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杰 張照余
摘要:本文對檔案信息與圖情資源的網絡共享進行了比較,揭示了兩者在實踐基礎、理論依據、主客體、共享理念、資源建設等方面的特點和差異。
關鍵詞:檔案圖書情報網絡共享比較
檔案信息與圖情資源在網絡共享上存在較大差異,因而不能互相搬抄,必須探索適用自身特點的網絡共享模式。本文擬對兩者網絡共享的實踐基礎、理論依據、資源建設與共享特點等作一番比較,闡述其主要差異。
1、實踐基礎的比較
圖情界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方面探索已久。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提出了“圖書館資源共享”概念,并由此對數字資源共享的協作計劃、組織機制和管理模式展開了豐富而有效的嘗試。圖情資源的共享大多建立在聯機編目的基礎上,通過門戶網站實現聯機檢索、聯合咨詢并提供在線閱讀、文獻傳遞等服務。在圖情資源共享實踐中,世界范圍內形成了諸多的共享模式,如美國的OCLC模式、PRDLA模式、日本的NACSIS模式等。我國自上世紀末開始探索圖情資源共享網絡的建設,1999年成立了全國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協調委員會等機構,先后展開了CALLS、全國醫學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網絡等大型項目,在一定領域內編織起圖情資源的共享網絡。
相比較而言,檔案信息共享網絡建設起步較晚。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信息網絡實現檔案資源共享的國家。20世紀90年代,美國檔案與文件署(NARA)建成了檔案信息導航系統(NAIL),目前該系統已能檢索到200多個檔案館的數字化檔案。國內對檔案信息的網絡共享起步于檔案網站,此后逐步關注全國性檔案信息網絡的構建。目前全國檔案信息共享網絡的構建基本上沿著二條思路展開:一是構建Internet之上的基于超鏈的全國檔案網站集群:二是構建基于VPN技術的全國檔案信息網。然而,由于安全問題或經濟原因,兩種方案均非理想的檔案信息網絡共享方案。2003年后,相關研究少有進展,實踐上則拘泥于檔案網站或一館范圍內的數字檔案館構建。迄今,有關全國檔案信息網絡的組網模式、組織體系、技術架構等問題的研究未有突破。個別學者提出了利用網格技術構建檔案信息共享網絡的思路,但距離實踐應用尚有較大距離,
2、理論依據的比較
20世紀90年代。圖情界提出了“擁有與獲取理論”,為圖情資源特別是圖書館資源的共享提供了充實的理論基礎?!S著信息環境的變化,出版物的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圖書館依賴“擁有”的館藏資源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信息需求,在此背景下,學界提出了“獲取”理論,主張獲取比擁有更重要。擁有與獲取理論的提出,推動了共享實踐的發展,通過館際互借、文獻傳遞、數據庫及因特網服務等信息保障和信息服務方式,為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全新而可行的模式。
檔案資源的共享,目前尚未形成獨立、成熟的理論。檔案共享的思想基礎來自檔案的價值理論,檔案學認為。檔案具有針對形成者的初始價值和針對社會用戶的從屬價值,隨著形成時間的推移,檔案的價值主體將由形成者向社會公眾擴展,價值形態呈現多元化。雙重價值論為檔案資源的開放共享提供了理論依據。
3、共享客體的比較
網絡共享的差異首先源自共享客體的不同。從定義上看,檔案是機關、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備查的文字、圖表、音像及其他各種方式和載體的歷史記錄。檔案以證據性價值為核心,強調真實可靠性,注重形成背景和文件關聯,內容時效性不突出。而圖情資源是經過篩選、組織、加工。并可以存取和能夠滿足人類需求的各類信息。圖情資源以知識和情報價值為核心,強調共享性,以最大限度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為最終目的,時效性較明顯。兩者雖然都屬于信息資源大類,但上述性質的差異,導致網絡共享目標和側重點的不同。
4、共享主體的比較
圖情用戶就數量而言遠大于檔案用戶。知識、情報作為生產、生活的核心要素,支撐著各項社會活動的開展,人們在活動過程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尋求相關知識或情報的支持。這種普遍需求在網絡共享環境的引導下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和激勵,從而使圖情共享成為現代社會最基本的要件和最活躍的內容。公眾大多具有良好的圖情意識,都在某個時候以某種方式共享過圖情資源。圖情資源價值的多元化還決定了其用戶需求比較散亂,用戶群體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并動態變化。
而公眾對檔案信息的自覺需求相對較少。往往是出于憑證之需要利用檔案,要查詢的檔案文件也比較確定。檔案的雙重價值特征決定了檔案的主要用戶乃是檔案的形成者和與檔案具有某種關聯的主體,如檔案內容的記錄對象等,檔案用戶群體的結構比較明確、穩定。社會公眾自發共享檔案信息的意識還比較淡薄,檔案用戶范圍的拓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檔案網站的低點擊率說明了這種狀況。
5、共享理念的比較
圖書、情報是一種社會化信息,共享程度較高,利用限制較少。除少部分涉及機密情報外。絕大多數面向公眾開放。在共享理念上,無論管理者還是利用者,均崇尚信息自由,認同用戶與圖情資源關系的對稱性,主張人人享有平等利用圖情資源的權利,反對“利用歧視”,共享服務中“用戶至上”、“利用為綱”成為主導意識。
檔案則是對特定主體社會活動的記錄,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我國檔案法規定,歸檔保存的檔案一般要經過30年才向社會開放,許多檔案因涉及國家安全、商業機密和技術秘密,保密期限更長,利用限制很大。這一特點使得開放意識和保密意識在檔案共享過程中交織一體。檔案管理者在提供共享服務時需要顧及隱私權、著作權、專業機密和信息利用權等,需要權衡不同檔案關聯主體(如形成者、管理者、所有者、利用者)的利益,需要綜合考慮當今用戶需求和未來用戶需要之間的平衡。因此,在共享理念上,檔案界承認不同關聯主體對檔案信息的不對稱性。強調信息的合理利用,重視檔案共享對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期效益,主張“藏”“用”平衡,反對“唯利用論”。
6、資源建設的比較
圖書情報機構以滿足用戶的知識、情報需求為目標。作為知識、情報載體的圖書資料,不具有原始性和唯一性,也就是說內容相近的圖書資料對用戶的滿足程度太同小異,因而可以相互替代。這種資源利用的可替代性,使得圖書館及各類信息機構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合理分工,通過成立資源建設的組織、協調機構,將數字資源建設的任務分解到所有參與共享的圖情機構,或者成立專門的資源建設機構統一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