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龍
民國以來,貴州人才輩出,開陽人汪受衷就因為最早在建筑工程中使用開槽打樁建基柱技術而成為貴州現代工程技術人才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現代建筑施工技術奠基人之一。
汪受衷(1915—1987),貴州紫江(今開陽縣城)人,高級工程師。1937年從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前身)土木工程系畢業后,先后在成渝鐵路工程局和重慶致遠建筑公司任職,后任武漢中華聯合工程公司工程師。解放后在上海參加革命工作,歷任上海建筑公司和華東建筑工程部工程師,組織上海虹橋機場建設施工。1952年在上海主持蘊藻濱大橋建設施工時,首次使用100英尺預制鋼筋混凝土空心斜樁,創了中國建筑工程開槽打樁建基柱施工技術的先河,不僅是中建一局建筑施工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而且也是中國現代建筑施工技術的奠基人之一。1954年奉命奔赴東北,參與領導組織第一汽車制造廠和第一重型機械廠的設計建設工作。1957年8月當選為黑龍江省第一屆人大代表;1958年主持設計了第二重型機械廠建設方案。1961年后歷任建筑工程部直屬工程局(中建一局前身)總工程師、第二汽車制造廠總指揮部生產組副組長、國家建委施工局總工程師、國家建工總局施工局總工程師和副局長、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建筑業管理局顧問等職。1964年12月當選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8年當選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時期受到沖擊,他所在的第二汽車制造廠推行所謂“干打壘”施工方法,嚴重違反建筑施工科學原理,他不畏強暴,毅然上書中央,坦然陳詞,堅決與偽科學作斗爭。改革開放后,老當益壯。1980年4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3年當選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晚年先后任中國建筑學會第五屆常務理事和第六屆理事。
汪受衷不僅具有豐富的建筑施工經驗,而且還有較高的建筑理論水平,把畢身精力全部奉獻給了中國建筑事業。主要著作有:《攀登建筑工程的尖端。力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編好施工組織總設計,用科學方法組織施工》、《怎樣進行打樁工程》等,譯著有《國際承包知識一一建筑工程管理與組織》等,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卷》的編纂工作。晚年退居二線后仍堅持赴全國各地建筑工程第一線調查研究,先后參加揚子乙烯工程和三峽工程等國際重點工程的技術論證和技術咨詢工作,為我國建筑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李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