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原福建省莆田縣城郊公社下林小學的語文教師。一位無職無權貧窮的老百姓。居然敢斗膽上書毛澤東主席。直諫下鄉知青們的艱難困苦。哭訴他們的無米之炊的困境。這封信促成黨中央和國務院對知青政策及時作了調整,改變了當時千百萬知青的命運。李慶霖成了中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中的傳奇人物。在全國千百萬知青的心目中至今他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老人。
李慶霖的故事從70年代延續90年代,已是古稀老人的他94年從閩北的勞改農場出獄回鄉,過著簡單、清苦的生活,他的故事也許會成為民間文學的一個最好版本一代一代流傳。
1973年4月25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讀了由王海容轉交來的一封人民來信。讀到悲涼處文字。毛澤東的雙眼慢慢紅起來。寫信人是福建省莆田縣一位叫李慶霖的小學教員。他在信的結尾處哭訴道:“毛主席,我深知你老人家工作是夠忙的,是沒有時間來處理我所說的事。可是,我在呼天天不靈,叫地地不靈的困難窘境中,只好大膽、冒昧地寫信來北京告御狀了,真是不該之至!”。毛澤東主席讀畢這封信后,當即給他復信:“李慶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并讓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從他的稿費中取300元匯寄給李慶霖。他還問汪東興,李慶霖是不是黨員?如果是黨員。可考慮推舉他為“十大代表”如果不是黨員。可讓他出席四屆人大。
責任編輯:羅萬雄