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人弘 李長明
1949年秋冬,在劉鄧大軍浩浩蕩蕩向大西南進軍中,有幾支朝氣蓬勃的學生兵隊伍,其中有一支就是二野軍政大學五分校。
二野軍政大學五分校,1949年5月建立,由二野五兵團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兼任校長、政委。學校始建江西上饒,移駐橫峰蓮荷,當時條件十分艱苦。校領導動員校本部3000余名學員動手,掃揚塵,鏟馬糞,整潔環境;抬石頭,圍成一長方形,抬河沙填充其中,再鋪上粗篾席,就成了一個分隊學員睡覺的大通鋪。經過5個多月抗大式學習,特別是聯系實際聯系思想的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史和毛主席著作的學習,學員們從根本上轉變了思想,初步奠定了革命人生觀。
接著,就是進軍大西南的3個月3000里艱苦徒步行軍。一路風雨兼程,有時還夜行曉宿。行程雖是逐步加大,但一開始不少學員的肩膀還是被背包帶勒紅壓腫,甚至充血,辣乎乎地疼,很多人腳打泡,腳不能著地。在各級干部的關心愛護和幫助下,學員雖苦不覺苦、不叫苦。剛出校門的學生兵何曾受過這般磨練,走這么多的路,每人還要負重二三十斤,每個分隊還有三四支步槍,十幾枚手榴彈。這頂風冒雨的行軍,不僅是對一個人體力的鍛煉,更是對一個人意志的考驗。具體地說,在艱苦行軍生活中,能否始終如一,堅持到底,就是對每個人前幾個月學習成績和革命人生觀是否真正確立的具體檢驗。因此,年輕的學員們大都做到迎著困難上,自覺接受考驗,經過一段磨練,每天就能走八九十里,甚至百多里了!那時,行軍生活既艱苦又愉快,為了活躍部隊,各隊都開展熱烈的行軍鼓動和互助活動。行軍路上,歌聲此起彼落,一路行軍一路歌,說笑話,講故事,猜謎語,順口溜,接連不斷:時而路旁校文工隊和各大隊組織的鼓動站的“加油”聲和快板詞,更是振奮人心,催人奮進。隊列中的互助活動,更令人感動,身體結實的幫助體力弱的扛背包,干部幫學員扛長槍,背米袋,學員幫炊事班挑擔子,背行軍鍋。然而被幫者又不甘心“落后”,總是咬牙堅持著,于是又出現了你爭我奪,你追我趕的場面。
行軍途中,整個隊伍還是個“流動”學校,一路上學習形勢任務和工商、減租減息等城鄉政策和民族政策。大隊領導利用空隙上課,學員們在行進中和晚上醞釀討論,收效頗大,印象亦深。各大隊還在中隊之間或中隊內部,組織部分學員到別的中隊或區隊“留洋”,交流經驗,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每到宿營地,各隊宣傳小組和文藝小組立即走上街頭、村頭,向群眾宣傳我黨我軍政策,表演短小精悍的小節目。同時,一路上都有要求參加軍大的青年學生。校領導也視情吸收了一些。各分隊在行軍休息時編出《進軍快報》,及時表揚途中的好人好事,形式簡單,文章短小,內容新鮮,一到宿營地張掛出來。對內是鼓動,對外是宣傳。校報《學習生活》在進軍途中,也改為每日一快報,報道前線捷報和行軍中的好人好事,以及群眾工作經驗。每天。在離開宿營地的晨曦中,學員又忙乎“一滿缸和三不走”活動,就是出發前要給房東的水缸挑滿:房東的院落不打掃干凈不走。借物未還損物未賠不走,群眾紀律未檢查完不走。這些成了學員們爭做好事的“必修課”。一天。行軍到桔鄉宜春,路旁都是掛滿碩果的桔樹,伸手可觸,可是卻沒有一個伸手的。可謂一路秋毫無犯!那時,時已入冬,軍棉衣供應不上,大家還穿著單衣行軍。校領導號召“自己動手”,把繳獲來的已裁剪好的軍棉衣面里和棉花,發給學員并配有針線,讓大家自己縫制。結果,除十五中隊女學員縫制的比較合格外,絕大多數都較粗糙。但由于是凝聚了自己一針一線的勞動,誰也不嫌棄,而是當作以實際行動向老八路學習的具體表現。
在湖南湘潭休整時,開展評模表彰活動。通過自下而上的群眾民主評議總結,女學員十五中隊被評為進軍模范中隊,學校授予一面繡有“在毛澤東的旗幟下英勇挺進"12個金光閃閃大字的紅旗,150名巾幗健兒把這面大紅旗一直高舉到貴陽。同時,還評出進軍模范近50名。受校表彰的320多名;各大隊、中隊也評選出了模范中隊和分隊。此外,在先進團員當中,吸收了30余名為中國共產黨候補黨員。行政上還選拔了一批副區隊長、司務長,充實干部隊伍。休整期間,還組織了社會調查和敵情調查,由于發生匪特夜襲我崗哨事件,以及當地公安部門在我二大隊十中隊駐地房東的床下挖出重機槍,八二迫擊炮,也大大增強了大家的政策觀念和警惕性。
12月下旬,進入湘西山區。那里,雪峰山山脈攔在洞口與黔陽之間,海拔近3000米,峰巒起伏,山高路險,云霧彌漫,山頂白雪皚皚,山下雪花飄飄,山口狂風凜冽,山上空氣稀薄,上下近百里。這里。既是商旅必經咽喉要道,又一向是土匪盤踞猖狂之地。慣匪頭子陳光中,曾被蔣介石收編,委以少將師長,現又蟄伏山中騷擾襲擊我軍。為了順利翻越雪峰山,早幾天校部與各大隊就深入動員,說明情況復雜,要作好充分思想準備,以應付意外情況。各隊及時調整力量,加強互助,保障上下山安全。各中隊武裝戰斗組隨時準備戰斗。強調必須嚴守紀律,聽從指揮,不準掉隊。在登山的前一天又早早宿營,為翻越近百里的雪峰山主脈而養精蓄銳。翌晨,學員們以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革命精神,迎著風雪,呼著口號,高唱歌曲,氣概豪邁地勇往直上。經過陡坡絕壁時。行進隊形改為單列,拉開距離,沉著前進。雖然遠處時有槍聲,同學們都能冷靜對待。毫不慌張。一路上,大家情緒飽滿,精神振奮,爭相互助,努力攀越。文工隊在山頂設有鼓動站。他們見景生情,現編現唱;使學員們深受鼓舞。在離宿營地還有20華里的路口上。校政治部主任羅英笑容滿面地迎侯大家,祝賀翻越雪峰山的勝利!當晚宿大坪,有土匪襲擾宿營地,各中隊戰斗組嚴陣以待,校警衛連快速出擊,將土匪擊退。
從黔陽大溪出發,快到榆樹灣(今懷化)時,遠處傳來急促的槍聲,是土匪襲擊四野部隊的運輸車輛,校警衛連立即乘車前去接應,趕到出事地點,向土匪連發幾炮,匪徒四散逃命。警衛戰士分頭搜索包抄。打死土匪5人,打傷近30人,奪回被搶的服裝物資,奉還四野同志后。勝利歸來。當時前衛二大隊聞聲前往,特別是幾個中隊的學員戰斗組摩拳擦掌。可是戰斗已經結束,雖見匪尸陳野。卻為沒有親身參加這一戰斗而遺憾!
從榆樹灣經芷江、晃縣(今新晃)出湘境,進人貴州玉屏;再經三穗、鎮遠、施秉、黃平、爐山(今凱里市境)、平越(今福泉)、貴定、龍里等縣,進入目的地貴陽。3000里的長途跋涉艱苦行軍,是檢驗學員革命意志和革命人生觀是否牢固樹立的試金石。實踐證明,這批學生兵通過了嚴格的行軍考試,向黨向西南人民交出了第一份合格的考卷。
由于貴陽早在11月中旬已經解放,亟需人員去接管,這批
學員在途中就有‘400人被提前分配,在安江和芷江即乘車趕往貴陽。后來,當學校進入玉屏,又分配了50人去銅仁地區:進至鎮遠,又分配45人到軍分區工作;到貴定又留下幾十名學員。到達貴陽,才大批進行畢業分配。由于教育深入,學員思想準備充分,爭相自愿到艱苦的地方去工作。在宣布去向后,不論留校、到部隊或地方的,都能無條件地愉快服從。在貴陽分配的1000多名,一部分到兵團機關和部隊,一部分到貴陽和各地軍管會,一部分到各地、縣工作,一部分到起義部隊擔任軍代表:在江西人校較晚和進軍路上吸收的學生,轉入第二期學習。百余名留校學員,除少數在機關,大部分到大隊任見習參謀干事,或到中隊任輔導員或區隊副,主要是輔導教育改造知識青年和起義的基層軍官。分配到各地、縣工作的,主要參加基層建政工作。安順地區第一任地委書記李庭桂后來回憶說:“當年分配到安順的一批五分校的畢業學員,真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又有水平,又能干。”
事實正是這樣。在剛剛解放的貴州許多縣里,二野軍大五分校的畢業學員在那里擔負起了各項工作,特別是組織與發動農民群眾建立農協與村政權,開展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廢債)以及征糧五大任務,直至實施土地改革。在五分校駐地的修文縣。學校一邊實施第二期教學,一邊防止匪徒襲擊,在粉碎了匪徒的三次圍城,并殲滅當地一股匪徒后,則由副委姜思毅、趙鳳岐先后兼任縣委書記,部分區委書記也由學校派干部兼任,負責包干全縣的工作。此外。校長匡斌還直接帶領500多干部、學員到息烽縣,并親自兼任縣委書記,負責包干完成全縣的五大任務:還派大隊長劉子明帶領部分干部學員到龍里縣包干兩個區的五大任務,直到土地改革結束才返校歸隊。而且,兩個半縣在完成各項任務的試點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及時向外報道,對全省各地工作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野軍大五分校進軍大西南時,還有另外三個進軍序列:一是五分校一總隊十六軍隨校的近1000名學員,至貴州遵義后,一部分到地方基層政權工作,一部分隨軍轉入東北后又入朝作戰。二是五分校二總隊十七軍隨校2000余名學員行進至貴陽后,轉至惠水,并參加貴州軍區組織的“鐵壁合圍”剿匪行動,直到在當地完成土改任務。三是五分校建制的十八軍隨校2000多名學員。在完成接管南京城市任務后,1949年7月歸建,8月即提前隨一線部隊向西南進軍,經貴州進入川南,然后奔赴川西樂山,直至隨十八軍完成解放西藏任務。
歷史表明,進軍大西南的五分校8000余名莘莘學子,不愧為劉鄧首長親自創辦的二野軍政大學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