,在一個人口只有450萬的小國和一個人口有13億的大國之間比較幸福感,小國更有便利條件。在中國,我觀察到中國人的幸福感也在不斷提高與改善。
環球時報:國民的幸福感和教育有沒有關系?在這方面您有什么特別感到驕傲的數字嗎?
布爾格斯大使:中國人對教育改變貧窮的認識應當比我更深刻。我們國家并不是發達國家,但我們的法律規定政府必須拿出GDP的8-9%投入到教育事業,這遠遠高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環球時報:中哥僅有兩年的建交史,您是第一位駐華大使,比較這兩個國家,這兩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布爾格斯大使:我們之間有很多不同,但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兩國走得更近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我們和中國10所大學建立了合作協議。在商業方面,我們與中國正在磋商自由貿易協議的實施細節。我們與中國政府之間還有13項內容豐富的合作協議。我們現在正落實這些協議,而不是說“空話”。
過去兩年,中國發生了不少大事。我認為中國對兩件事情的應對意義非凡。一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二是四川汶川大地震。這兩件事不僅加強了中國國內的團結,同時也讓國際社會體會到了中國的團結。我們注意到,中國考慮問題不僅從自身內部利益考慮,還會顧及他國利益,這樣從外部考慮的思維方法今后會給中國以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帶來更大的話語權。
環球時報:我聽說,現在很多哥斯達黎加人希望學習中文,希望了解中國,您知道他們目前主要通過什么媒體與渠道了解中國?
布爾格斯大使:雖然我們兩國建交才兩年,但事實上兩國有交往兩百多年的歷史記載。我們國家中有3%的華裔人口。從政府到大學,每個重要行業都有華裔的身影。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華裔職業宇航員就出生在哥斯達黎加。越來越多的哥斯達黎加人希望了解中國,我的3個女兒也在學習中文,其中一個在北京的國際學校學,另外兩個在哥斯達黎加學。哥斯達黎加非常缺乏好的漢語教師。我們的老百姓可以同時收看美國的CNN、英國的BBC和中國的CCTV。互聯網在哥斯達黎加也非常普遍,這也是我們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渠道。
環球時報:中哥正在就建立自由貿易區進行談判,您認為這對兩國經濟的合作與發展有多大影響?有人認為,中國人太勤奮了,會對習慣了慢節奏生活的哥斯達黎加人造成一定壓力,您怎么看這種說法?
布爾格斯大使:我覺得,中國人和哥斯達黎加人之間沒有直接的競爭關系。因為大家是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按照不同的分工參與世界經濟,所以不會帶來沖突。
與大部分拉丁美洲國家不同,我們沒有大量的銅和鋁,雖然我們的海域應該也有石油,但為了不破壞自然環境,我們不愿意開采。相反,我們更重視通過人力資本的競爭優勢獲得經濟的持續增長。30年前的哥斯達黎加只能出口香蕉、咖啡和可可,但今天我們可以出口成千上萬種產品。上世紀80年代,我們必須生產紡織品,但經過發展,我們發現需要調整經濟結構,生產更多的高附加值產品。現在哥斯達黎加就不會在紡織業上和中國有競爭,因此談不上中國人會帶給我們壓力。30年前,我們并不知道如何發展旅游業,現在哥斯達黎加在很多美國人看來就是另一個“夏威夷”。
環球時報:有人說哥斯達黎加是世界上最“綠色”的國家,在這方面有什么好的經驗推薦給中國嗎?
布爾格斯大使:在這方面的經驗我們愿意與中國合作分享。不過,恕我直言,在推動綠色經濟方面,中國必須首先和自己“妥協”,堅定什么是更重要的,然后才能談上和其他國家合作,按照國際法的規則推行中國的主張。▲
環球時報200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